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
2022-12-18宋兰兰
●宋兰兰 许 伟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并再次强调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这是向世界宣告百年大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与信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要善于运用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开拓创新,协同各方面力量和智慧,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政治保障,坚持人民至上增进生态文明建设民生福祉,坚持理论创新科学引领绿色发展实践,坚持胸怀天下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持久动力。
一、党的领导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最根本原因是有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一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把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要求放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是强化思想引领。始终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全党,全面准确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正确政绩观,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深学笃用,保持全党在思想、政治和行动上的高度一致,自觉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三是加强组织推动。注重培养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从严管理干部,用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发干事创业的动力与活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责任体系,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对党政干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考核问责。
四是完善制度规范。生态领域的制度设计要同一系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全局规划、科学设定,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已出现的体制障碍,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五是优化作风建设。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作用,形成监督的强大合力,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突出、环境事件频发、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力的地方实行全覆盖督查,坚持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严格追责问责,并责成相关部门限期整改,确保人民群众满意,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优良作风。
二、人民至上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各项工作要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要彻底转变“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观念,破除“追求快出政绩,以环境换增长”的政绩观,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绿色、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
二是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联动格局,推动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要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强化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大力推广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风尚,形成全民共治的生动局面。
三是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人民的评判作为检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依据,要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人民获益的新发展道路。要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既下大力气解决当前的问题,又探索建立长久管用、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让城乡环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美好。
三、理论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引领
科学理论为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武器、方案和价值追求,使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创新是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也是解答时代课题的现实动力。
一是加快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广泛传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把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部署和重要任务落到实处,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二是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坚持理论的与时俱进,需要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用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问题导向思维、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和协同思维,使得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能够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断创新和发展,并为中国进入新征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提供科学指南。
三是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坚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需要深入现实开展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坚持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问题的本质与内在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探索回答中国环境治理中的问题,开辟中国生态文明新道路,及时总结中国经验,升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四、胸怀天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人类情怀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鲜明特质。环境问题不是一国一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积极履行自己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际责任和国际义务。
一是立足回答时代之问,彰显中华文明独特智慧。当今世界,国际格局面临新一轮深度调整,个别国家奉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给全球化带来巨大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科学判断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创造性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展现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的风向标。
二是探索共建共享之路,绘就美丽清洁世界蓝图。中国倡导全球各国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共享共建成果,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三是积极贡献中国力量,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有能力有信心为促进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要阐发好、传播好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话语与战略体系,讲好中国的“绿色故事”,传播“中国智慧”,如期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带动影响全球生态文明观的形成,要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载体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深化生态环境和气候治理合作,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绿色复苏”,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最能凝聚全球治理最大公约数为导向。推动中美这两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气候变化合作和多边进程,加强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在应对疫情、推动实现绿色公平增长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