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中性粒细胞和NLR对溶栓治疗预后预测价值
2022-12-19黄鹤鸣钟利连孙继超
高 霞,黄鹤鸣,陈 实,钟利连,孙继超
静脉溶栓是最为有效的恢复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 ACI)患者血流灌注的治疗手段。但有研究指出,部分ACI患者经静脉溶栓治疗后病死风险仍较高,预后欠佳[1]。既往临床常采用相关评分系统预估ACI患者预后,但这些评分系统常未能涉及患者的年龄及健康状况等因素,而此类因素已被证实对ACI患者预后影响较大,从而导致上述评分系统评估准确性降低[2]。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与ACI进展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是反映全身炎症反应情况的重要指标,已被诸多研究证实与心脑血管疾病预后密切相关[3-4]。结合中性粒细胞、NLR与炎症反应的关系,分析二者可能有助于ACI患者溶栓治疗预后评估。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中性粒细胞、NLR对ACI患者溶栓治疗预后评估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在我院行溶栓治疗的ACI 12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5]中ACI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ACI;②首次发病;③症状发作时间<4.5 h;④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行溶栓治疗;⑤患者和(或)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颅内出血史者;②合并颅内肿瘤和巨大动脉瘤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近2周内曾患感染性疾病者;⑤近2周内接受抗感染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者;⑥治疗期间病死者。120例中男63例,女57例;年龄46~59岁,中位年龄52.50(49.25~56.00)岁;发病至溶栓时间0.5~4.5(2.28±0.61)h。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执行。
1.2方法
1.2.1一般资料采集:通过医院病历管理系统,采集入选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1.2.2治疗方法: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5]对ACI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吸氧和降颅压等)和静脉溶栓治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1.2.3实验室指标检测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溶栓前、溶栓1 d和溶栓5 d时采集空腹静脉血6 ml,分为3支试管(抗凝剂试管置备血浆),经相应离心处理。①血糖:采用美国雅培C160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空腹血糖水平。②中性粒细胞和NLR:采用贝克曼库尔特DH800血液分析仪检测患者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目,并计算NLR。
1.2.4溶栓治疗预后评估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均溶栓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于随访结束当天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6]评估预后,将评分为3~6分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剩余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
2 结果
2.1预后情况 行溶栓治疗的ACI 120例中,27例预后不良,占22.50%(27/120)。
2.2不同预后ACI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溶栓前,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2组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预后急性脑梗死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3不同预后ACI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 2组组内不同时间点空腹血糖、中性粒细胞和NLR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和溶栓1 d、溶栓5 d,2组空腹血糖、中性粒细胞和NLR均逐渐降低,组内不同时间点各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和溶栓1 d、溶栓5 d,预后不良组中性粒细胞和NLR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2组空腹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预后急性脑梗死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
2.4ACI患者溶栓前指标与溶栓治疗预后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ACI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和中性粒细胞、NLR作为自变量,将ACI患者溶栓治疗预后情况作为因变量(1=预后不良,0=预后良好)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和中性粒细胞、NLR水平与溶栓治疗预后有关(P<0.01),见表3。
2.5ACI患者溶栓前中性粒细胞和NLR对溶栓治疗预后预测价值分析 由于溶栓前NIHSS评分与ACI患者预后情况密切相关已被临床诸多研究证实,故本研究将ACI患者溶栓前中性粒细胞和NLR作为检验变量,患者预后作为状态变量(1=预后不良,0=预后良好),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ACI患者溶栓前中性粒细胞和NLR单独及联合对溶栓治疗预后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以联合评估预测价值最好,见图1和表4。
图1 ACI患者溶栓前中性粒细胞和NLR对溶栓治疗预后预测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图
表3 ACI患者溶栓前指标与溶栓治疗预后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表4 ACI患者溶栓前中性粒细胞和NLR对溶栓治疗预后预测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
3 讨论
静脉溶栓是公认的ACI首选治疗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缺点,如大血管再通率低、溶栓后出血等情况,患者致残和致死风险较高,预后较差[7]。本研究结果显示,ACI患者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率为22.50%,低于沈丽萍等[8]研究结果,但仍提示ACI患者预后不佳风险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与ACI患者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不同有关。
NIHSS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等评分系统是评估ACI预后的常用指标,但上述评分系统在评估时易受评估医生的主观因素影响[9]。有研究证实,炎性因子与脑梗死患者致残和病死密切相关[10]。中性粒细胞和NLR在炎症反应中发挥关键性作用[11]。本研究结果显示,溶栓前和溶栓1 d、溶栓5 d,预后不良组中性粒细胞和NLR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溶栓前中性粒细胞、NLR水平与溶栓治疗预后有关。说明溶栓前中性粒细胞和NLR可对ACI患者溶栓治疗预后产生影响,可用于ACI患者溶栓治疗预后评估。究其原因:中性粒细胞数量持续性升高,可在血管内皮表面聚集,阻塞血管,引发血管收缩障碍,降低脑血流量,加重脑水肿及脑损伤程度,影响ACI患者溶栓治疗后恢复;且中性粒细胞升高可促使大量自由基及蛋白水解酶等有害物质合成释放,损伤血管壁,提高血管通透性,损伤脑组织,影响患者预后[12-14]。NLR可综合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情况,且不易受患者生理状态和标本处理等因素的影响,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生理和病理状态[15-17]。有研究指出,中性粒细胞与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脑梗死面积等密切相关[18]。有文献报道,当NLR升高时,中性粒细胞数量较多,可加重ACI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增加预后不良风险[19-21],这与2014年高巍等[22]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表明NLR与缺血性脑梗死患者MRS评分相关系数最大。但既往研究仅单次检测ACI患者中性粒细胞和NLR进行探讨,缺乏动态观察,而本研究观察了溶栓前和溶栓1 d、溶栓5 d中性粒细胞和NLR水平,更有科学性,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溶栓前中性粒细胞和NLR单独及联合对溶栓治疗预后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以联合评估预测价值最好。提示临床医生可在ACI患者接受溶栓前检测中性粒细胞和NLR,并采取合理干预措施,以利于改善ACI患者溶栓治疗预后,降低致残风险。然而,本研究仅观察了中性粒细胞和NLR对ACI患者短期预后(3个月)预测,并未观察其对AC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此为本研究的局限所在,未来还需开展更多研究进一步分析探索,以拓宽中性粒细胞和NLR检测在疾病中的应用范围。
综上所述,ACI患者溶栓前中性粒细胞和NLR可预测溶栓治疗预后,且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