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新可喜,如沐春风
——读《张战的诗》

2022-12-19

星星·散文诗 2022年8期
关键词:陌生人诗人

远 洋

我与张战素不相识,也没有读过她的诗。近日,我正埋头校订一部诗集译作,忽然收到海天出版社馈赠的《张战的诗》,一打开这本散发着油墨气味的新书,便欲罢不能,一口气从头到尾读下去,觉得像一条清澈的山间小溪,一路潺潺流淌,欢快轻盈,不时在溪中岩石上溅起小小的浪花;在汇聚成潭的地方,可见日光晃漾、青山倒影;及至众多小溪汇合成大河,仍然是一股清流,“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没有泥沙、垃圾和污染的一江春水。

最突出的感觉,她的诗似乎率性而为,诗思灵动活泼,很少刻意表现某个主题,有些诗看了前面一段不知道下一段和结尾是什么,常常出人不意。也可能诗人自己写着写着,忘记了最初的想法,就像在大草原上信马由缰,离开了旅游线路,却到了另一个风景绝佳之处。让我想起陆游写漫步乡村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也表明诗人写作时的心态特别放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她的诗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充满人间烟火味,吃火锅、烧半只麻鸭、喝鹅汤都可以激起灵感,成为诗的题材;遑论亲情、友情,自然风物和社会现实,俯拾皆是诗,入眼万般美,都写得朴素而真挚。而且,诗人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在她的笔下,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勺等庸常事物仿佛被施了魔法,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啧啧称奇。如《我的母亲今天很美丽》别出心裁,打破了一般写母亲这类诗歌的“悲情”套路,一股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全诗的语调亲切感人,节奏明快,如小姑娘在妈妈跟前跳着春天的舞蹈,“只有盛开的榆叶李配做她的姐妹/榆叶李盛开/我母亲白发明亮/榆叶李如烟似幻/我母亲一生轻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开花的榆叶李树下,这是怎样一幅美好的画面!诗人说只有榆叶李配做她的姐妹,仅仅是因为其盛开的花与白发相互映衬的美吗?不能不让人深思,榆叶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树,具有怎样的品质,使得诗人把它敬奉到如此尊贵的地步?而母亲念叨着儿女,“声音像擦亮的白银”,调皮的女儿——“我故意不帮她拣去落夹在头发里的花瓣”“我偷偷拍下了她的背影”,天伦之乐的幸福情景跃然纸上。

我注意到,这本书中多首写父亲的诗,并不像写母亲的诗那么甜美、欢快和轻盈,而是有着苦涩的味道、迟缓的节奏和凝重的色彩。《泡桐花》里写到,“满城泡桐花是我父亲每个春天醒来/吹奏起一支次中音号”,结尾是“泡桐花开得空空”,类似于曲终人散的惆怅;《我从未亲吻过我的父亲》,书写了埋藏在心底深深的永难弥补的内疚和隐痛;在《七月半,我接父亲回家》里,诗人穿越数十年时空,信手拈取了“鞭炮声里他冲出队伍/高呼着把我举过头顶”“深夜给鱼塘布草”“月光一夜漂白他的头发”等几个画面,类似于电影蒙太奇手法,串联起对父亲一生的回忆,寄托了深沉的哀思;《西藏十章》采取大开大合的结构方式,穿插了诸多生动鲜明的细节,把对父亲的怀念置入天堂般广袤高远的背景,从哲学和宗教的层面来思索生死爱欲、幸福和灵魂等等问题,使死亡显得悲壮、庄严而又神圣,进而呈现对有情众生的悲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有一颗柔软、温暖的心。

诗人将悲悯的目光投向芸芸众生。高速公路上“被碾死的黄狗”“瘸了左前腿的狗”,《阿尔泰山晚霞》里,“怀孕的母羊走得慢/一只小羊跪下了前蹄/牧人呼吸粗重/他听见了小羊的哀鸣”,进而追问“为着远方那一口水草/是谁驱赶着我们的命运”。在《洞庭四短章》里,“苇莺细腰身/孵自己的孩子/也孵杜鹃的孩子”“杜鹃的孩子一出壳/就把苇莺的孩子推到巢外面去了/苇莺喂着杜鹃的孩子/一如喂着自己的孩子”,简洁的白描,寥寥几句,既令人感叹母爱的伟大和盲目,也让人为这种无差别的、博大的爱而深深感动。

我愿意将《瀑》看作是对女性个体与群体性格的描摹、命运的缩写,“瀑布是一个女人/有你想象不到的力量”,那种力量是义无反顾,是奋不顾身,是宁肯玉碎也不能瓦全的决绝;而在《在沱江与长江交汇处》一诗中,“水总是你挤我,我挤你”“柔软至虚无的江水/无处不是伤口/无处不是缝隙/无处不在愈合”,揭示了某种群体中人与人之间互相依存又互相伤害的微妙关系。

《陌生人》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这是我的厨房/这是我的餐桌/陌生人/我请你坐下/坐在这张老榆木桌旁/抽着烟/安心地等/我为你做一顿晚饭”,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话语,将主人“我”的善良和怜悯之心表露无遗;“老榆木桌”这样的古朴耐久之物,暗示了主人的朴实厚道、值得信赖和古道热肠;其温柔亲切、迟缓稳重的语调,想必也能让“陌生人”放下心来,安下心来,耐心等待,接受好心的款待。“我”抑制着自己的好奇,“我不问你从哪里来/我不问你心里的恐惧/像河沙藏在深河底/我不问你为何忘了自己姓名/为何会敲了我的门”,“陌生人”是失业游民,还是职业乞丐?是穷困潦倒的流浪汉,还是逃脱追捕的罪犯?“我”一概不管不问,也许“陌生人”会给“我”带来危险,会对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构成威胁,“我”当然害怕,却藏起了自己的害怕,为“陌生人”敞开家门,精心烹调食物,让“陌生人”享受一顿美味的晚餐,“你吃/你喝然后你走”“继续你踉跄的脚步”。这样的诗句,透露出悲悯众生的菩萨心肠,又仿佛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遥远回响。

她的语言不事雕琢,生动流畅。许多诗有民歌风,又融入了现代诗的意象化表现手法,采用浅近的口语却不直白;有些诗像水墨画,笔致简约,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沅江》一诗,似乎深得沈从文和汪曾祺或者废名的妙处,一般写诗时忌讳的形容词,在这里都显得那么妥贴,那么高超,整首诗含蓄蕴藉,意境朦胧而深远。乡野的美,爱的感伤,风俗人情的淳朴,种种人生的况味,尽在不言之中。细细品读,你会觉得像《诗经·风》中的一些诗一样韵味无穷。《夜》也同样具有“留白”之美,“小蟹轻如影/沙滩上有神秘足迹/缝衣针一样/深/直/细”,简直像齐白石的水墨小品,也令人联想起柳宗元的《江雪》,深得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趣。当然也符合现代西方美学的观点,即艺术世界是“空筐”结构,我们可以在其中填进去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欣赏的乐趣和满足,达到共情或产生共鸣;诗歌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反过来说也是“有形式的意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语言终止之处,却延伸扩展出更广阔几乎是无限的诗意空间。像画家一样,只是用淡淡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大写意,寥寥数行便营造出天高地远的浩渺空灵境界,诗人通过对于“不可言说之物”的沉默说出了更多没有说出的东西。这些诗也再次证明,诗歌和音乐、绘画一样,属于艺术的范畴,而且诗歌是综合性艺术,它吸收并融合了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多种表现技巧。《云与男孩》《吃梦的女人》等写得像童话和寓言,《女友们醉了》《两株桧柏》等娴熟运用戏剧化的叙事手段,《买》写了现代人的城市病,《四月纵菌》思考生与死,生动形象地演绎了庄子的物化说,《孤独的鞋》想象一个热爱生活的现代人与庄子的一场对话,这些都显示了诗人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下笔通透而又活脱。

我突然想,如果把张战放在唐朝诗人中,很明显,她不是李白那样“斗酒诗百篇”有天纵才情的“诗仙”,也不是杜甫和贾岛那样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派,更不是鬼才李贺“朦胧诗鼻祖”李商隐那样奇崛深奥的诗人,我猜测,她可能是白居易的“私淑弟子”,是那种面向社会生活“令老妪能解”的现实主义诗人类型,但同时又习得“诗中有画”的王维的技艺,也兼容了他的冲淡与超脱。或许,正是因为诗人具有一颗博大开阔的心,才完全没有没有谢冕先生所批评的“自我抚摸”和“无病呻吟”的毛病,“说一些梦呓一般的,别人听不懂的话,故作高深”。她的语言明白晓畅,浅近平易,没有人为设置阅读障碍,应该比较容易引起很多读者的共鸣;她的题材从耳闻目睹到所思所想,非常广泛,写的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因此能够从自我出发,走进所有的心灵。

我认为,好诗出自灵性,出自鲜活的生命体验;好诗能刷新语言,刷新读者的审美眼光。相对于那些仍旧“主题先行”演绎所谓思想观念的概念化的诗,那些象牙塔里故弄玄虚、炫耀雕虫小技、搞文字游戏的诗,那些无病呻吟、堆砌辞藻、刻意雕琢的诗,我当然更喜欢这样质朴自然的诗,因为它来自于大地,来自于日常生活,来自于真情实感,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一个既有灵性又有丰富生命体验的诗人,读着觉得清新可喜,明亮温暖,如沐三月春风。

[附] 张战的诗两首

陌生人

这是我的厨房

这是我的餐桌

陌生人,我请你坐下

坐在这张老榆木桌旁

抽着烟,安心地等

我为你做一顿晚饭

撒些盐,滴两滴醋

煎几个鸡蛋,热油大火

我轻翻锅铲

把它卷得成一团鹅黄的云

清炒白菜苔

叶尖还带着露水

脆生生的秆

轻托着一簇绿火焰

啊,陌生人

我不问你从哪里来

我不问你心里的恐惧

像河沙藏在深河底

我不问你为何忘了自己姓名

为何会敲了我的门

坐在这里,你不安的手指

像刚逃出箭阵的哀鸟

我也不会说出我心里的怕

我的怕是水里的蝴蝶

石头里的鱼

我的怕是一根穿不过针孔的线头

我看着那些伤口无法缝补

啊,陌生人

你吃,你喝

然后你走

这样的日子

神仙都惶然失措

你也继续你踉跄的脚步吧

然后我关上门

我哭

哭那些被鸟吃掉了名字的人

被月亮割掉了影子的人

被大雨洗得没有了颜色的人

那些被我们忘记了的人

那些和我一样

跪下来活着

却一定要站着仰望星星的人

沅 江

白鹭惊起时慌慌的

女人喊你时声音碎碎的

他唱着野山歌痛痛的

你要去的渡口

那里的青石板空空的

野鸭子生蛋青青的

风吹着野苇火

野苇的灰烬白白的

沅水流得笨笨的

它的声音是低低的

——选自张战《张战的诗》(深圳出版集团海天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

猜你喜欢

陌生人诗人
最帅的诗人
“诗人”老爸
当陌生人来敲门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