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一个村庄的信仰与坚守

2022-12-18王宏甲萧雨林

时代邮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利民抗疫集体

● 王宏甲 萧雨林

吕梁山在革命战争时期,是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机关所在地。吕梁山东麓的汾阳市贾家庄,只是个小村庄,但是了解贾家庄的人说,这是一片长满故事的土地。

幸福不会从天降

贾家庄有一组雕塑特别引人注目,这组雕塑的主题叫“一百把镢头闹革命”,说的是贾家庄合作化初期的奋斗。那时的贾家庄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全村4083亩耕地,有2800多亩是湿泽盐碱地。

1952年春,贾家庄人体会到了互助组的好处,村党支部接着办起了全县第一个初级生产合作社,当年从19户扩大到72户。人多了,地多了,耕地的牲畜不够用了。1953年春,眼看就要下种了,合作社还有300亩土地没有耕作。误了农时,就会影响一年的收成,合作社便派人去向本村几户富裕中农强强联合的互助组雇牲畜,没雇来。

合作社的社员们开会商量后一致认为,求人不如靠自己。他们决定用人拉犁、用镢头刨地,打好春耕春种这一仗。合作社抽调30个强劳动力拉犁,100个劳动力用镢头刨地,披星戴月地干了4天,就把300亩地全部翻耕了。种子不够,有的社员把自家存的口粮拿来做种子。种子凑齐后,社员们又是靠人力拉耧,让1000多亩地都按时下了种。当年秋天,合作社粮食获得大丰收。

紧接着,贾家庄人开始了长达23年的治水改碱工程,硬是把贾家庄的盐碱地变成了适宜机械化耕作的沃土良田。

▲ 贾家庄村原党支部书记邢利民

今天回首往事,我们会发现,贾家庄人民“一百把镢头闹革命”“治水改碱23年”,正是新中国早期的乡村振兴故事。贾家庄人收获的体会,就写在他们村前的大道两旁:“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

不当百万富翁,要建亿万富村

邢利民是贾家庄第二代“当家人”,他担任贾家庄村党支部书记43年,这43年中,让贾家庄人面临最艰难抉择的是1983年。当时汾阳318个行政村,几乎都“土地下户”了,老典型贾家庄却迟迟未动,一下子从多年的先进村变成了“落后村”。

贾家庄人23年治水改碱,不仅是改良了土壤,而且是把盐碱地改成了适合机械耕作和具有水利灌溉设施的平平整整的大农田,这是新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后才出现的奇迹。这些土地已经用上了拖拉机,如果把这些适合现代化大田作业的土地再分给每一户农民去承包经营,就要把大田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中间会出现很多田埂。此外,如果田分了,拖拉机等大型农业机械怎么分?

分,还是不分?邢利民向一直支持他的上级领导请教,还跑到太原向贾家庄的老朋友——作家马烽请教。他们通过认真研究中央文件精神,理解到党中央要求的是结合村里实际,“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根据这个原则,贾家庄创造性地实行了“三田到户、一集中、五统一”的做法。“三田到户”即口粮田、饲料田、自留地三田下户,“一集中”即农民应卖公粮的责任田集中耕种,“五统一”则是统一机耕、统一调配种子、统一排灌、统一植保、统一收打。如此,贾家庄的村集体没有解体,继续保持着组织起来的集体状态,这是贾家庄在改革开放中能够继续开拓发展、不断前进的体制基础。

1986年,贾家庄还经历了一个重要转折。

当时的政策号召党员干部带头致富,邢利民和村支部副书记合办了一家塑料厂,其他村委干部都跟着办厂的办厂,承包的承包。从1983年到1985年,的确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这部分人,不是村干部,就是能人。邢利民与人合办的塑料厂,一年也能赚10来万元。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要有效解决建设期间的资金短缺问题,最佳解决办法是通过多种渠道开展资金筹措工作。首先,政府部门应积极在该方面划拨一定的支持资金,重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加强财务投资力度,在财政资金分配方面,加大对该方面的划拨比例。其次,政府部门应在工程施工开展前,在社会中积极寻找融资渠道,然后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参与融资项目中,借以拓宽工程建设的筹资渠道。

但是,贾家庄大多数农民没有富起来,30%的农户还出现了收入下降的趋势。由于干部们在忙自己的企业,村集体经济陷入困境,年收入不到1万元,根本没有资金再投入村庄建设。有两年时间,村两委班子就邢利民一个人还在管集体的事,他成了“光杆司令”。

村集体无法组织安排生产了,村里的“闲散劳力”也多了起来。明显的收入差距和群众的议论,让邢利民陷入了沉思。

那年深秋,邢利民带上村里一个名叫赵俊如的电工,坐上开往太原的班车,再从太原来到了北京。邢利民去北京郊区看了玉甫上营村,去河南看了回郭镇……他7天跑了3个省,看到了坚持发展集体经济的村庄,村庄在发展壮大,人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在回程的火车上,他在笔记本上工工整整、无比虔诚地写下了四个大字:共同富裕。

第二天,一场决定贾家庄发展方向的支部会召开了。会上,在邢利民的动员下,这些在贾家庄集体主义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党员干部决定将个人企业捐给集体。

回首贾家庄的发展,邢利民认为,实现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有四条:一是党的干部要真正跟着党的宗旨走,不能有私心,否则就干不成;二是要重视政治思想工作,要有自己的宣传阵地,才能“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所以贾家庄有广播电视台,有自己的报纸;三是必须有集体产业,如果集体产业还没有个体的发达,就不能产生向心力;四是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

在贾家庄村史馆大厅正前方,高悬着五个大字——“永远跟党走”,这是贾家庄人一路走来、坚定不移的选择。邢利民提出的“不当百万富翁,要建亿万富村”,贾家庄人做到了。

把工业种在土地上

1986年,在党员干部无私捐出个人企业后,贾家庄就成立了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确立了农工商综合发展的思路。

之后,贾家庄憋足劲儿发展集体经济,用滚雪球的方式,先后创办了20多个企业。村集体固定资产由最初的50万元发展到5000多万元。1995年,邢利民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参加了全国劳模表彰大会。这次大会,再次为他拓展了思路。他认识到,贾家庄要想快速发展,必须要有大项目带动,要打造贾家庄的工业支柱产业。通过多次外出考察、科学论证,村两委决定建设年产10万吨的特种水泥厂。

邢利民连续18个月不回家,吃住都在工地,最后累倒在工棚里。累倒后还不肯休息,他躺在工棚的小床上指挥调度。就这样,原本需要3年才能完成的项目,最后只用了18个月;预算需要5800多万元的项目,因贾家庄人不计付出,只用了3000万元就顺利完成了。水泥厂投产以后,由于要先偿还外界的债务,在水泥厂上班的贾家庄人整整三年没领工资,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领一点过节费。而这些,都是贾家庄人自愿承担的。

特种水泥厂的建成,使贾家庄实现了由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被认为是贾家庄经济的“二次腾飞”。

疫情之年的贾家庄

2020年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那天本该是贾家庄一年中最喜庆热闹的日子,却因为一个紧急通知,村两委立即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疫情防控。“绝不能让疫情在贾家庄落地!”贾家庄村现任党委书记邢万里斩钉截铁地说。

2020年,本是贾家庄可以大显身手的一年。春节旅游,是开年要打的第一仗。然而疫情打乱了他们的所有布局。光旅游和会务接待这一块,村集体的损失就在千万元以上,但村集体用于抗疫的各项支出不减反增。为了抗疫,村两委迅速成立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实行24小时严防死守,同时组织人力挨家挨户排查,免费发放口罩等防护用品。为保障村民生活的基本需求,村两委安排了一家小超市供应蔬菜、水果等,要求经营者不得涨价,由村集体给予补贴。

2016年,贾家庄成立了老年中心,65岁以上的党员和7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可以免费在这里吃两餐饭。疫情发生后,村两委认为老人的福利不能因疫情而中断,安排食堂把食物做成半成品,组织力量分送到212位老人家中。

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吕梁市参与援鄂的医护人员被全部安排在贾家庄的裕和花园酒店隔离休养,全村近3000人列队欢迎英雄归来,全力为抗疫英雄们做好后勤保障。

在这场抗疫中,不论党员干部还是普通村民,除了主动要求值守一线,参与疫情防控之外,还争先恐后地捐款捐物。短短20天,全村近3000人,所捐金额总计570368.72元。贾家庄有很多碑文和碑记。每遇重大项目落成,村里都会勒石为碑。如今,贾家庄又立了一块碑,即贾家庄抗疫纪念碑。这块高8.1米、宽3.5米、重60吨的大石碑,就耸立在贾家庄文化广场。碑上刻着每一位捐款者的姓名——不记捐款多少,只记姓名。所捐金钱不足贵,全村人民的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弥足珍贵。

因为有集体组织的存在,有众志成城的精神,疫情防控后期的贾家庄得以“满血复活”,贾家庄观宇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等5个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其投资规模之大,建设速度之快,工程质量之高,在贾家庄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猜你喜欢

利民抗疫集体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我为集体献一计
抗疫之歌
新型捕收剂BK610和BK612在利民选煤厂的应用
团结抗疫
垃圾分类:虽然“繁琐”但利已利民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盐城利民的黄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