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基层调研与中国政治发展

2022-12-18

学习与探索 2022年6期
关键词:调研总书记基层

赵 秀 玲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102;2.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已成为重要的学术领域,并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就文件讲文件、用理论谈理论的多,从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入手进行研讨的少;二是如何将政治话语转换为学术话语,使其符合中国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范式,从而具有较大的阐释空间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特别重视基层调研,他身体力行,进行了大量的基层调研,这些基层调研不仅凝聚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心血与思索,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但其价值至今还没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更缺乏对其深入细致的梳理、分析、解读。本文主要从中国政治发展角度,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基层调研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特点与规律,也试图进行一些解码与编码工作,以便抛砖引玉,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一、一张基层调研地图与路线图

梳理习近平的为政历程可以发现,他十分重视调研,特别是基层调研。仅以党的十八大之后为例,习近平总书记走遍祖国大江南北,足迹所至形成了一幅清晰的地图和行走路线图。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到基层调研的情况进行梳理,既是探讨一国领袖的政治风貌与心路历程的重要视角,也是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基层调研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形成全覆盖。习近平曾多次强调:“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1]这对党的领导干部提出了严格要求。具体到他本人,身体力行与率先垂范不只从作县委书记、地委书记和省委书记开始,就任总书记后更是如此。可以说,并不因职务高、任务重、时间紧,习近平的基层调研就有所减少和放松,而是加快了节奏、加大了力度、加紧了步伐。有人曾概括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2015年的调研情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调研考察到达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区有25个,还没有到达的省或地区有7个:广西、黑龙江、安徽、西藏、青海、山西、香港。”[2]不过,在随后7年,习近平走遍了这7个地方,有的还不止去一次,实现了总书记走遍全国的重要目标。例如,2016年4月24—27日到安徽调研,5月23日到黑龙江调研,8月22日到青海调研;2017年6月21日到山西调研,6月29日至7月1日到香港考察;2021年4月25日到广西调研,7月21日到西藏调研。习近平总书记用10年时间走遍了除台湾以外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有的还去过多次,不仅充分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而且为中国政治发展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可以说,习近平十年如一日,一直没停下基层调研的脚步,践行了“用脚板从政”这一执政为民的思想与精神。

习近平到全国各省进行基层调研的次数排序。由于各种原因,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层调研的次数是不同的,有的去的较多,有的相对较少。如按次数排序,可形成一个习近平基层调研的重心图,以此可显示其执政理念的推广与影响。首先,调研最多的无疑是北京。有人统计,从2012年到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的次数最多,高达8次[2]。有人甚至说,“从2013年2月8日至2014年2月25日,短短一年时间,习近平6次到北京考察,他的足迹遍布地铁工地、清洁站、出租车公司、养老院、水厂、热电公司”[3]。接下来的7年,他又先后于2016年2月19日到新华社调研、9月9日在八一中学考察,2017年2月23—24日视察北京的新机场建设,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调研,2019年1月18日在北京了解副中心建设情况,2020年2月10日和3月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防疫情况,2021年1月18日视察奥运会场馆建设情况,2022年1月4日视察冬奥会筹备情况,等等,总数接近20次。其次,调研第二多的是河北省。这包括2012年12月29—30日习近平任总书记后首个新年前夕即到河北阜平县视察,2013年7月11—12日去西柏坡调研,2016年7月28日到唐山调研,2017年2月23日春节前夕到河北安新县调研,2019年1月16—18日视察京津冀后转道去雄安,2021年8月23—24日到承德调研。习近平先后到河北调研6次以上,一方面是地利之便,另一方面与河北雄安作为北京的副中心有关。再次,调研3次以上的地区有近10个。它们分别是吉林(4次)、山西(3次)、河南(4次)、山东(3次)、陕西(3次)、湖北(3次)、江西(3次)、广东(3次)、海南(3次),这是一个自北向南纵向延伸的长条地带,呈现出由北京向外辐射的地域特征。复次,调研2次的地区有10余个。这包括湖南、四川、重庆、广西、辽宁、内蒙古、福建、江苏、云南、浙江、贵州、黑龙江、宁夏、青海、上海、安徽、澳门等,这里有习近平主政过的地方,分别是福建、浙江和上海,他在福建工作长达17年,对那里的情况十分熟悉,因此调研次数也相对较少。最后,调研一次的地区有新疆、香港、西藏等。不过,整体而言,习近平基层调研的频次比较均衡,所到之处的调研天数一般都是3~5日。

习近平基层调研的关键时间节点较为突出明显。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的基层调研特别重视关键时间节点,其调研也很有针对性,其政治文化含义非常明显。

第一,就任总书记后调研的第一站是广东。2012年12月7—11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广东深圳进行基层调研。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哨,习近平将其作为当选总书记后的调研第一站具有重要意义。他说,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宣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2018年10月22—25日,习近平又到广东考察,这显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出于政治社会发展全局考虑作出的安排。他号召“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努力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可见,习近平在两个关键时刻去广东调研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在国家处于重大与关键时刻进行调研。习近平强调凡出台重大决策必调研,遇到大事必调研,也利用重大活动开展调研,所以他在举办冬奥会、举行重大纪念活动期间,以及在防控疫情过程中进行了多次调研。习近平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4]2014年12月13—14日,习近平在参加南京大屠杀公祭仪式后,在江苏调研;2017年6月29日至7月1日和2019年12月18日,习近平分别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和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并到基层调研;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即到江苏调研;习近平5年5次考察调研冬奥会筹办工作。再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习近平先后于2020年2月10日和3月10日在北京和湖北武汉调研,通过了解基层防疫具体情况,做好全局整体设计安排,以增加全国人民的防疫信心。重大时刻的基层调研政治性强、目的明确、紧接地气、鼓舞人心,发挥了直接有力的抗疫作用。

第三,附带式的联动基层调研。综观习近平总书记基层调研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很多调研活动是参加重要活动后展开的,有的是在本地或周边地区,有的是与主题相关,有的是顺道而行,这样既有针对性,又能提高工作效率,还增强了资源整合作用。例如,2018年6月12—14日,习近平到山东青岛、威海、烟台、济南等基层进行的调研,就是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后展开的系列活动。

第四,借助重大节日特别是春节进行调研。由于中国人对于重大节日特别是春节高度重视,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此时的调研就显得庄重而神圣,也代表着重要的政治指向和方向。2012年11月习近平任总书记,2013年元旦前夕他前往河北阜平县“看真贫”;春节前夕到甘肃定西县看望贫困户,同时在北京调研;2014年春节前夕到内蒙古;2015年春节前夕到曾插队作知青的陕西省梁家河村;2016年春节前夕到革命老区江西;2017年春节前夕到河北;2018年春节前夕到四川;2019年春节前夕在北京;2020年春节前夕到云南;2021年春节前夕到贵州;2022年春节前夕到山西。总之,在11个春节前夕,习近平到基层调研13次,11次离京,2次在北京,2次去河北,2次去云南,然后是到重庆、甘肃、内蒙古、陕西、江西、四川、贵州、山西各1次。显然,这是以北京、河北为中心,向边远、贫困省份延展的路线图。由此可见,在喜庆日子特别是春节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心之所念的还是欠发达省份。

第五,到基层调研有一个年份的变化曲线。在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前10年所进行的基层调研中,由多到少的顺序分别是:2014年(15次)、2013年(12次)、2020年(11次)、2018年(10次)、2021年(9次)、2016年(8次)、2019年(6次)、2015年(5次)、2017年(4次)、2012年(2次)、2022年(4次)。因为习近平刚就任总书记是在2012年底,调研次数自然较少。相比之下,2014年14次、2013年12次、2020年11次、2018年10次,几乎每月都有调研。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统计也不是完整无缺的。不过,就以这样的统计数据分析可见,习近平总书记近10年基层调研的广度、幅度、力度和深度覆盖了中国大江南北,勾勒出清晰的地图和路线图,彰显着中国政治发展变迁的历史方位和重要走向。

二、习近平总书记基层调研的主要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基层调研有何特点,其内在规律怎样,与中国政治社会发展有何关系,需作出进一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基层调研与国家政治发展的密切关联,以及基层治理与国家治理的要义所在。

在重视先进发达省份时,也将偏远贫困少数民族省、自治区作为调研重点。不论是从数量还是年份以及重要时间节点上看,习近平总书记有两个强调:一是对于广东省等领头羊和排头兵的高度重视,二是对贫困地区更加重视。通过整理发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的调研中,有6次是到西部地区,分别是2013年到甘肃,2015年到云南、陕西,2016年到重庆,2018年到四川,2020年到云南。有6次首选农村,分别是2013年到甘肃元古堆村,2015年到陕西梁家河村,2017年到河北德胜村,2018年到四川三河村,2020年到云南司莫拉佤族村,2022年到山西冯南垣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基层调研有3次将首站选在少数民族村寨,它们分别是2018年的凉山彝族村、2020年的保山佤族村、2021年的毕节苗族村[5]。平时调研,习近平也偏重到贫困地区,强调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干部要关心生活困难群众的疾苦心声。例如,2013年11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了解扶贫开发工作情况。2014年,习近平到新疆喀什疏附县调研扶贫工作,希望贫困地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通过发展甩掉贫困帽子。2017年,习近平又深入山西吕梁地区调研,提出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和“坚中之坚”。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边远贫困地区作为调研重点,在欢乐盛大的春节仍不忘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这是作为总书记的初心使命和心有所系。

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强调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习近平基层调研所到之处,都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重点予以强调,认为这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和所有工作的基础力量。例如,到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习近平首先了解社区基层党建和民族团结融合等情况。2020年,习近平先后到8省考察调研,每次都对基层党建工作给予重要指示。1月19—21日,他在云南考察调研中说,要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继续努力,真正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2月10日,他针对新冠疫情肆虐,强调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号召社区居民一起构筑疫情的人民防线。3月10日,他在武汉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人民群众一道构筑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线。3月29日至4月1日,他在浙江考察时说,这次疫情防控斗争是对管党治党、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水平的考验,各级党委(党组)要通过抓党建、党员、干部提高战斗力。4月20—23日,他在调研陕西时,强调基层党组织在易地搬迁中的核心作用。5月11—12日,他在山西考察时说,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既要当好乡村产业项目的组织者、推动者,又要当好群众利益的维护者。6月8—10日,他在宁夏调研中说,要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奋斗精神,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7月22—24日,他在考察调研吉林时提出,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2022年1月26日,习近平还在山西汾西县僧念镇段村考察基层党建等情况,特别是村党支部建立“一约四会”模式。所谓“一约”是村规民约,“四会”是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显然,习近平总书记将党建和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视为基层工作的主心骨和基层治理的关键角色。

将革命老区作为考察调研的核心内容,充分挖掘红色政治文化资源。在所有调研地区,河北、山西、湖南、江西、山东等革命老区是习近平最关心的,他也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并付诸深情厚意。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参观沂蒙精神展,听取沂蒙地区革命战争历史介绍,并接见了当地模范和当年支前模范后代的代表。他深情地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村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6]。2019年5月20—22日,习近平在江西考察调研时,高度评价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热土。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还到湖南郴州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参观“半条被子温暖”专题陈列馆,了解当地开展红色教育和脱贫攻坚等情况。在习近平看来,革命根据地、红色老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脉所在,也是中国政治文化发展保持初心使命的精神标识性品质。

深入基层社会最底层,仔细观察、体验、理解人民群众呼声疾苦。毛泽东当年用“鱼水”关系比喻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强调了调研的极端重要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么,你就去调查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7]邓小平说:“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那末,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8]陈云曾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9]习近平继承了毛泽东等老一代领导人这一群众路线,并进一步深化发展,提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观点。与一般人不到群众中去不同,也与到群众中走马观花甚至高高在上不同,习近平每到一处都深入基层,特别是到老百姓中嘘寒问暖,认真细致了解其疾苦,属于极其接地气的国家领导人。概括起来,习近平的亲民风格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自选动作式调研。习近平常自选调研地方与家户,有时临时改变行动路线,寻找感兴趣的话题,喜欢与村民交流,避免被随意带了节奏,也防止被动式调研。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在北京调研返回途中临时下车,走进路边小餐馆和旁边的快递点,因为他早就说过“领导干部搞调研,要有明确的目的,带着问题下去,尽力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10]。

第二,亲民式调研。习近平总是深入百姓家,询问居住情况,关心吃得怎么样,看看存粮有多少,问问收成如何,甚至还到村民的猪圈瞧一瞧。2013年11月3日,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调研时,有一个习近平亲自到猪圈察看的画面:他进入一个用木头有些随意叠加的小屋里,神情专注得像学者一样认真研究,毫不在意干净与否和可能发生的危险[11]。可以说,用“嘘寒问暖”“情同家人”“记在心上”这些词语来形容习近平基层调研一点也不为过。

第三,与村民互动式调研。每到一个地方,习近平总是饶有兴趣地与市民和村民一起做饺子、汤圆、炸糕、面食,充分体验纯朴的民风民俗和特殊的年味儿。

第四,心贴心地攀谈交流。习近平总是用家常话与人民群众唠嗑,特别是与老年人攀谈,仿佛是亲连亲的一家人。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来到江西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的一位村民家里,当女主人说,总书记给全国人民当家当得好,百姓感到很幸福,习近平回应说: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包括我在内,所有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在村口他向聚集的村民问好,给大家拜年,并表示: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在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12]。这些话平易近人、声声入耳、句句中听,老百姓听得懂、能入心、温暖人,反映了总书记与百姓的心灵共鸣。

第五,找群众座谈交流。在湖南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邀请30名基层代表参加,有10名代表先后发言。这些代表有村支书、乡村老师、扶贫干部、农民工、种粮大户、货车司机、快递小哥、餐馆店主、法律工作者,这可能是由党和国家领导人召集的最具时代感、民间性、丰富多彩的交流主体。

第六,总书记现场即兴讲话。开座谈会,习近平会作总结发言,他喜欢一边调研一边插话和提建议,所到之处被群众围住时也会即兴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这些不带讲稿、具有临时发挥的创造性个性话语,与文件风格迥然不同。例如,在2022年“两会”期间,习近平于3月5日下午到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当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村党支书赵会杰发言时,总书记认出了她。赵会杰说:“2018年,在这里我邀请您到我们家乡看看,没想到2019年您真的来了。我记得您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邀请我一直记在心上,今天我履约而来’,当时我热泪盈眶,现在还沉浸在激动中。”[13]由此可见习近平当年到内蒙古调研时的个性化情感表达话语风格。有人曾对习近平总书记7年间春节基层考察调研用语做过统计,“群众”一词的使用频率最高,达到142次。与此相关的“乡亲”用了18次,“村民”用了17次[14]。可见,人民群众在他心中的分量,也表明习近平总书记的显性话语、潜意识心理与人民群众是零距离的。

习近平基层调研的面很广,包括社区、工厂、学校、院所、公司、村庄、林场、山间地头、家庭、产业园等,他显然更注重与平常人打交道,了解第一手资料信息,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存处境。习近平始终将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并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是血脉相通、休戚与共、吾将无我的那种政治家的风范品格。

三、习近平基层调研与中国政治发展理论创新

习近平基层调研一方面能深入了解国情、民情、世道、人心,另一方面能为国家治理和政治发展奠基培元。事实上,习近平的许多为政思想和标识性政治概念都与基层调研有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关于这一生态理论的源头,大家普遍认为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所作的演讲。其实,早在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考察时就首次提出这一看法。2007年3月31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浦东新区调研,希望将上海金山建成集百里花园、果园、菜园的后花园。当然,还可进一步追根溯源,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在福建宁德地区制定的脱贫致富长远规划中,就有“保护环境、植树造林” 和绿化荒山、建设“绿色工程”[15]的远见卓识。1999年,习近平在考察福建长汀时也提出,坚持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将水土流失变为山清水秀的生态资源优势。可见,习近平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从基层调研中得来。有人认为,“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源地、实践地”[16]。这一看法是正确的。习近平自2012年任总书记以来,在基层调研中一直强调这一理论,并进行各式各样的发挥和阐述,使之更加丰富多彩、落地生根、深得人心,成为我国基层治理和国家治理的根本国策。2014年习近平回福建视察工作时亲自擘画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另外,习近平在指导内蒙古阿尔山林区、云南洱海、青海察尔汗盐湖、黑龙江黑瞎子岛发展时,都贯穿着生态文明和金山银山理念,这也是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的过程。2020年5月11—12日,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提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挥‘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好‘两湖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2020年6月8—10日,习近平考察宁夏时说,“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生态环境保护”。

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既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又讲“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两个“最大的下治”是相通的、统一的[17],都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政治发展观。中国脱贫攻坚是关系到全国乃至影响世界的大事件,但真正的大规模国家全面行动比较晚,在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大会庄严宣布已取得全面胜利。不过也要看到,脱贫攻坚早在习近平基层调研中就有所体现,并形成较为明确的观点与创新。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来到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在这里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也提出重视“扶志”,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对此,时任县委派驻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感慨道,脱贫“最缺的不是钱,而是从根本上改变‘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动力”[18]。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主持召开系列座谈会,把调研中所见所闻所思带到会上同大家深入交流。2015年2月,在陕西延安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他强调要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2015年6月,在贵州贵阳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上,他强调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2016年7月,在宁夏银川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他强调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2017年6月,在山西太原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他强调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公园城市和“乡村梦”的理论建构。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视察调研时,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他说:“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19]。基于此,四川天府新区积极推进“公园城市”和“公园社区”的规划与建设。所谓“公园城市”,“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秉持公园城市理念营建城市新形态、探索发展新路径,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构筑新动力源。公园城市建设有绿道型、山水型、郊野型、人文型、街区型、产业型形态,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多形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谓“公园社区”,是指“公园城市城乡物理空间和城乡社会治理基本单元,由政府、居民、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精准服务于生活人群和产业人群,集秀美生态环境、优美空间形态、完美生活服务、善美人文关怀、和美社会关系、甜美心灵感知于一体的幸福美好生活共同体”[20]。需要补充说明的是,2011年8月22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天府新区南新村考察时说,南新村是他理想的新农村。随后,南新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提出的“公园城市”理念,先后提出“乡村梦”“新时代的梦想乡村”式“梦想乡村—六梦同心”,即包括田园梦、安居梦、文明梦、健康梦、和谐梦、富裕梦的“南新六梦”体系。未来的“南新梦”将以“六梦同心”共筑“中国乡村梦”[21]。显然,由习近平提出的“公园城市”“理想新农村”等元概念,经天府新区发挥升华,成为“城市社区”“乡村梦”“南新六梦”“新时代的梦想乡村”“中国乡村梦”等复式的集合概念。

数字治理和创新性高质量发展。高科技特别是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日新月异,它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2017年,“高质量发展”是十九大首次提出的新表述,习近平在2021年“两会”期间也对之给予高度重视,随后国家出台《“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规划》等多个文件,从中可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过,在这之前,数字科技和高质量发展等理念在习近平基层调研中都有体现,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好了铺垫准备。早在2000前后,习近平担任福建省长时,就全力推行数字化,成立“数字福建”顾问智囊机构。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在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观看了光纤通讯、3D打印、生物质能源等创新成果,强调要实施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一些地方的调研中,习近平也一直强调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2014年12月在江苏首次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问题。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来到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通过大屏幕了解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运营情况。习近平强调,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上海要继续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管理的新路子,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22]。2016年4月17日,习近平在重庆强调高质量发展,提出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2019年5月20—22日,习近平在江西调研时提出,要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20年4月20—23日,习近平在陕西调研,提出要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要围绕产业链部署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人们很难想象,没有新科技和创新性探索能有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从此方面来说,习近平基层调研具有鲜明的前沿性和前瞻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观。目前,“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党和国家全力推行的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特别强调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他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3]2021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又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24]。其实,早在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调研时就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概念,他说:“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25]这样,在基层调研中生成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与思想为其成熟完善提供了坚实基础,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强劲动力源泉。

习近平基层调研,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当代政治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核心内容。明确了这一点,有助于更好理解习近平已出版的有关重要论述,也有利于更准确阐释习近平丰富深邃的思想精华与政治智慧。

四、基层调研与中国问题意识

习近平基层调研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阐释空间。由此,可思考诸多切合中国实际的重要问题,这对于促进基层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也有助于打开中国式政治学研究的新天地。

深入研究习近平基层调研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长期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一直受制于西方理论,导致不接地气、不合国情的问题持续存在,呈现出一种不断摇摆和难以扎根的浮动状态。基层治理现代化也是如此,处处以西方为标准,许多方面总是充满矛盾困惑。例如村两委关系,在西方竞选的原则下,存在权力合法性质疑,导致两委不和的问题也大量存在;又如政府的运动式推进,受到绝对自治的西方标准所批评,导致政府他治与村民自治产生难以弥合的矛盾;再如法治与德治、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都被西方的一元化思维所左右,形成非此即彼的价值选择。基于此,我们的现代化不论是观念还是实现路径都需要做出深刻调整,从而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提出与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往,我们只简单借用和套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问题,总给人不得要领与难以令人信服的感觉[26]。究其原因,主要是被西方理论遮蔽甚至蒙蔽。

习近平基层调研则不同,它从中国广大基层特别是乡村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提炼和升华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而拨开了覆盖于中国问题之上的西方迷雾,也容易找到解决问题之道。如果以西方分权理论为准则,中国基层治理极易陷入碎片化和低效失效,有时甚至形成“不管就乱,一抓就死”的僵局;然而,站在中国式现代化角度,用党建引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方式进行协同治理,很多复杂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魅力所在。通过深入研究习近平基层调研,可以明事实、知道理、增智慧、得通达,将复杂问题化解于无形。例如,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一个都不能少”“五十六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之类的表述,不只是用语修辞,实际上是经过调研后,对国情、乡情、村情、民情、人情、人心的熟知,是中国式智慧“人情练达皆学问”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基层调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智慧表达。纵观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史,最值得称道的是毛泽东思想,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精华,创造性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引导中国走向改革开放道路。习近平更进一步,通过活学活用将毛泽东、邓小平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新时代,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所在。

通过深入研究习近平基层调研,可以学习借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方式、路径、观念、思维,即那些具有精神与智慧的方面。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为例,基层治理中许多难题一直解决不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基层干部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骨子里看不起人民群众。主要表现为高高在上,老盯着农民的贫、弱、愚、盲,不懂农民心理,不知道农民真正所需,不会与农民打交道,不热爱敬佩农民,等等。然而,毛泽东与习近平则始终保持人民本色:一方面,他们是运筹帷幄的大国领袖,是中华民族的坚强柱石,所以能做到“化农民”[27];另一方面,他们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又能“农民化”和“人民化”,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一员。这也是为什么习近平到基层调研时,总愿拉着农民的手,不厌其烦地倾听,同情关爱所有弱者,全身心为群众分忧解难,像对待父母一样和风细雨,因为他发自内心地理解“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得以发挥优势的力量源泉,人民是最可爱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走好赶考路,刀刃向内进行自我革命,给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的根本原因。他这样表示:“要始终与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28]如2019年4月15—17日,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调研时对百姓这样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我今天乘飞机、坐火车、坐汽车,先后用了三种交通工具,专程来这里看望大家。看到大家不愁吃、不愁穿,教育、医疗、住房安全越来越有保障,心里感到很托底。”这是与农民在一起掏心窝子的话,不只是温暖人心,更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肩上的重大责任与博大情怀。

习近平基层调研能够真正克服基层治理和国家治理中的形式主义。当前,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难题是形式主义治理,这在城乡基层中更为严峻。形式主义的根源在于,不了解实际情况,不是真正的“执政为民”,工作缺乏创新性和不得要领。通过深入研究习近平基层调研,可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基层调研制度机制,让年轻干部树立真正作人民公仆的责任使命意识,学会基层调研的方式方法,尤其是那些矢志为民的年轻干部要学会与群众打交道的办法,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基层调研培训,这是一项任重道远与切实有效的光明之路。在此,可从习近平基层调研中总结出一整套理论与实践方法,特别是会通人心的智慧路径,使形式主义没有了市场,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以“精准扶贫”为例,在经过大量基层调研后发现:扶贫攻坚与其他工作一样,极易陷入“正确”但不“准确”的困局,因此,误差、失误、模糊甚至盲目就难以避免,形式主义就难以根除,导致不少地方在没认真核对信息时,随意发放扶贫补助金,导致被钻了空子,于是真正的贫困户领不到补助,有关系但并不贫穷的人则成为贫困补助对象。但是,应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识别后,一些“鱼目混珠者”立即现了原形。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基层调研为研究重点,对于之前涉及较少。这并非说以前的不重要,而是考虑十八大之后,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习近平基层调研都更有代表性,也更有意义。事实上,十八大之前,习近平基层调研也是相当丰富多样的,包括他在河北、福建、浙江和上海工作时的调研,这些调研既具有开端与基础性质,又是十八大后基层调研的必要前提,前后具有连续性、一贯性。因此,在总结习近平总书记近10年基层调研特点、规律以及与中国政治发展关系时,也应考虑到前期的特点,这有助于动态、历史、辩证、发展地看问题。

猜你喜欢

调研总书记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