大数据技术对政府审计的影响研究
2022-12-19姚锦艺吕从东
姚锦艺,吕从东
(南京审计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5)
一、 引言
2018 年5 月23 日,习近平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进一步增强审计监督合力,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2020 年,中共中央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多次提到“大数据”,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战略的角度将“大数据”一步一步融合进我国的建设与发展之中,这不仅为我国的数字化建设指明了道路,也为大数据审计铺垫好了未来发展的道路。 大数据审计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022 年1 月,审计署党组书记、审计长侯凯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将大数据分析和重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聚焦市委关于“贯彻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实施方案要求”,紧盯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
文章通过对近年关于大数据审计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了解大数据审计的技术核心点,以及对传统审计的改变与影响,总结了大数据审计现存的困难,并预测了未来大数据技术在政府审计领域的发展趋势。
二、 大数据审计在政府审计中的发展现状
(一)大数据审计的理论基础
陈伟和居江宁认为在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子数据审计就是大数据审计[1]。 刘国城和王会金提出大数据审计也是数据式审计[2]。 裴育和郑石桥认为大数据审计是电子数据审计[3]。 李成艾和何小宝提出,大数据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验证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及效益性的时候,利用到了大量的电子数据,以及大数据的思维模式和信息技术[4]。 房巧玲等将数据化审计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数据为对象的审计模式,另一种是对信息系统进行审查与测评。 数据式审计的发展源头是计算机审计,20 世纪90 年代国外对计算机审计的定义是对信息系统审计的审计技术,和借助计算机技术对审计对象进行审计[5]。
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国家治理,国家治理决定了审计的框架与内容。 审计面对的数据是海量且复杂的,大数据审计不是收集与整合数据,也不是在传统的审计流程中运用了信息技术,而是推翻传统审计思维的一种新的现代化审计理念。 21 世纪,社会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这无疑推动了数据化审计的发展与转变。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通常会将被审单位的数据采集出来,以免打扰被审单位系统的日常运作。 如图1 所示,审计人员先从被审单位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形成符合审计要求的数据,再通过数据分析,捕捉审计线索,通过延伸取证,得出审计结论。
图1 大数据审计流程
目前,最新的大数据审计模式,被称为“七步流程法”:①审前调查;②数据采集;③数据清洗和转换;④建立审计中间表,这一步用于简化冗余数据;⑤把握总体,确定审计重点;⑥建模分析;⑦延伸取证。 最后得出审计结论。
(二)大数据审计在政府审计中的应用与实践
基于审计署提出的“五大关联”要求,各个审计机关已经开始大力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数据的范围扩大。 目前图数据库 Neo4j、爬虫技术、R 语言预测分析技术、Power BI 跨库分析技术等都已被应用在审计工作中。 审计署广州特派办率先将金融、财政和工商的数据进行关联,从而实现了跨行业数据共享的目标[6]。 在商业银行领域,审计部门在对小微企业客户信息进行采集时,利用了爬虫技术,解决了对客户信息搜集整合的困难[7]。 在财政审计领域,我国已有部分地区建立了审计智能分析平台,通过关联网络分析技术,利用财政资金支付网络建模进行审计分析[8]。
三、 大数据审计对政府审计的影响
(一)审计模式与目的的改变
与传统审计相比,在大数据时代下,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系统性风险,需要更强有力的手段去控制与管理,而政府审计的基本职能就是经济监督,维护国家社会秩序、经济安全。 审计目标随着审计模式的改变,从查错防弊演变为在被审单位的经营层面、治理层面寻找风险点和疑点。 大数据审计的出现,无疑对我国现存的三种审计类型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对政府审计来说,主要是从事后审计,逐步转变为以实时审计、持续审计为主。 某种程度上,大数据审计模式是基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可将其称为“大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其目的是提高审计的效率与质量,本质上不算是一种审计模式,只是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审计对象和审计方式。
(二)审计载体与对象的改变
在大数据时代下,审计证据会扩展出三种类型:视频与音频类;非财务类审计证据;其他信息类型,例如GPS 定位等。 大数据对审计载体的影响导致了审计取证方法也发生了转变[9]。 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的来源就是审计载体,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审计载体出现了电子化、碎片化、过程留痕、数量庞大的四种特征。 由于大数据渗透进了各个被审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所有人员的任何操作都会在互联网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因此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这些碎片化、电子化的数据,挖掘其背后的关联性,拼凑出完整的审计证据链,从而做出职业判断。
(三)审计技术与方法的改变
大数据技术改变了审计的方式,让审计人员的作业方式从抽样推断整体转变为抓全局找疑点,让审计工作更注重效率、效果。 传统审计方法虽然运用了SPSS、Excel 等数据分析软件,但仍需借助审计抽样分析技术,利用部分样本推断出总体的数据特征。 目前审计人员能够运用SQL、Oracle 数据库,对上亿条数据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从而抓疑点,抓重点。 同时,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能够让被审单位人员及时获取所需数据和信息,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审计数据的时效性,减少了传统审计现场被审单位人员推脱会计资料的交递现象,提高了审计效率和质量。 云计算和云存储的发展,也为审计行业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被审单位可以将数据存储在云平台上,审计人员可以利用特定的接口去访问云平台,随时随地获取数据。
审计载体转变带来了审计取证方法的改变,体现在以下方面:审阅法从审阅大量纸质文档转变为利用数据留痕特征对电子文档进行检查、追踪;监盘法通过电子标签作为手段取代了现场盘点的传统方法;观察法由原先只能到达被审单位以后,在现场进行观察,转变为可以通过监控视频等方法进行观察;询问法则利用网络平台代替了现场询问的方法;函证法和重新执行法慢慢被淘汰;而重新计算法成了较为高效的手段,可以通过对大量电子数据的再计算快速发现疑点;最后是分析性程序,作为最有效的取证手段,大数据审计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技术作为分析性程序的重要部分。
(四)审计人员思维模式的改变
自大数据技术在审计领域运用和发展以后,审计署倡导“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精确定位、系统分析”系统化的数字审计总体思路。 在审计技术的发展与推动下,审计队伍的综合素养与技能也不断得到提升。 一方面,审计人员需要有敏锐的“嗅觉”,察觉数据的敏感点和关联性,通过对比发现疑点。 另一方面,审计队伍需要有数据主审,对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数据清洗,并通过建模型等计算机技术进行专业的审计分析。再者,审计人员需要对现存于各个机关单位的海量数据有所了解,利用好各个部门的数据与资料,提高审计的质量与效率。
大数据审计已是大势所趋,我国需要建立数据式审计下的强大的审计队伍。 在健全大数据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相关安全保障制度的同时,重点培养掌握数据分析技术的专业审计人才,鼓励审计人员不断学习和创新大数据审计技术,鼓励跨地区的合作和交流。
四、 大数据审计现阶段面临的挑战
(一)成本效益原则
数据的选择与获取往往是审计人员工作中的难点。 数据的质量问题会直接决定审计结果的质量。审计人员需要了解各个部门掌握的重要信息,并且在审计工作中有效利用起来,对审计数据的收集需要有条理、有目的地进行获取,而非对所有相关和不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否则即使拥有了相应的数据分析技术,工作效率仍然无法提高,满足不了社会所期待的成本效益原则。
(二)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
大数据审计的作业过程中,数据清洗处理占了大部分的时间,这些往往是由各单位填报不标准、不规范引起的。 审计人员在获取到数据的前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人工、半人工的方式去处理这些一手数据。 因此,审计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数据来源的把控,通过设置字段属性的方式去规范这些数据的来源。 另外,政府部门仍然需要思考利用云技术实现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例如在公积金审计时,审计人员常常发现死亡人员和退休人员依然在缴纳公积金,而从根源上控制这一问题的发生,就需要实现同民政局、公安局、卫健委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
(三)网络安全
审计机关也是涉密单位,一旦发生数据泄露或系统被恶意攻击,将直接危害到社会安全,甚至国家安全。 我国正在不断完善和出台与大数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需要加强与重点关注政府审计内部的网络安全建设。 尤其随着在Web 页面的操作越来越多,基于Web 的攻击问题越发频繁,这类问题严重威胁着用户与管理者的隐私与安全,因此,审计机关需要重视网络安全问题。
(四)审计队伍
目前,审计队伍紧缺既掌握数据分析技术,又掌握财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设了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审计机关也会安排计算机技能的相关培训,从而培养出所需的专业人才。
五、 大数据审计未来发展趋势
大数据审计的智能化发展是必然的[10]。
首先,审计智能化的趋势。 一是机器学习代替部分审计人员的学习,充分利用机器学习对函数选择的灵活变通,将其用于一些客观的业绩预测分析等。 二是自然语言处理,这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人类语言进行处理的技术在审计领域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让审计人员能够在铺天盖地的数据信息中快速捕捉到有价值的内容。 比如对被审单位的会议记录进行分析和判断,去发现被审单位在战略、财务、经营上有无巨大的变动,从而发现潜在风险和疑点。三是社会网络分析在未来审计领域的运用,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更有质量地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数据背后隐含着的信息;同时,社会网络分析技术也有助于推动审计数据之间关系的可视化。
其次,审计可视化趋势。 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可视化技术,用清晰的动态图标取代繁杂的审计数据。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很多提供可视化技术的产品BI,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仪表盘。 可视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是将BI 与AI 相融合,使可视化过程更加智能化。
最后,党的领导在政府审计工作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审计监督的力度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对国家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以及脱贫攻坚审计工作的加强。 同时,国家会不断创新、完善审计工作体系,从而使得审计工作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比如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增加经济信息安全审计等。 政府审计会更加重视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之间的协作,促进审计资源得到更高效的配置,提高审计效益。
六、 总结
大数据审计使传统审计发生了质的改变:在审计模式上能够实现实时审计与持续审计;在审计对象上,审计证据更加多样化,审计人员要处理更多电子化、碎片化的数据;在审计方法上变得更为智能化,同时审计人员运用了整体思维,用数据分析等方法代替了传统审计抽样。 而目前大数据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对基层审计机关来说,电子数据审计科做的审计工作难以称得上是大数据审计。 在我国实现审计全覆盖的目标道路上,大数据审计一定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数据审计未来一定是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的,并且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国家治理的需要得到变革与创新。 如何优化大数据审计技术和流程,提高对数据的利用率,创新审计模式,控制审计成本,实现“一审多果”“一果多项”的目标,仍然值得审计人员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