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地方传统文化为载体创新高校思政教育体系

2022-12-18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体系传统

张 卓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044000)

引言

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中,有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被着重强调,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以此为载体的创新,其目的不仅是提高思政教育成效,也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立足地方,深挖传统文化资源,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育新体系,这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创新是一个双向命题。

一、以地方传统文化为载体创新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并将此作为“文化强国”战略中的重要项目,社会民众和高校也自此掀起一番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但受地域差异影响,各地方高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普遍选择一些通识性的传统文化内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普适性的传统文化内容无法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地方传统文化在融入思政教育体系时也因此暴露出诸多问题。[1]

第一,思政教育体系在传播地方传统文化时,仍然采取理论方式,且说教意味浓烈,没有实践性的内容体系;第二,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单调、枯燥、缺乏创新;第三,当代大学生对学习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致并不高,身体到了课堂,思想却没有跟上,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选择学习这种创新式的思政课程也仅仅是为了修学分;第四,大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没有正确的认知,甚至有排斥心理,认为学无所用,质疑学习地方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不认为思政学习与地方传统文化有密切关联。[2]

二、以地方传统文化为载体创新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

第一,主次分明。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创新构建,虽然是以地方传统文化为载体,但从宏观角度来看,仍然需要做到主次分明,即以教材为主。而地方传统文化则属于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对教材内容的一种丰富,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辅助手段。[3]第二,科学融合。在融合过程中要保证所提取的地方传统文化内容与思政教学内容高度契合,不偏离教材主题,不与教材内容重复,不影响思政教育成效的提升。第三,学以致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在融合地方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所导入的地方传统文化是否具有实践性,是否与思政教育形成同一目标,学生学习之后是否能够学以致用。[4]第四,完善保障制度。地方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融合要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多方主体共同作用,建立保障制度,如教师、学校、政府、社会等,在通力合作之下为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保驾护航。[5]

三、以地方传统文化为载体创新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深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思政教学内容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城市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供高校思政作为教育的资源更不在少数。譬如,湖南省发生过知名战役“长沙会战”,有历史名人“领袖毛泽东”“开国元勋彭德怀”及抗日历史博物馆“芷江受降纪念坊”等等。上海市有红色遗址“中共一大会址”“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旧址”,红色典型人物聂耳、瞿秋白。这些都可以作为思政教育中的红色教育内容,让当代大学生时刻铭记中国发展至今的来之不易,以及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又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其祖籍在今河南商丘,作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河南省地方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便可将孔子经典哲学思想融入思政教育体系中,如“德治教化”“仁义”“忠”“信”等,引导大学生向圣贤、君子看齐,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人生境界,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诸如此类的还有名人事迹,如“民族英雄”林则徐,则出自福建省,在任职期间主张严禁鸦片,以“虎门销烟”闻名中外,林则徐的这一事迹则可以作为福建省和广东省的思政教学内容,教导学生学习他不屈服于西方列强入侵的决心,以及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让大学生意识到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6]又如山西的“晋商文化”,在近代经济发展史上可谓举世瞩目,晋商文化所展现出的进取精神、敬业精神、集体精神、诚信精神等,以及在经商过程中所遵循的以德服人理念,均可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学习内容,足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加强地方传统文化实践环节,增强思政教育成效

当今世界格局逐渐趋于多元一体化,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一时间,来自各国的外来文化相继涌入国内。青年大学生还未建立成熟的三观体系,在面对新生事物时,其认知水平和思维角度并不完全正确和客观,因此,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文化信息的诱导,如西方推崇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均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不利于大学生正确思维观念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正是基于这一状况,高校思政需要创新,以地方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拓展思政教育模式,一来是为了提升思政教育成效,二来也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7]在深挖地方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需要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实际参与、实际操作来激发地方传统文化所传达出的思政价值。例如,组织学生游览历史古迹遗址,感受历史文化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或是参观革命英雄纪念馆、名人故居、文博馆等,在参观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故乡归属感,学习名人或是先烈的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面、健康的道德品质。[8]

(三)营造地方传统文化校园环境,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校园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校园氛围的营造能够在无形之中加强对学生思维和价值观的感染力。营造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硬性环境和软性环境。首先,硬性环境包括校园内的一切有形物质,如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绿植景观等,这些都能成为地方传统文化宣传的窗口。[9]比如,在教学楼的走廊中张贴地方传统文化的宣传海报,在图书馆中开辟专门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料区域等。其次,在营造软性环境氛围时,其方式更多、范围更广,譬如在校内开展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节,不仅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还能让学生在节日氛围中感受和学习到地方传统文化知识,拓展文化视野,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四)开辟地方传统文化新媒体平台,构建思政教育新阵地

新媒体时代为社会发展和教育都提供了更多新的可能,是思政教育体系做出创新变革的新阵地。首先,强化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思政教师的网络操作能力和新媒体技术,使教师能够通过网络搜集海量的教学资源,能灵活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能通过网络关注到地方传统文化的动态新闻,从而及时向学生传达。[10]其次,设计地方传统文化校园网站,展示当地多样化的传统文化风采,传导其中蕴含的思政价值理念。这种方式不仅符合当代大学生对网络媒体的敏感度,还迎合了他们的喜好,吸引他们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注意力,激发以地方传统文化为载体创新思政教育体系的活力,强化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以地方传统文化为载体创新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不仅是为了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同时也是以思政课堂为主要场所,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思政教学,最大限度地将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发挥出来。

猜你喜欢

思政体系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