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

2022-12-18汤国亮

养殖与饲料 2022年2期
关键词:患牛牛群病牛

汤国亮

辽宁省瓦房店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辽宁 瓦房店 116307

牛病毒性腹泻通常又被称为牛黏膜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广泛分布、流行于世界各地,可引起较高的死亡率。病牛感染后会有腹泻、胃肠道炎症、黏膜糜烂出血以及繁殖障碍综合征等不同的临床症状,若发现或诊治不及时可在养殖场造成大规模传播,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1]。因此,明确该病的发病原因、及时做出诊断、做好饲养预防与对症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经济损失。

1 病 原

牛养殖中引起病毒性腹泻出现的病原包括轮状病毒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这些病毒多数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下的病毒的种类,这类病毒的核酸通常为单链的RNA 结构,病毒自身具有囊膜结构。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呈球状,直径大小在30 nm 左右。研究发现,病毒可以在牛肾细胞中进行培养,培养后的病毒结构大小会出现差异,最大的可以达到90 nm 左右,具有完整的囊膜结构,呈现多种形状,最小的病毒直径大小仅为15 nm 左右。牛病毒性腹泻病原通常对乙醚类和氯仿类有机溶剂敏感,经过这些药剂处理后可以导致病毒失活。研究发现,通过将病毒悬液使用胰酶处理后可以有效降低病毒的致病能力,牛病毒性腹泻病原在pH为5.7~9.3 时性状较为稳定,若环境的pH 不在这个范围内将显著降低病毒的感染能力。牛病毒性腹泻病原在低温环境下可以长时间保存,且活力保持良好。将病毒进行真空冻干处理后可以在-70 ℃左右的环境下长时间保存。牛病毒性腹泻病原对于温度较为敏感,在56 ℃的条件下会被灭活,而且紫外线对病毒有较强的杀灭作用。牛病毒性腹泻病原在胎牛的肾脏、睾丸、脾脏、气管等组织细胞上可以良好生长发育,同时会对这些组织细胞造成明显的病变。牛病毒性腹泻病原在琼脂扩散试验中可以与猪瘟病毒出现交叉反应,在中和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中同样可以和猪瘟病毒出现交叉反应,主要是这2 种病原中含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

2 流行特点

牛病毒性腹泻通常呈现为散发性和地方性流行,通常在环境温度变化较大的季节出现疾病的概率更高,如冬季和春季。牛养殖中出现病毒性腹泻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和携带病原微生物的动物,病毒可以通过牛只的消化道和呼吸道进行传播感染,妊娠母牛患病后可以通过胎盘组织进行垂直传播。牛只的交配、哺乳、人工授精等过程也可以传播病毒,导致健康牛只的感染患病。患病牛会出现持续性病毒血症的情况,同时患病动物的血液、脾脏组织、骨髓和肠道淋巴系统中含有大量的病原。患病牛只的机体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同样含有大量的牛病毒性腹泻病原,包括患病牛只的乳汁、精液等。持续感染患病的牛只在机体中会长时间携带病原,而且会长时间对周边的环境排放病原,导致健康牛只的感染患病。实际养殖生产中,以6~18 周龄的牛只最容易出现病毒性腹泻疾病的感染,成年牛只对病毒性腹泻的抵抗能力较强,老疫区中成年牛只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疾病症状,在新疫区中通常会导致牛只出现急性感染的情况,健康牛只感染后的发病率在5%左右,发病致死率可达90%以上。新疫区中出现患病感染的牛只通常在4~18 周龄,老疫区中出现急性感染的病例较为少见,发病后的死亡率也相对较低,但牛群中出现隐性感染的概率可达50%以上,牛病毒性腹泻在放牧模式和圈舍养殖模式的牛只中均会出现感染患病。牛病毒性腹泻病原不仅会感染牛,在羊、猪、鹿等动物中也可以出现病毒感染患病的情况。

3 发病因素

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瘟疫性传染病,其病原体属于正单股RNA 病毒中的黄病毒科,该病毒具有囊膜,可耐50 ℃以下的较高温度,当温度超过50 ℃时可有效杀灭病毒。该病毒传染性较强,在多种牛中均可传播感染,同时与猪瘟具有较强的交叉感染性。该病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在牛体内传播,或者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患牛的血液、粪便、尿液、眼鼻、乳汁等分泌物中均可带毒,饲槽、水料以及圈舍极易被污染,这些带毒的污染物可以快速导致牛群大规模暴发感染。病毒感染牛只后,首先侵袭呼吸道与消化道,在这些器官中快速繁殖,进而入侵血管和淋巴组织,导致病牛的免疫力降低,并出现毒血症。患牛免疫系统受到侵袭后无法抵御其他病毒或病菌的感染,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最终导致死亡,若怀孕母牛感染该病毒则可引起流产、死胎和畸形胎等。做好环境卫生管理和牛场引种生物安全管理是有效预防该病的重要举措。

4 临床症状

患病牛群一般表现为急性型和慢性型2 类,一般新发病区多为急性病,主要在4~18 月龄牛群发病,感染后致死率较高,死亡率可达100%,若诊治不及时,病牛在30 d 内即会死亡。急性型发病初期,患牛体温会异常升高,伴有呼吸道症状、流泪、精神沉郁等表现。后期则表现为肠壁出血,大便带血,气味恶臭,口腔黏膜和皮肤溃烂等,还有的伴有腐蹄病发生。而在已经发病的牛场,则会出现反复感染慢性病毒性腹泻的情况。患牛多表现为间歇性腹泻,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可能伴有口蹄疫等症状;后期表现为眼部浑浊,分泌浆液,死亡率较急性型要低,即使康复牛仍会在一段时间内带毒,并发生反复感染,对牛的营养代谢与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2]。

5 诊断措施

5.1 临床诊断

牛病毒性腹泻潜伏期较长,一般2~3 d,最长可达14 d。该病容易与细菌或者寄生虫性腹泻、冠状病毒以及轮状病毒引起的疾病混淆。对病死牛进行剖检,可发现在消化道和淋巴结有大量病变区域,伴有食道、肠道和胃黏膜溃烂,淋巴结与肠道出血。

5.2 实验室诊断

要确诊该病,除了剖检和病变观察外,还需进行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血清学检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诊断又包括中和试验、免疫琼脂扩散法、蛋白A 胶体金免疫电镜法、免疫过氧化物酶法、免疫荧光技术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又称ELISA 方法)。中和法、免疫琼脂扩散法、蛋白A 胶体金免疫电镜法由于其特异性和灵敏性问题,已经逐渐被ELISA 法替代,ELISA 法灵敏度较高,特异性和精确度较高。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包括核酸扩增技术和核酸探针杂交等技术,具体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荧光定量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牛病毒性腹泻检测中的应用广泛,可在分子水平上较为简单准确地检测出病毒[3]。

6 防治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措施

由于病牛的粪便以及尿液带毒,极易污染圈舍环境和饲料饮水等而导致牛群大规模染病。因此,应及时做好污染物的处理以及环境用具等的消毒,严格按照相关程序与规定制定本场生物安全卫生防控流程。加强牛群的饲喂管理,合理搭配饲料,保证营养均衡,提高牛群的自身免疫力,可以有效降低该病的传播与发生率。牛养殖中饲料品质安全问题是影响牛胃肠道健康状况、免疫功能及生产性能的关键,品质低劣或者发霉变质的饲料很容易诱发胃肠道疾病,增加牛只出现病毒性腹泻的几率。充足的饲料营养物质供给是提高牛只自身免疫能力的基础,也是增加牛养殖中经济效益的关键。

6.2 按规定进行疫苗接种

6~8 个月雏牛期是牛病毒性腹泻的易感期,此时小牛自身免疫力较弱,且牛乳中含有的母源抗体水平降低,及时按照规定接种安全有效的减毒或弱毒疫苗,可以有效防止该病在场区流行[4]。同时,做好牛养殖中疾病的检疫工作。

6.3 合理的治疗措施

牛养殖生产中出现病毒性腹泻后,需要对患病牛只进行及时的隔离饲养工作,避免疾病在牛群中的进一步扩散,导致牛群患病。对于牛病毒性腹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以缓解减轻症状,控制病情为主。发现感染牛只及时使用抗生素可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对于轻症患牛常用药物有磺胺类、苏打粉等混合服用,也可以配合中药治疗。对于重症患牛应及时对症补救,避免患牛快速死亡,同时可以注射0.9%氯化钠和2 L 5%葡萄糖溶液;若患牛体温升高较严重,也可以使用30%安乃近降温。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牛只的营养供应,促进病牛的康复[5]。

猜你喜欢

患牛牛群病牛
牛瘤胃积食诊断及综合防治
护理高烧病牛应做到“五多”
晚秋
与牛共眠
刍议牛腹泻的病因及防治举措
牛群成和牛的故事
论牛结核病的防治措施
荷斯坦奶牛热射病的诊断与治疗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奶牛生产瘫痪病例分析
牛牛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