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电视节目的创新表达与艺术编码分析
——以《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为例

2022-12-18乔一蝶叶文婷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电视节目党史

乔一蝶 叶文婷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党建电视节目作为我国新闻媒体所独有的一种宣传形式,其以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中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故事的讲述为核心内容,肩负着弘扬国家主旋律的历史使命,承担着主流文化和时代正能量的传播责任。《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以艺术视角,并结合红色编码,将经典美术作品与其背后的党史故事进行有机结合,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审美艺术修养的同时,用软性植入的方法讲好中国的党史故事,为党建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成功案例。

1 党建电视节目的背 景和特点

从电视纪录片几十年来的创作历程中可以观察到,早期的新闻纪录片充满了教条主义色彩,报道内容集中在国家重大决议的宣传、人物先进事迹的赞扬和大篇幅的政策宣讲上,形式循规蹈矩。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到21世纪初期,党建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在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党建类电视节目也早已不再拘泥于在电视上进行播放,动画、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多样的党建电视节目开始在移动端设备上进行投放和宣传。

虽然党建电视节目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改善,各大媒体也都在争相创新更多新颖的节目形式,但受到政策和传统制作方式的影响,多数党建电视节目仍然保持着“红且专”的节目风格和基调,有着强烈的政策宣传感。随着现代人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高强度的生活方式,人们更乐意收看短小精炼的娱乐类型节目,他们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对自我进行愉悦和解压,而党建类电视节目多数内容是庄严沉重的,党建类纪录片更是因为单集时间过长而让观众的满意度逐渐降低,所以从整体上看,党建电视节目的制作目的和受众反馈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各类型党建电视节目都应该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点,这需要节目创作者拥有敏锐的传媒嗅觉,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遵循新闻媒体的传播规律,能够将党史用当下接地气的方式输出给观众[1]。只有将文化自信潜移默化地推广到全社会,党建类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才能真正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

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创新了党建电视节目的表达方式,其基本内容是每 期 讲述一副美术作品或雕塑作品及其背后的党史故事,每集15分钟,篇 幅较为 短 小,再加上中国中央电视台(简称“央视”)的宣传,所以传播效果较好。《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节目内容老少皆宜,有着提高全体观众 审 美 水 平 的 作 用,通 俗 易 懂、故 事 性 强、趣 味 性强,因此观看这一节目的人群规模较大。该节目内容将经典美术作品的讲解与其背后的党史故事、人物传记相结合,给观众呈现了一部部美轮美奂且充满教育意义的美学作品,每集节目都会同时邀 请一位党史专家和一位美术专家做客演播室,让他们从专业角度分析经典美术作品背后的丰富内涵,从而探寻党史文化意义[2]。

2 党建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意义

党建电视节目在内容形式上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充分挖掘了经典美术作品中丰富的党史资料,节目组紧紧抓住了它们的宣传教育价 值,给观众彰显了党史的魅力。每期节目选取一幅经典美术作品,通过叙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对作出卓越贡献的共产党人进行怀念,并对其光辉事迹进行颂扬。通过对党史故事的讲解,紧抓当代观众的情感诉求,将党史宣传和观众需求进行有机结合,使观众不断内化党史中丰富的精神文明养分,形成党史传承需求和社会人文力量的有效连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节目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用创新形式将美育推广到全社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群众的艺术素养。节目以讲述背景故事为切入点,配以专家嘉宾访谈,用二维画卷整体浏览,辅助三维动画技术,让党建类电视节目不再枯燥乏味,而像是让观众走进了真实的一个个历史事件中,身临其境般感受曾经激动人心的重要时刻,仿佛从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走到如今国泰民安的新时代,一幅幅经典美术作品记录着感动中国的点滴时刻,展现着我国进步发展的光辉历程。总的来说,《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较好地开辟了党建电视节目的创新路径,让这一节目作为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的旗帜和精神,用正能量和感染力去展现党的一百年历经坎坷的伟大成就。

只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才能创造出饱含热情和感情的经典美术作品。“画是无声诗”,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靳尚谊回忆道。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组织创作党史研究题材的美术作品,总共完成了50幅美术作品。这批美术作品的作者大多跟随革命时期的进程一同走过,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新时代的发展剧变,他们不仅有着扎实的美术素养,更是在其作品中融入了饱满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复制的珍贵产物。这批作品有很多都被选入了现在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节目中,让观众在欣赏经典名画的同时,共同追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光辉历程,在老艺术家深厚革命情怀的引领下,营造出全民美育的艺术氛围。由此可见,《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创新了党建电视节目的创作艺术形态,通过党史主题和美术经典内容的巧妙结合,将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融于一体,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构成了线上的党史艺术传达空间。

3 党史宣传类电视节目的创新思路与形式探索

3.1 红色故事的艺术编码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节目践行“以画为体,以史为魂”的审美逻辑,选取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重要的历史时期里最精华、最具有研究价值的100个美术界内的优秀作品。一方面汲取经典党史故事,以党史宣传为创作主题;另一方面凭借电视媒体的媒介优势,在价值追求中切入艺术视角,以生动灵活的节目形式和高雅志趣的审美格调共同构建艺术编码。

第一,经典美术作品奠定节目高雅的审美格调。《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将革命史实与美术创作相结合,兼具传达讯息和提升审美能力的双重功能,精心挑选如油画、中国画、木版画、雕塑等美术作品,并对其进行讲解,探索出一条将艺术鉴赏融入党史教育的创新之路。在讲述画家王盛烈因纪念八女投江的壮烈事迹而精心创作的国画《八女投江》时,节目首先对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的电影片例和摄影图片等资料进行有选择的展示,黑白分明的影像资料配合慷慨激昂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使观众宛如置身历史情境。该节目设置了“八位女战士是如何陷入绝境”的悬念,从而引出对国画《八女投江》的具体赏析。其次,节目通过党史专家和美术专家之口,对人物背景、创作经历、创作手段进行递进式分析,剖析作者如何借鉴西洋画的光影、对比等技巧,并将其融入中国画的山水意蕴,然后重现八位女战士英勇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气概这一创作过程。总之,节目在画作中展现其故事性,又通过故事反衬画作本身的独特意义。

第二,双重文本解读实现节目传播效果最大化。《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不再使用传统的“解说+画面”的单一模块,而是运用“党史故事+美术文本细读”的版块结构,借助专业的双重文本解读,形成独特的表现样态。正如在讲述何红舟、黄发祥两位作者共同创作的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时,节目利用三维(3-Dimension,3D)影像还原了当年在南湖游船上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一大”)的动人心弦的历史场景。党史专家通过对党史材料的考察,推测出中共一大召开的准确时间,深入还原当年召开中共一大时惊心动魄的情形。在党史专家的解读后,美术鉴赏家把目光投入画作的细节之处:压顶的乌云和远处的曙光,“乌云”一方面是画作空间的延伸,另一方面象征着革命形势不容乐观,早期共产党人一直处于艰难奋斗中;“曙光”又暗示着革命前景的光辉灿烂,象征着革命必将成功的乐观面貌。“党史+美术”的双重解读,大大减少了说教的枯燥,丰富了艺术的内涵。

3.2 立体视角的多维演绎

在党史宣传类的电视节目中,英雄人物和伟人形象的叙事往往被放在故事建构的核心位置上,节目的表现形式上较为单一,容易流于说教[3]。作为一次跨圈层的党建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将单一的故事讲述整合为接入党史视角、美术视角、平民视角这三大立体视角的多维演绎,将文艺作品的创作视角落在人民群众的身上。

首先,党史视角以小切口引入宏大主题[4]。《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系列节目用党史的标准和高度,选择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天翻地覆的变化的经典美术作品,让“史”和“时”、宏大叙事和个体命运进行有机结合,进而留下一些关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鲜活而理性的记忆[5]。在讲述雕塑家萧传玖创作的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南昌起义》一集中,节目首先站在党史角度介绍这块浮雕的创作背景和意义,这个雕塑作品生动再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挽救革命,打破国民党“白色恐怖”政策,举行南昌起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历史场景。一块石刻的背后,既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体现,也是人民群众拥护党和人民军队的生动反映。而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基石的来历,导演更为细腻地将视野缩小,聚焦在创作背景上:山东青岛崂山的人民群众使用非常简单的装备设施,将三百多吨重的花岗岩原石钻凿下来,经过简单处理,借助铁路运输,将大块原石完好无损地运到北京天安门广场进一步精雕细刻。这部作品不仅能体现出人民军队的革命斗志,也能表现出人民群众的拥戴和革命热情,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南昌起义》对当下广大观众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其次,美术视角以小细节引发审美共情。例如,在介绍1956年由画家程十发创作的中国画《歌唱祖国的春天》时,就从中国画创作的角度细细讲述了这幅作品的创新:画面描绘出在郁郁葱葱、百花齐放的春日桃林,工农兵大家庭正聚在一起听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老奶奶倾声歌唱的美好景象。每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神态和色彩,画面中的主要人物是正在歌唱的老妈妈,其他人纷纷围着老妈妈,画面中的人、事显得真实可感。但画家把山水写意和花鸟工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中国画既有工笔的精巧也有写意山水的风采韵味,从艺术语言来说,这幅画作也是中国画发展的一次飞跃。而专家在节目中对其进行解读时,尤其注意到画中人物演奏的是江南民间所独有的曲艺形式,这也印证了创作者确实深入民间进行取材研究。

再次,平民视角以“小”叙述,增强身份认同。革命历史渐行渐远,但革命历史所蕴含的红色精神和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红色经典是映射社会发展进程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象征,一方面它依靠于媒介传播,另一方面它离不开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6]。例如,在讲到江丰创作的五幅木刻版画《平型关连续画》时,党史学家尤其强调这幅作品的历史研究价值,画面中完整卡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叙述元素,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奇袭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成为研究“平型关大捷”的史实资料。从侧面来说,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作者江丰的视角是将个体体验和历史记忆的一次融合,在和平年代同样可以给大众带来巨大震撼和鼓舞。

3.3 沉浸体验的融合探索

当下,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给受众带来了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视听感受,并以锐不可当之势冲击着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传统党建节目如果仍旧固守原有节目形态,势必难以顺应时代大局。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让党建宣传节目改变以往的灌输和说教模式,以生动灵活的形式适应如今便捷的传播手段成为节目制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7]。《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将党史的主题和美术的内容有机结合,是影视节目的一次重大创新,在观看节目时,观众仿佛游历在历史影像美术馆中,在赏析经典画作的同时学习党史故事。

首先,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表达。美术作品从故事中建构,党史也在故事讲述中给受众以深度沉浸体验。例如,在讲述《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山水画时,从毛主席的诗,到画家的画,再到背后的史,节目通过立体呈现,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节目加强对画面细节的挖掘与呈现,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运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等技术,打造美术的数字效果奇观,展现了画家将中华大地上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观融于一体,并对其进行远近高低编排处理的独特匠心。

其次,多重结构的数字化呈现。在展现史实时,往往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掩埋在历史尘埃中的真相用影像的方式进行还原。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运用多重艺术结构,从电影、美术作品、纪录片、访谈节目等方面补全历史事实,借鉴电影创作的诸多手法,发挥节目的叙述作用。例如,在讲述油画《地道战》的创作中,节目就引入电影《地道战》的背景音乐和画面,加上枪炮声等背景音响,与画面融为一体,刺激观众的视听感受;而在分析画面细节时,节目对每一处细节进行单独打光勾描,以提示重点,并迅速抓住观众眼球。

4 结语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节目立足于当前时代背景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将高雅艺术的审美鉴赏需求融于激动人心的党史故事之中,传播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正能量,弘扬中国文化自信之主旋律,增强民众对于国家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该节目还改变了传统党建电视节目中对党史的硬性输出,将艺术性、教育性和宣传性三者进行软性糅合,使得其更加符合当代人民群众的情感需求。另外,《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补全画框外的党史故事,运用艺术手法对红色故事进行重新编码,使得党史拥有了艺术内涵和思想深度,是近年来党建宣传类电视节目的一次成功创新,为未来党史文化类节目的策划提供了新思路。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电视节目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