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R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检测非结核分枝杆菌中的进展
2022-12-18陈春宇甄沛林
张 娴,陈春宇,何 纲,甄沛林
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 是分枝杆菌属内不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MBTC) 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其他分枝杆菌,到目前为止至少存在190 余种NTM[1]。Xu D 等[2]一项报告显示,在中国结核病疑似患者中,NTM 感染率从1.60 %(2004年~2009年)到3.13%(2012年~2017年),提示近年来NTM 的感染呈明显增加的趋势[3~8]。不仅如此,NTM病与结核病在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上均十分相似,同时NTM 在痰标本涂片抗酸杆菌检查上可呈阳性,因此临床上NTM 病容易被误诊为结核病[9]。由于NTM 对临床上常用的抗结核药耐药[10,11],因此及早识别出NTM的感染至关重要。然而传统检测NTM 的方法操作需要2~3 个月,操作复杂,无法满足临床的实际需求,亟待使用和推广新型的诊断技术。近年来随着以聚合酶链式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NTM 检测技术的进步。
PCR 技术基本原理是利用各种分枝杆菌特异的DNA 引物对待检的DNA 序列进行体外扩增,根据扩增的、特异的DNA 片段对分枝杆菌进行鉴定。PCR技术对实验室的环境要求较高,样品易被污染,产生假阳性或非特异性扩增的结果[12]。因此,在此基础上发展延伸的用于检测分枝杆菌的各项技术应运而生。笔者将对以PCR 技术为基础的分子诊断技术在NTM 检测中的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1 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产物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1.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linke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是选取分枝杆菌的一段特异的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将扩增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再进行凝胶电泳分析,电泳产生不同的酶切指纹图谱,通过分析电泳图谱对分枝杆菌菌种进行鉴定。常用于PCR-RFLP 诊断分枝杆菌的靶基因序列有65 kDa 热休克蛋白编码基因(65-kDa heat shock protein gene,hsp65)、rpoB 基因 IS6110、16S -23S rRNA 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 scribed spacer,ITS)序列、16S rRNA 基因等[13]。Ong CS 等[14]分别使用PRA-hsp65 和PRA-rpoB 对90 株NTM 菌株进行鉴定,PRA-hsp65 鉴定出83 株菌株 (占92.2 %),PRA-rpoB 鉴定出78 株菌株(占86.7%);对于47 种快生长非结核分枝杆菌(rapidly growing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RGM) 菌种,PRA-hsp65 鉴定出的菌种数量(占89.4%)少于PRA-rpoB(占95.7%),但是对于23 种慢生长非结核分枝杆菌 (slowly growing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SGM)菌种,PRA-hsp65可鉴定出91.3%,而PRA-rpoB 仅鉴定出52.5%,提示PRA-hsp65 比PRA-rpoB 在鉴定分枝杆菌菌种时鉴别准确度更高,特别是对SGM 的鉴定。Huang CC 等[15]一项研究分析376 株痰标本涂片抗酸杆菌检查阳性的分枝杆菌培养物,包括200 株MBTC 和176 株NTM。联合利用PRA-rpoB 和PRA-hsp65,鉴定MTBC 的准确率为100%(200 株菌株),鉴定NTM 的准确率为91.4%(161 株菌株)。该研究表明,联合利用PRArpoB 和PRA-hsp65 可提高NTM 检测的准确率。然而,PCR-RFLP 在用凝胶电泳进行分析时,很难区分大小几乎相同的条带,也不能对小于60 bps 的条带进行区分[16]。此外,由于缺少标准统一的操作方法,不同的操作方法也会造成不同的识别结果。
1.2 分子线性探针技术
最常用的直接探针杂交测定法是美国Gen-Probe 公司的Accuprobe 基因探针。Accuprobe 基因探针技术鉴定的菌种数量有限,仅可鉴定4 种分枝杆菌菌种和2 种分枝杆菌复合群,包括MBTC、鸟分枝杆菌复合群、胞内分枝杆菌、戈登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和鸟分枝杆菌,其可鉴定的NTM 菌种数量有限[17]。而新一代分子杂交技术是分子线性探针技术(Hain技术),可鉴定的菌种种类与直接探针杂交测定法相比明显增加。
分子线性探针技术是首先使用PCR 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然后用固定在膜上的特异性探针与扩增产物杂交,最后通过判断显色反应的结果鉴定分枝杆菌菌种。现有的商业探针主要有3 种:比利时Innogenetics公司生产的INNO LiPA 试剂盒、德国Hain Lifescience公司生产的GenoType Mycobacterium CM/AS 试剂盒、西班牙Vincel 公司生产的Speed-Oligo Mycobacteria试剂盒。它们的靶基因序列分别位于16S-23S rRNA ITS、23S rRNA 基因、16S rRNA 基因和16S-23S rRNA ITS。其中GenoType Mycobacterium CM/AS 试剂盒最为常用。CM 试剂盒可识别以下分枝杆菌菌种:MBTC、鸟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戈登分枝杆菌、胞内分枝杆菌、瘰疬分枝杆菌、插入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玛尔摩分枝杆菌、海分枝杆菌/溃疡分枝杆菌、外来分枝杆菌、蟾分枝杆菌,而AS 试剂盒进行第二次杂交,对相对少见的NTM 的鉴定,包括猿分枝杆菌、黏液分枝杆菌、戈地分枝杆菌、隐藏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菌、日内瓦分枝杆菌、缓黄分枝杆菌、M.heckeshornense、苏尔加分枝杆菌、草分枝杆菌、嗜血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溃疡分枝杆菌、胃分枝杆菌、亚洲分枝杆菌、下出分枝杆菌[18]。Lee AS 等[19]利用GenoType Mycobacterium CM/AS 试剂盒对131 株NTM 菌株和19 株对照菌株进行鉴定,对照菌株包括14 种分枝杆菌菌种和5 种其他菌种。GenoType Mycobacterium CM/AS 试剂盒正确的鉴定了131 株NTM 菌株中的119 株,占90.8%(119/131),其中GenoType 分枝杆菌CM 试纸正确鉴定出87 株,占66.4%(87/131),AS 条用于鉴定其余的44 株NTM 菌株,包括CM 试纸无法区分2个密切相关的菌种,包括海分枝杆菌和溃疡分枝杆菌、嗜血分枝杆菌和玛尔摩分枝杆菌。该研究表明GenoType Mycobacterium CM/AS 试剂盒具有快速、准确度较高、鉴定范围广、技术要求较低等优点。
1.3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熔解曲线法
荧光定量PCR 熔解曲线法的基本原理是在PCR扩增反应完成后,对PCR 产物进行加热,随着反应中双链DNA 逐渐解链,荧光信号逐渐降低,当加热的温度超过双链DNA 解链50%的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时,双链DNA 迅速解链,荧光信号骤降,形成荧光信号曲线上变化的拐点。对荧光信号曲线进行负一阶求导得到熔解曲线图,熔解曲线峰值对应的温度就是双链DNA 的Tm 值。厦门致善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MeltPro 分枝杆菌测定法[20],该方法基于独特的多色探针溶解曲线分析技术及“荧光-熔点”二维标签技术,可在一个PCR 反应管内鉴别临床上常见的分枝杆菌,包括牛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菌、海分枝杆菌/溃疡分枝杆菌、瘰疬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猿分枝杆菌、缓黄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戈登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偶然分枝杆菌、土地分枝杆菌、苏尔加分枝杆菌、玛尔摩分枝杆菌、蟾分枝杆菌、胞内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具有高通量、操作简单、闭管检测等优点。在临床检测中,荧光定量PCR 熔解曲线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标准曲线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引物或探针设计不合理、引物之间或者引物与探针的比例不合适、Taq 酶的效率、荧光染料的浓度和PCR 产物片段的长度等;②部分标本中存在反应抑制剂,如血液抗凝剂、甲醛等,降低了扩增效率,影响Ct 值;③荧光定量PCR 熔解曲线法是相对定量的方式,因此在不同的模板浓度及低拷贝靶分子的条件下,其检测精确度、灵敏度均会受到影响,这也是当前荧光定量PCR 的最大缺陷。
1.4 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测序法
DNA 测序被认为是鉴定NTM 菌种的“金标准”,主要是扩增分枝杆菌特异的DNA 序列后直接测序,与基因库对比得到鉴定结果,可将分枝杆菌鉴定至种或亚种水平,速度较快,分辨率较高,但费用高,难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几种用于NTM 菌种鉴定的常见靶基因详述如下。
1.4.1 16S rRNA 基因
16S rRNA 基因约有1 500 个的核苷酸序列,5'端序列大约有500 bps,在结构上高度保守,只有少量的核苷酸序列出现改变,这些改变的核苷酸序列含有分枝杆菌菌属或种的特异性,可将分枝杆菌鉴定至种甚至亚种水平,因此16S rRNA 基因测序广泛用于分枝杆菌菌种的鉴定[21]。16S rRNA 基因测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对具有相同高可变区的分枝杆菌或16S rRNA 基因相同的分枝杆菌进行鉴别,比如脓肿分枝杆菌与龟分枝杆菌[21,22]。
1.4.2 65 kDa 热休克蛋白编码基因
hsp65 主要通过使用441 bp 大小的hsp65 基因片段来区分密切相关的NTM 菌种[22]。hsp65 在分枝杆菌中的保守性比16S rRNA 基因序列低,因此鉴定菌种的准确度更高,比如可鉴别16S rRNA 基因序列无法鉴别的脓肿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等某些NTM[22]。然而,目前没有用于比较序列结果的标准化数据库,只有网络数据库。网络数据库提供的有关hsp65 基因序列的信息不仅可能存在信息不全的问题,还可能出现错误,造成错误的鉴定结果。
1.4.3 rpoB 基因
PCR-基因测序法一般扩增rpoB 基因360 bp 片段来鉴别分枝杆菌,与16S rRNA 基因相比,rpoB 基因序列足够小,可以直接在两个方向同时进行测序,且包含足够的信息来区分目前已知的大多数分枝杆菌[22]。此外,rpoB 基因序列不仅能识别常见的NTM 菌种及区分部分16S rRNA 基因无法区分的分枝杆菌[21],还能识别更多罕见的NTM 菌种,因此rpoB 基因测序推荐和16S rRNA 基因测序联合使用,以提高对NTM菌种鉴定的辨别能力。
1.4.4 其他的同源序列
除了上述3 个基因序列以外,还有其他常见的同源基因序列,如Erm、DnaJ、see A1 等。Erm(41)通常存在于脓肿分枝杆菌脓肿亚种及脓肿分枝杆菌博莱亚种中,可将脓肿分枝杆菌鉴定至亚种水平[23,24]。
2 在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基础上改进的新型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技术
2.1 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巢式PCR 是通过两轮PCR 反应,使用两套引物扩增特异性的DNA 片段,因此巢式PCR 的扩增非常具有特异性。Wu TL 等[25]开发出一种新的NTM 测定方法:巢式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nested 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nested-PRA)。该研究把以hsp65 为靶基因的nested-PRA 与传统的培养方法及16S rRNA 基因测序鉴定比较,分析204 份涂片阳性和培养阳性的痰标本,这些痰标本根据抗酸杆菌(acid-fast bacillus,AFB)染色等级分为稀少/1+、2+或3+。nested-PRA 的检测表明,AFB 3+、AFB 2+和AFB 1+样品的识别率分别为100%,95%和53%,总体识别率为89%,且nested-PRA 得到的菌种鉴定结果与培养和16S rRNA 基因测序的结果一致,提示nested-PRA 的诊断效能较高,在结核病高度流行的地区,此方法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2.2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多重PCR 是在同一PCR 反应体系中加上两对以上引物,同时扩增出多个核酸片段的PCR 反应。韩国Kim MJ 等[26]研发了两步九重PCR 检测方法,在第1 步的九重PCR 检测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第2 步的九重PCR 检测堪萨斯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和M.massiliense,该研究将两步九重PCR 和基于多基因序列分析来鉴定320 个临床样本中的NTM 菌株,两步九重PCR 检测方法可鉴定超过95%的NTM 菌株[26]。Kim MJ 等[27]开发了一种五重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该方法可检测20 种分枝杆菌,包括MBTC、鸟分枝杆菌、胞内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外来分枝杆菌、胃分枝杆菌、戈登分枝杆菌、土地分枝杆菌、苏尔加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溃疡分枝杆菌、脓毒性分枝杆菌、黏液分枝杆菌、隐藏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菌、蟾分枝杆菌、海分枝杆菌/溃疡分枝杆菌、瘰疬分枝杆菌,并对来自1 437 例疑似结核感染患者的3 334 个临床样本进行五重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研究结果显示,五重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MBTC的临床样本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7.5%、99.6%,检测NTM 的临床样本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3.3%、99.9%。表明多重PCR 在鉴别MBTC 和NTM 的特异度高,具有明显的优势;尽管多重PCR 对NTM 病的诊断灵敏度有限,但仍可作为一项快速区分结核病和NTM 病的检测技术。
3 快速检测标本、无需扩增后鉴定产物的新型PCR 技术
3.1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第2 代PCR 技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f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FQ-PCR)技术是把荧光基团加入PCR反应体系中,通过荧光信号的积累来实时监测PCR的进程,进而得到标准曲线,模板DNA 可根据标准曲线来进行定量分析,避免扩增后进行复杂的定量检测工作。韩国Jung YJ 等[28]一项前瞻性研究对100 个临床样本使用常规PCR 检测和3 种实时PCR 检测(AdvanSure 试剂盒、Genedia 试剂盒、Real-Q 试剂盒)分析了85 种类型菌株和100 份分枝杆菌培养基的培养产物,菌株的准确率分别为89.4%、100.0%、98.8%和98.8%,PCR 检测的总体灵敏度都高于95%,3 种real-time FQ-PCR 检测在区分分枝杆菌菌种和非分枝杆菌属物种方面均比传统PCR 检测具有更好的特异度。Real-time FQ-PCR 不仅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优点,而且real-time FQ-PCR 基因扩增和产物分析可在一个反应管内进行,扩增和检测一步完成,不用开盖,减少核酸被污染的风险,不需要后期处理,操作简单、安全、无污染。
3.2 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 (digit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PCR) 技术是基于传统PCR、real-time FQPCR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3 代PCR 技术,通过结合泊松分布统计和有限稀释对DNA 分子进行量化,实现精确的绝对定量检测。dPCR 的技术原理是把单个DNA 分子置于独立的反应室中进行PCR 扩增,利用TaqMan 探针法或染料法检测特定的靶序列[29]。相比于前两代PCR 技术,dPCR 是单分子扩增技术,可以提供样本细菌数量的直接计数,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同时,随着反应室的增加,反应受到抑制剂的影响就越小;此外,dPCR 无需制作标准曲线,即可实现更灵敏、更精确的绝对定量。宋能等[30]使用dPCR 检测到26 例结核病患者血液中的CFP10 DNA 或Rv1768 DNA,结果表明使用dPCR 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检出率均为100%,使用real-time FQ-PCR 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检出率分别为65%、100%和65%,对于痰标本涂片抗酸杆菌检查和痰培养,灵敏度分别仅为23%和58%,表明dPCR 比real-time FQ-PCR、痰标本涂片抗酸杆菌检查和痰培养对TB 诊断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不仅如此,该研究[30]还显示CFP10 DNA 的检测限值对于dPCR 为1.2 cp/μL,而对于real-time FQPCR 为15.8 cp/μL,提示dPCR 与real-time FQ-PCR相比还可以更准确地检测血液中的极少量的核酸[31]。
dPCR 作为一项新型的PCR 核酸检测技术,具有准确度高、灵敏度高、绝对定量等优点,在临床检验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目前利用dPCR 技术检测NTM 的研究鲜有报道,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4 结语
近年来,随着PCR 技术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一批新的分枝杆菌菌种鉴定的新技术,如PCR-基因测序、线性探针、dPCR 等技术,与传统的NTM 培养等技术相比,具有快速、操作简便、鉴定准确等优势。基于PCR 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NTM 菌种鉴定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相信在未来将更加完善这些鉴定方法,给临床治疗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