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类节目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以广州广播电视台《作风建设在路上》节目为例
2022-12-19朱英瑞
□ 朱英瑞
早在2002年郑州电视台就已经开办了《周末面对面》节目,它也是国内最早的电视问政节目之一。二十年的时间,电视问政节目已在全国各地开花。但是为何这么多年电视问政节目这个电视形式并不被大家所熟知?它的出现和兴起又是什么原因?问政节目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那些变革和调整?是什么制约着问政节目的推广和发展?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又是什么?本文将通过广州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作风建设在路上》进行分析,尝试找到相应的答案。[1]
问政类节目概述
问政类节目的定义及节目形式。在西方国家的电视节目类型体系中并不存在明确的问政类节目,这种说法是在该类型节目的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并没有一个相应的准确、统一的概念。在分析众多文献对电视问政节目的不同阐述中,笔者将其总结如下:电视问政是执政者以电视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对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住房、饮食、医疗、交通、养老等公共话题进行公开、透明的交流,寻找解决方法并落实整改,抑或是公众对职能部门或执政党进行舆论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一种途径。
电视问政的节目形式虽不尽相同,但构成是类似的:主持人提出本期节目邀请的职能部门、电视短片(以暗访为主)、采访嘉宾(以职能部门领导为主)、嘉宾点评(以新闻评论员为主),现场观众提问(或街头采访),观众投票表决。这种零距离地对职能部门进行问责,使每一个公民的监督权利得到了真正的尊重。
问政类节目的产生、兴起与发展。一、电视问政节目的产生与发展。很多人会误将电视公共新闻节目和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当作电视问政节目,其实不然。电视公共新闻节目是通过对民众关心的时事政治或热点话题进行整理,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讨论和调查,是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以话题为圆心,对相关的人和事进行调查,推动事情的解决。这种电视节目形式历史很久远,最初是在报纸上进行尝试,后在美国大选的宣传报道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在我国,《东方时空》《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等电视节目早已成为耳熟能详的公共新闻节目的代表。民生新闻节目则是关注老百姓的生存状态,通过对民众的全方位观察,以平民的视角、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报道跟老百姓相关的事。这两种电视节目与问政类节目最大的区别就是电视问政节目不会被政府限定所要讨论的议题,而且不只是关注百姓生活,还要问责职能部门,对其进行监督。
二、《作风建设在路上》的兴起与发展。《作风建设在路上》栏目是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原来由广州市纪委监察局主办,市党廉办、市直机关工委承办,广州广播电视台协办的一档民生热线节目。该栏目诞生于2006年6月,当时栏目名称为《沟通无界限行风大家谈》;2013年1月改名为《行风面对面》;2014年响应习总书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号召,全新改版,正式改名为《作风建设在路上》。栏目由最初的一月一期(每期50分钟)改为半月一期(每期30分钟)。
2006年开播时,前三期节目关注的职能部门是广州市政园林局、公安局、卫生局,提出的问题更是关乎百姓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关注。第四期节目出乎意料地将主题定在了“市民抗法”上,让原以为这档节目只会关注领导的百姓发现,想要维护个人权益,必须先约束自己,可见这档节目是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从这开始的十余年间,虽经过几次改版,但是节目的宗旨始终不变——“倾听百姓心声,接受群众监督,推进作风建设”。十几年过去了,很多当地老百姓说广州的行政部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窗口单位,更是很难挑出问题,类似于“丁义珍式”的行政服务窗口在广州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也足以说明这档节目在广州本地的影响力和作用。[2]
电视问政节目的特点。一、互动性强,针锋相对。节目现场会有观众提问或街头采访的提问,问题直指上线职能部门,领导需要现场回答,再加上主持人和新闻评论员的问责,被问责官员的回答,现场连线记者提问等,这几个来回下来,被问责官员和问政市民代表、主持人、评论员、记者等之间近乎唇枪舌战。《作风建设在路上》主持人曾介绍,很多被问责领导在进入演播室之前都将本单位可能被问责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录制过程中现场观众也是带着记满了问题的本子。
二、暗访画面真实直观,现场提问形式直接。问政的内容大部分是通过暗访的形式进行报道的,引出话题后在现场进行提问,寻求直属领导的解答,再加上观众现场的提问和现场直播的形式,将问责官员、主持人、记者、新闻评论员最直观的表现完全表露,如表情、动作,甚至是口误,因为节目中不会给问责领导太多的时间进行考虑,而且现场必须回答明白,如果给出承诺未得到现场观众的认可,话题就将继续进行直至得到解决。
三、不确定性的答案,营造了节目悬念重重的氛围。尽管大部分问政类节目不是现场直播,但是面对主持人的逼问和市民代表的追问以及新闻评论员高度的新闻敏感度,被问责官员在回答时很容易出现紧张而出现语无伦次等问题,在节目环节设置中往往会加入现场观众投票的环节,节目没进行完,观众永远不知道最后的解决方案。因此不但悬念重重,而且可能出现笑料百出的情况。
电视问政节目的主体和客体。一、问政类节目的主体。节目由电视台制作,通过对百姓和网民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和调查,挑选出真实存在、有问政价值的问题进行报道和采访。二、问政类节目的客体。话题的承受者不只是政府官员更有政府机构,因为这不是一个领导或者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而是一个政府机关上下群策群力共同发力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作风建设在路上》节目的现状
节目的制作情况。节目环节:宣传片1-2条,明察暗访短片8-10条,热线电话、网络提问、观察员点评、记者提问等。参与媒体:大洋网文字直播,同城六家媒体分别为《广州日报》《信息时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新快报》。录制场地:广州广播电视台600平方演播室,场地进行了升级设计,半圆形舞台配合沙发,现场可容纳80人左右的观众。录制时间:一次录两期,共录制2个半小时,之后还有一期30分钟的专题回访。
节目的播出情况。节目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2005年4月,《沟通无界限》开播;2006年6月,《沟通无界限行风大家谈》开播;2013年1月,《行风面对面》开播;2014年5月25日,《作风建设在路上》播出第一期,2014年7月,全面改版。播出时间:广州综合频道每周日16:55,广州法治频道每周日22:15。
节目的社会影响力。节目开播十多年来,共邀请5位市领导和210位区、市直单位、街镇、区职能局的“一把手”上线,早已经成为了架设起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连心桥”,市民办实事的“服务窗”,各单位宣传政策和展示自身形象的“展示台”,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舆论“监督岗”。
《作风建设在路上》节目存在的问题
政府官员和机构的配合难以深入。电视问政类节目之所以受到地方群众的重视,是因为可以直面职能部门的“一把手”,但是随着政策的改革,节目的主办单位也在发生着改变,由于个别机关单位的性质特殊,很多敏感话题和需要“一把手”回答的问题,只能由“二把手”或者部门领导进行回答,大大降低了问责、议政的强度。《作风建设在路上》目前由广州市纪委监委主办,广州市党廉办和中共广州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承办,在执行力度上就比市纪委直接承办打了折扣。[3]
难逃“作秀嫌疑”或为节目效果“吹毛求疵”。电视问政的生命力就在于“真”,老百姓所提出的问题都是真切需要改变的,那么所对应的政府职能部门和被问责官员就必须做到接地气、涨人气、有生气。[4]党中央提出的“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的监督执纪“四种常态”用在问政节目中最合适不过,但在多年的问政过程中很多官员多次问政后面对镜头不再紧张,面对追问对答如流,原本想要的“马上办”又回到了“打太极”的老局面。
个别被问政单位远离百姓生活,问政成为走过场。2018年9月23日广州市科创委上线《作风建设在路上》,作为国家对地方性科学技术创新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起草、实行等相关工作的机关单位,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很多人对其知之甚少。作为市属机关单位轮流被问责的一个部门,市科创委准时上线,但在节目现场提问就显得苍白无力,因为这个单位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太遥远了。
问政过后提出的整改意见不能满足百姓需求。问政不是目的,最后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不是终点,节目所关注的是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能真正有效落地实施,阳奉阴违的事情如何避免。在节目的录制过程中,最后整改意见是否代表广大民众的需求,整改意见实施过程中也一定会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无法达到演播室观众内的心理预期,也无法被演播室外的百姓所接受。
问政过后的政策落地实施和回访。被问政的很多问题都是生活中存在了很久的,比如2018年11月11日广州市卫计委上线所被问政的问题:为何城中村里“黑诊所”无法根除。其实类似问题五年前的一期节目中就已经被问责过,暗访中发现的“黑诊所”在节目录制后两天就被取缔,周边的十几家也被查处并被取缔。但是几年过去了,为何“黑诊所”依然存在,这就关系到问政过后的整改是长效机制,还是应付差事的“面子工程”。《作风建设在路上》每期节目制作后就会有一期节目用来回访,每年也会有年中回访和年度回访,看似很完善但被问责的问题是否真的被根除很难界定,彻底回访成本也过高,使得很多回访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对《作风建设在路上》节目提出的整改意见
节目选题定位准确。在选题上,节目必须依靠群众。在问责话题的选择上可以进行更加广泛的采集,比如深入百姓生活,在居委会、街道的帮助下,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工作属性的群众进行海采,选取有价值、有意义的选题。问责的顺序不应该是约定俗成或者设定好的,而应该是发现了值得报道和深追的问题的临时问责,尽管会增加节目制作的难度,但是一定会增加节目反馈问题的效果。
对选题的深入挖掘。2018年6月17日上线的市林业和园林局,其中反馈的一个问题是部分公园植被覆盖率低。节目将其设定为了主要问责内容,这多少有一点吹毛求疵的嫌疑。其实可以换一个角度问责:为何人员密集的公园在问政节目开展这么多年的广州才被发现。这看似是一个笑话,但这正反映出节目的制作者没有下功夫在选题的深挖上。
内容改版。一、“一把手”上线,三年一轮回。即一年区“一把手”上线,一年市直机关(职能局委)“一把手”上线,一年公共服务企业上线,每月固定一个区、职能局委办或者企事业单位上线。纵观全国同类型节目,“一把手”上线的电视节目为数不多,比如影响力比较大的武汉台《电视问政》和湖北的《媒体问政》只是短期和阶段性行为,成都台和广东省民声热线节目也只是广播电台问政,而广州台的《作风建设在路上》虽几经改版,但十多年来一直坚持“一把手”上线,并从一月一期到如今的每周一期,力度全国仅有。
“一把手”上线是栏目的品牌,也是栏目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源泉,所以建议保留。而区职能局委办和公共服务企业和市民群众关系非常密切,三年上一次线体现作风建设的延续性,符合《作风建设在路上》的栏目宗旨。
二、聚焦民生热点,关注百姓生活。围绕“四个全面”“四个意识”,以“作风建设”为主线,以服务广州中心工作为核心,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栏目拟定期(每月一期)或不定期对“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主题访谈。
三、作风建设永在路上,回访整改不走过场。“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是栏目一直坚持的宗旨,也是栏目永葆公信力的“尚方宝剑”。为此,栏目拟每月一期专题节目对节目中反映的各种问题进行跟踪报道。
节目形式设计的多元化。一直以来,因为受各种因素影响,栏目的板块设计一直在不断调整,为顺应时代发展并结合当前实际,栏目拟对版块设计作以下调整:
一、网上评议环节。通过事先设计的问题在大洋网、微信公众号、机关工委民主评议网、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等平台进行线索征集和投票,将结果及时公布。二、主体访谈环节(含网民互动、评议员点评、现场观众提问及投票环节)。此环节主要发挥传统电视的优势,制作若干精良的明察暗访短片,与上线嘉宾进行面对面沟通。每个话题力求有现场市民的互动,结束有评议员点评,同时网络主持负责网友互动最新情况以及现场观众投票情况。三、在原有的视频连线基础上添加手机直播连线环节。对于一些市民无法来到现场或者正在动态发展的事件进行手机视频连线,增强节目的可视性和时效性。
节目播出后的回访和再跟踪。在节目回访中应该建立长效机制,回访不能流于形式,可以在参与民众或热心市民中挑选针对性的回访对象,为节目组的回访和追访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相对应的职能部门提供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