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期角度探究春晚进化之路
——以山东春晚为例
2022-12-18董梦琪
董梦琪
(作者单位:山东广播电视台)
1 主题调性
春晚作为一种“新民俗”,一直拥有较高的话题度和关注度,以往基本由流量明星带动话题,观众的关注点也集中在明星和节目上。但近几年来,观众对于传统型春晚产生了审美疲劳,究其原因,一部分文艺作品趋向“病态”审美,质朴之美、阳刚之美、崇高之美被排斥和消解,不符合人们的精神追求。因此,为修正畸形审美观、加强和巩固社会主流审美、提升全社会的审美水平,应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给养,不仅要追求形式美、外在美,更要追求内涵美、内在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在后期实践中,节目组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审美的文化内核、艺术形式、原创源泉和价值引领,以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有机结合的方式,创作出充满中国文化元素和东方审美韵味的优质节目,以此彰显中国文化的审美魅力,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中华美学。例如,2016年的山东春晚主题为花YOUNG年华;2017年为青春在一七;2018年为幸福出发;2019年为幸福久久;2020年为最爱中国年;2021年为幸福中国年。由此可见,山东春晚除了在主题表达上对地域文化、团圆文化等民族性内核进行表达外,更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针对各圈层受众的文化需求设计热度、观赏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内容,引发了受众的共情与共鸣。除了盘点过往一年重大事件,春晚还具备传统文化吉庆节日属性,其主题是在定位准确、目标清晰的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是其必然属性,同时春晚贴近受众生活,给人以对美好未来的信心,与时俱进,肩负起传播文化、寓教于乐的责任。
2 节目品类
一台主题春晚由多个节目串联而成,不同节目的功能不同,但其围绕主题,能够把一台晚会打造成一个雅俗共赏的综合艺术体。每一个节目都是高水准文艺,有其独特的功用,并且每个节目都紧紧围绕晚会主题逐渐递进,起伏跌宕,张弛有度。历年春晚的精品节目主要是从新视角、新语态、小切口、小细节、大格局、大情怀上深挖、倒推内容创作,以动情、入理、走心作为呈现标准。其中,歌舞、小品、相声被业内称为春晚三支柱,适合表现喜庆、热烈的氛围,除此之外,还有不断创新突破的艺术形式,如戏曲、杂技、魔术、武术等,全新的视觉表达艺术如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XR)技术、裸眼3D、全息投影、跨屏直播等。在传播及收视上具有明显优势的语言类节目,其审美背后是社会文化问题,关系到应该以什么样的文化来满足和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如果不创作出健康且具有崇高审美品位的文艺作品,不提供有文化内涵、有中华文化基因的文化产品,不对丑陋的审美加以驳斥,不对崇高的审美加以弘扬,就会出现美丑观混乱的现象。近年来,不少语言类节目总是被人们诟病喜头悲尾,过度煽情,而山东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在立意和情感节奏上作出了很好的平衡,既有深度寓意,也能让观众从头笑到尾,注重与社会热点、焦点相结合,以喜剧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巧设CP 关联矛盾和笑点,进行有态度的发声。
歌舞类节目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审美表现形式,如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门类中的优秀作品,无不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经验,形成了具备气韵美、意象美、意境美的文化遗产。人对美的追求蕴涵着对真善人格的向往,追求美的过程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过程,一味追求表面美、形式美、外表美,容易变得名不副实、徒有虚表,因此,歌舞节目的价值表达在广泛传播的基础上,要做到有态度、有情绪、有意思、有意义。
3 制作特点
晚会剪辑是一种综合艺术,是多种艺术的和谐融合。
春晚主题宣传片的剪辑,主要通过合理设置景别把握宣传片的整体节奏,画面组接多选取具有仪式感的两极镜头。首先展现舞台纵深大全景及舞美鲸鱼符号,营造整体年节氛围后,穿插舞蹈近景、牛年创意造型近景,进而解说,点明主题主旨“大鱼出海、岱青海蓝,这是好看的山东”。其次,快节奏穿插主持人、百变绚丽舞台及嘉宾的精彩互动,如现场黄渤、冯巩互动“您是喜逢盛世”烘托悬念气氛,并配合成龙、郭冬临、金靖的精彩表演瞬间强化看点,“群星汇聚、祝福声声,这是欢乐的山东”。再次,字体包装设计借鉴名家书法和舞蹈艺术的结合,排版突出“好看”“欢乐”“好听”“情义”“奋进”等主题关键词在画面留白处,花字幕元素更具国民性。
舒缓类歌曲剪辑以歌曲《墨梅》为例,其由演员于毅与京剧演员刘栋巧妙融合歌声与戏腔,创新表达国风诗词的韵律美、哲理美、凝练美。后期剪辑针对歌曲的抒情性、写意性,重点突出人物关系、细节表情、动作速度等元素象征,并根据人物心理情绪、音乐强弱变化、舞台虚拟视效,设计每个镜头景别、每个淡入淡出衔接点。开场第一个长镜头,用20 秒交代于毅孤身深处夜幕,缓缓提起的手臂伴随节奏的叠化,进而听到他第一句诗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他凝望远处的眼神伴随戏腔的转音,缓缓叠入角落里花旦的身影。虚拟花瓣在前景缓缓落下,背景中的人已经叠化成刘栋饰演的花旦,此时远处于毅望月缓缓唱道:“不与凡花争奇艳”,淡入近处花旦的表情,感受“傲霜斗雪笑风寒”,力求观众在第一个镜头、第一组蒙太奇中就融入情境,感受中华文化之美,增强内心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春晚的备播录制总时长常常几倍甚至十几倍于播出时长,取舍海量素材的关键是要明确,人们最终记住的不是剪辑,不是故事,而是情感,是他们的感受[1]。这也是春晚近几年后期叙事方面的进化趋势:减少纪实再现,强化氛围的“标准处理”,深挖情感、故事、节奏等,进行影视化呈现处理。面对丰富的镜头素材,以往的剪辑方案是线性排列组合景别镜头,现在则是在排列组合“情感”,即用一组“剪碎”的镜头,排列组合创作出带有定向情感色彩的蒙太奇段落,对角色和故事内容产生决定性影响[2]。例如,山东春晚的情景剧《为爱出征》,以一对即将结婚的青年情侣展开故事情节,开场内容通过设计、剪辑过的声音(对白,背景环境音)交代故事发生在春节期间、阖家团圆时。这段素材通过非线性、跳跃的多人对白及铺垫性的情绪音乐,逐渐转移故事中心[3]62,从而迅速抵达故事第一个矛盾点:男友准备结婚而女友身为护士即将奔赴抗疫一线。随后剪接节奏放缓、突出心理情绪细节,男友无处安放、得不到女友回应的两组眼神与动作变化,体现出男友心中的不理解。第二个矛盾点是当晚女友即将出发,男友心理情绪的转变。后期通过声音的改变暗示情绪的变化,在男友询问出发时间、家人推出行李箱时,钢琴低沉的独奏逐渐转为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的温暖吟唱,缓缓流露男友表情变化下心底的声音:“夜空中最亮的星……”同时交织女友的告白:“阿征,答应我……”声音将他们坚定、深厚的感情外化。
匹配剪辑是内容转场设计经常用到的方式,要求两个镜头之间必须有可以匹配的元素,如对象动作、相对位置、视线焦点、颜色形状等,匹配度越高,转场效果越流畅自然。过去的转场处理通常为场景线性逻辑过渡,现在则多尝试挖掘戏剧性细节元素进行匹配剪辑,使观众自然代入广义场景中感受主题,这个细节在这个特定时刻与戏剧(情感)是有关联的[3]13。《为爱出征》的高潮点是男友了解情况后决定为一线运送物资,与女友成为战疫队友,两人隔着玻璃门重逢,久久凝望。此处后期删掉所有叙事独白,将“手”作为唯一的匹配剪辑元素设计转场进行升华,隔离玻璃上两手相合的特写是重逢后的激动与喜悦,继而是全景、近景两手相合的镜头叠化,同时配合歌曲“你是否相信,那答案就是你”,完成了象征映射,使共情瞬间“无声胜有声”。当“所有的磨难都是为了重生,所有的离别都是为了重逢”的主题通过字幕浓缩在画面上,两手相合的画面转换至抗疫医生、外卖员、基层干部、警察等无数普普通通的平凡人,观众也看到了自己在过去一年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4 重点节目
在主旋律歌曲的呈现上,后期在传承红色精神的基础上探索国家记忆的当代表达,逐渐从过去单一、原生态的后期表达,转向当代背景下多种文化精神符号的融合性表达,形成了全新的艺术风格。以2021年山东春晚歌舞节目《我的祖国》为例,歌曲中涌动的爱国情感、思乡情怀和强烈的英雄主义气质,温柔而有力量的旋律成为几代人心中永恒的经典。
2020年,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无数优秀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他们不惧危难,守卫人民的健康防线,这份气魄与坚守正是“唤醒那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的当代传承与变奏。因此歌曲节目《我的祖国》后期制作着重考虑了以下要点:
4.1 用青春时尚的方式诠释中国故事
节目前4 分40 秒是全新编舞,配合子弹时间360度环绕技术拍摄,歌曲《我的祖国》充满对祖国、大地的深情厚谊,但节目对深厚内涵的表达方式是艺术的、青春的、时尚的。节目的舞蹈部分运用了山东地区传统舞蹈的典型代表“鼓子秧歌”,不仅展现出中国人的英勇顽强,也蕴含一股强大的青春力量,现场舞美、舞蹈艺术家、灯光、子弹时间等技术的运用也让舞蹈极具戏剧色彩和叙事性,赏心悦目。
4.2 经典旋律与主题表达传承创新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当郭兰英质朴而有力的歌声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而来,配合蜿蜒黄河、黄河口湿地、齐鲁大地绿水青山画卷般的航拍长镜头,即刻唤起观众对山河锦绣、国泰民安的共鸣。
《我的祖国》节目后2 分30 秒是合唱部分,前两句歌词使用了歌唱家郭兰英的原声,既温柔甜美,又充满力量。随后,张继科、许魏洲、于毅的声音与郭兰英的歌声无缝对接,完成了一场跨越时光的对话。当济南三涧溪村村民、边境线上的边防警察、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者、栖霞金矿事故救援队员、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科技工作者等一起“云合唱”时,节目组通过巧妙设计,实现了屏内屏外、老中青少、线上线下全民大合唱,为受众营造了沉浸式的视听体验,利用镜头内和镜头间所产生的含义唤起观众的共鸣[4]。当《我的祖国》响彻于春晚高潮段落时,歌曲强大的情感共鸣与意识召唤力量充分彰显——“每当我们心里有一种对国家的激情,充满了对国家情感的时候,或者要表达我们国家的一种自豪感荣誉感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地唱起这首歌来,它就是我们的心声”。晚会主题在此得到了印证与突显,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新样本。
5 全新视觉呈现
晚会的视觉呈现效果借助4K 超高清素材得以提升。具体来说,以往春晚是基于多种标准的高清素材进行制作,但在特定录制环境中,部分画面不尽如人意,因此越来越多的节目选择基于4K 标准进行后期创作。
4K 超高清画面拥有更大动态范围与更丰富的色彩空间,使后期创作空间和创作维度不断扩大。例如,以往舞蹈类节目的视觉呈现常受限于窄色域、画幅尺寸、每秒帧率等,对特定画面后期只能进行简单的放大或重复性处理。现如今,通过4K 高速摄像机可轻松获得从未捕捉到的细节素材,通过裁剪、调整素材参数进行空间或时间上的二度取舍,就能完成全新的视觉表达和意境渲染。晚会视觉要求较高,会使用大量不同型号及不同成像尺寸的摄像机、特种设备,因而呈现的画面色彩和色调也不尽相同,后期借助调色软件对LOG、RAW 素材进行定向色彩管理,可形成统一的视觉艺术风格。但需要注意的是,4K 后期制作中还有很多视觉标准需要联动调整量化,如灯光、置景、景深等,因此要探索出比高清标准更精致、更细致的配套方案,为观众提供全新的视觉体验[5]。
6 结语
打破不同圈层文化之间的壁垒,需要后期创作者内蕴崇高的时代精神、开阔的文化格局和鲜活的现实观照,用丰沛的原创力沟通不同代际的受众,提升主流价值的向心力和感染力,发挥文艺作品引领社会价值的重要作用。它的突破体现在创新、创意、技术、想象力等多个维度,这些都是以人才为依托的,也是以匠心为前提的。随着媒体融合进程提速,电视媒体短视频传播进一步深入,七成用户看过电视媒体短视频,五成用户看过晚会及活动直播。可见,互联网已成为春晚传播的重要载体,成为延展和重塑春晚的“云”平台,成为人们认知、感受综艺晚会的公共空间,成为折射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与审美期待的窗口。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们共同点击相同的视听内容,会叠加累积热点,沉淀深层的情感关联,因此后期制作要以“视频基因+创新表达”拥抱受众群体。后期创作不是一味寻求标新立异,需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从事创作,关键在于后期创作者要坚守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立足地域文化资源,深挖精神内涵,进行艺术化提炼,将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递出大众对家国、亲人的挚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唤起不同年龄层受众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