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协同下的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2022-12-18储星宇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因素

储星宇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1189)

1 产学研协同概述

1.1 产学研协同的定义和发展过程

“产”指的是产业界或依托产业界进行技术创新的现代企业,“学”指的是学术界,“研”指的是进行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各类技术研究开发的科研院所或者科研机构。产学研协同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不断交流信息技术等各种资源,在政府、金融机构、科技服务中介等主体的共同支持下,进行科学技术开发和创新的一种方式。1992年,国家经贸委等部门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产业研合作的相关研究在我国开展起来。2005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产学研结合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发展,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影响日益增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提出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1.2 国内外关于产学研协同的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的技术创新大体呈现趋同特征,创新主体集中于企业,产学研高效协同,但是各国的文化背景等并不相同,创新机制各具特色。徐科凤等[1]研究发现,美国政府较少干预产学研合作,日本政府则牵头主导产学研合作,加拿大和英国则注重运用科技计划推动产学研合作,英美等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均相对较高。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技术输出快速增长,企业可以从高校、科研院所等获取高新技术帮助实现企业创新,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通过技术交流指导使得科技成果在企业中转化并实现产业化。糜志雄、张斌[2]认为,国内产学研模式包括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实体;以科技园和专业孵化器为载体;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资建立企业。我国对产学研的研究日益增多,李文娟、朱春奎[3]对热点进行了分析,发现产学研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技术创新等成为新的重要研究热点。

2 企业创新绩效的定义和衡量指标

企业的创新绩效是指在采用新技术的情况下,企业价值的增加。对于衡量创新对企业指标的影响,国外比较常见的是采取财务类型的指标,包括创新产品的销售量和销售额以及企业在一定阶段的销售增长率。Knudsen、Mortensen[4]认为,通过新技术获得的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和成本可以帮助衡量创新绩效。Lichtenthaler[5]认为,除了可以直接获得的财务指标,创新绩效可以使用一些软性或者间接的收益进行衡量,评价和衡量为企业整体带来的潜在回报。国内学者也比较习惯于采用财务评价的指标。蔡宁、闫春[6]认为,在开放式创新绩效的情况下,其衡量要素可以细致划分为以下5 个维度,包括创新潜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文化氛围、管理创新和竞争地位,相关指标涉及研发人员和研发资产的规模、创新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技术、企业的品牌价值、公司的产品市场,等等。

3 产学研协同下企业创新绩效的测度方法

国内外关于创新绩效测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等等。刘志华等[7]采用我国31 个省市的创新绩效数据创立了基于云理论的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模型。赵增耀等[8]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通过计算多维度的溢出效应,构建了两阶段非合作博弈的创新效率评价模型。孙善林、彭灿[9]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信度效度分析,构建了一套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Chuang 等[10]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发现绩效激励、工作灵活程度、团队合作程度对企业生产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郝向举、薛琳[11]利用条件变量组合表示绩效,通过比较不同条件组合的结果,提炼出最优的创新绩效提升途径。

4 产学研协同下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和结果

2019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利用创新资源来集聚优势,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产学研协同创新将资源融合交互,在此背景下,企业的创新绩效受到了多个层次的因素影响。

在企业层面,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规模、企业家自身和企业外部合作等。Schwartz 等[12]研究发现,企业的规模越大,其越有实力竞争获得高新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越高。李懂晴等[13]认为,企业家创新精神在供给型、环境型创新政策感知和企业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层面,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程度、科研经费投入、人力资本等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影响。谢为群等[14]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成果转化平台和跨学科交叉平台建设、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对创新绩效存在重要影响。Mohnen、Hoareau[15]研究了美国的协同创新体系,研究发现,规模越大的公司与高校的合作程度越深,也能取得更好的创新绩效。赵滨元[16]运用杜宾空间模型,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创新市场环境和供给主体、科研经费投入等对周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显著。

在政府层面,法律法规的完善度、政府资助情况等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李明星等[17]通过分析发现,政府的经费支持、区域层面的法律法规的完善性等能够显著提高产学研合作的创新绩效。刘一新、张卓[18]研究发现,政府资助能促进新产品销售,对产学研联合专利研究也有积极作用。Guo 等[19]研究发现,对于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政府资助对企业技术化和社会化的创新成果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在多种因素混合的综合层面,人力资本的投入、与其他主体的合作程度、资本的开放程度等因素综合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崔志新、陈耀[20]基于“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模型确定了知识的人力资本、企业创新投入密度、主体自主创新、资本开放程度是影响区域协同创新产出的主要因素。王兴秀、李春艳[21]发现,研究合作伙伴类型越丰富,越能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刘志迎等[22]认为,企业和其他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其他主体包括政府、研究组织、供应商、竞争者,等等,其中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协同创新的影响最大。

5 综合评述

粗略估计,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和企业创新绩效的文献近万篇。根据统计,实证性的文章占比达到了80%,剩下20%为规范性文章。实证性文章主要侧重于研究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或者创新绩效的衡量标准和方法,规范性研究集中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的启示方面。通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的了解,分析现代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的分类和影响结果,可以帮助企业更加清晰地确定自身定位,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作出技术方面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可以帮助政府、金融机构、科技服务中介等多方主体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发挥正面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技术创新体系日益完善,为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创新经济体制服务。

从产学研合作到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表明世界各国的科技创新机制开始趋向统一,通常包括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政府、用户等主要因素,但是由于各国的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各个要素在不同国家的比重不同,我国作为以市场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国家,既有“看不见的手”主导,又有“看得见的手”调控,总体上处于要素不断融合和达到平衡稳步推进的状态,这对我国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针对企业创新绩效和衡量指标的研究,当前国内外的学者已经从将衡量标准限制在财务指标向纳入一些非财务指标转变,但是仍然存在不足。利用财务指标衡量存在争议,不同阶段和不同国家侧重的指标不尽相同,目前最主要的一项指标为技术所产生的创新产品的销售回报率,但是该指标显然不能完全覆盖企业创新绩效的全部方面,例如,其无法体现隐藏的潜在效益。考虑到衡量的指标要兼顾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尽管已将创新文化氛围、管理能力这类软性指标纳入考虑,但无法做到全球统一标准。在未来,随着语言文化交流的深入,或可以找到一项或几项软性指标作为通用的标准,但不可否认,衡量标准在日益丰富和完善。

对企业创新绩效测度方式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性研究。研究数据来自多个方面,包括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数据、各省市的创新绩效数据,等等,且运用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在定量研究方法中,包括因素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目前,比较成熟的是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在国外的发展时间较长,国内采取定性研究方法的相对较少。在此研究领域,可以继续拓展。

现阶段,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同时,随着社会整体环境的变化,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也日益丰富,不仅包括传统的现代化企业、科研机构、实验室以及高校,还包括很多其他元素,政府在创新绩效中的影响持续加深。目前,国内关于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政产学研用联合方面,内容极为丰富,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不足之处在于,实质性研究往往讨论特定领域企业的有限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无法将其拓展到宏观层面,研究的要素越有限,就越无法排除其他因素对企业绩效创新的影响,这使得研究结果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高精确性。此外,一些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对各个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大致将每个层面划分为多个维度,但缺点是这种划分过于主观,无法达到统一的标准,同时,对于单个层面因素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

猜你喜欢

产学研协同因素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