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评估”的说课设计

2022-12-18张豪英张彩坤邢冬杰宋凯丽吕升扬

中文信息 2022年9期
关键词:健康评估护理学实训

张豪英 张彩坤 邢冬杰 宋凯丽 吕升扬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系,山东 烟台 264199)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基础上向同行或专家系统而概括地阐述对具体课程的理解、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形式。在护理学专业课程中,“健康评估”是一门重要课程,实践性很强,同时,健康评估作为护理程序的第一步,也有重要的实用意义。高职护理学生进行健康评估学习时,内容涉及到解剖、生理、病理、病理生理等许多基础知识,学生学习存在一定难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对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程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和课程特色7个方面进行了说课设计。

一、课程设置

1.课程定位

健康评估是研究诊断个体对现存的和(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中出现的事件在身体、心理、社会方面反应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医学课程。它是医学生在学习了人体功能学、人体解剖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后,过渡到学习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各科临床护理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是医学核心课程,是打开护理学大门的一把钥匙,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学的桥梁,为后续内、外、妇、儿等专科护理课程学习提供了支撑。“健康评估”是护理学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连接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如“内科护理学”的桥梁课程。在护理程序的五个环节中,健康评估处于首要环节,并贯穿于护理工作始终[1-2]。健康评估有助于护生形成护理理念,引导学生从护理的角度思考健康问题。

2.课程设计

2.1 课程设计的理念

课程设计紧扣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精心设计,有的放矢;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针对性和适用性,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特点,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及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应用能力为本位,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要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实践教学情境化为模式,规范操作,标准化考核,培养学生正确的护理诊断思维方法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专业化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2.2 课程设计的思路

为实现岗位需求,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我们首先经过了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对其职业能力及岗位需求进行了细致地分析,明确了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系统的问诊方法、规范、有序地体格检查手法、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和结果判定、常规项目实验室检查的操作与结果判定等。拓展能力: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方式,将交谈、身体评估和实验室器械检查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初步诊断。社会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具有公平的竞争意识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为了使学生获得这三方面的核心技能,经过社会调研,校企共同商讨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确定了一系列真实的工作任务,即行动领域。然后对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序化、整合,并注入方法论和教学论,获得学习性工作任务,即学习领域,实现了知识的重构。确定了护理专业的9个核心专业学习模块,通过这9个模块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和就业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内容选取

经过行业企业调研,我们和企业专家一起,进行了岗位分析、内容重构和理论实施。以临床护理过程中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针对护理人员岗位能力的需求,将课程内容选定为9个学习模块,30个学习项目,内容由浅入深,工作任务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将护理知识、技能串接起来,融为一体。所选的教学内容,能够通过学习,转化为职业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内容组织

采取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顶岗实训共同完成我们的学习任务。

2.1 校内学习

首先,教师循序渐进地布置真实的工作任务。学生4~5人一组构建学习团队,每个团队针对接到的任务,进行协作学习,以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而引发学习动机,查阅学习相关资料,共同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案,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对方案进行评估,以改进设计的方案,老师对新方案审批后,再返回到学习情境中去完成工作任务。

2.2 校外学习

利用第二课堂、周六到见习医院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或在老师带领下参加社区义诊,在工作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完成医院、教师布置的工作,培育职业素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

1.教学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采用“校院交融、任务驱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第一,在情境设置上,采取“校院交融”的模式:即学校“设置情境”与医院护理中心“真实情境”同时介入,以充分满足学生熟练掌握护理技能和团结协作等岗位能力培养的目的。第二,在情境教学上,合理设计 “任务驱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环环相扣的模式。第一环节,采用“理实一体”的模式: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场地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项教学任务,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方法能力、操作能力和专业情感。第二环节,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以任务引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第三环节,采取“工学交替”的模式。此模式在课程学习期间的第二课堂、周末或节假日中运用,学生到见习医院等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见习或参加社会义诊、社会调查等,以此提高学生的拓展能力、方法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补充形式。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历练工作过程,完善岗位体验。

2.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教师下发任务后,启发引导、答疑,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拿出具体方案,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问题讨论法:将课程内容,以问题为基础,采取设疑—自学—讨论—解疑等步骤,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团结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素质。

角色扮演法:利用学校仿真医院这一教学平台,营造医院的工作环境,学生分别扮演病人、家属和医生,进行实境教学,以拓展知识与技能,拓展能力发挥的空间。

上述方法相互协调,有机统一,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开展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教师可以通过微机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讨论,布置学习任务、下发文件等。利用自动录播系统,可以进行授课过程录制、回放,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开通课程网站,校内校外可快速访问,实现了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本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自测学习水平,同时师生可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和交流。

实训室全面对学生开放。有经验丰富的教师作指导,同学利用第二课堂,可以自主开展技能训练活动。学生在开放实训室这个创新活动的空间内,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拓展知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学校建有万兆骨干校园网,有电视演播室、广播及配套齐全的摄、录、编、播和制作设备,有闭路电视控制系统,建设了精品课程服务平台、数字图书馆、视频点播、校园办公平台等教学和管理网络资源。

四、教师队伍

本课程教师现有14人,分别来自山东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12所院校8个专业,双师结构100%,专兼比例7∶7,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合理。教师队伍有丰富的实训教学经验,为本课程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5年来主编、副主编、参编并出版教材、专著19部,承担校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6项,承担厅局级课题11项,发表各种教学研究论文和学术研究论文近20篇;课程组团体和个人获得各种教育教学奖励多项。

五、实践条件

1.校内实践条件

学校有现代化的附属医院,占地1200m2、投资300多万元建设的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包括体格检查实训室、心电图实训室、穿刺实训室、观片室、多媒体示教室、电子标准化病人诊断室等。学校建有模拟病房,ICU模拟病房,急救网络系统等,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共享,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教学条件。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我们在多家医院建立了实训、实习基地,并与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实训基地主要在学校周边地区,实习基地遍布全国,布局合理。校院携手,不断对基地进行改造和建设。安排每届学生到医院做义工进行文化熏陶和专业学习,医院指定专门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与学校共同对学生加以培养。

六、教学效果

1.教学评价

课程组师资力量强,教学经验丰富。力行校院合作,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教育理念和方法先进;教学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效果显著。课程负责人师德高尚、治学严谨,被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课程组注重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督导组和学生对课程组老师的评价,三年均为优秀。

2.社会认可度

近五年来,护理及相关专业学生在历次技能考核中,合格率100%,优秀率达95%以上。近三年的执业护理资格考试,本校毕业生通过率均达到98%以上。近三年学生就业率、企业满意率均在95%以上。

七、课程特色

为使学生适应护理专业(专科)未来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本职工作,我们在课程内容上侧重学生能力培养。侧重未来岗位需求内容:侧重了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农村、社区)岗位需求的内容。与现实接轨,及时补充新内容:针对临床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教材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根据医学进展及时组织课程组编写校本教义,补充新内容,使学生总能了解到医学发展的最新动态。

课程教学“三环节”:第一环节,任务驱动四培养:学生作为主体,此模式运用在本课程68个学时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是最主要的教学模式。以任务引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方法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第二环节,工学交替四提升:学生做义工,此模式是在课程学习期间的第二课堂、周末或节假日中运用,是职业能力培养重要的补充形式。学生掌握了较熟练的知识与技能后,到医院等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迁移、转换、综合运用到社会真实工作情境中,完成实际的工作。以此提升学生的拓展能力、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能力。第三环节,顶岗实习四获得:学生做实习员工,此模式是在学生完成了在校所有课程学习后,所采用的模式,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顶岗实训,获得岗位体验,创新能力体验,社会能力体验、就业能力体验。

医德教育和医学专业课教育二者的目标是共同的、一致的,从1996年开始,我们就对此进行了探索,尝试将医德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相结合,在理论讲授、实验实训、临床见习三个阶段注重医德教育的渗透,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理论讲授阶段,我们教育学生要对同情、关心、体贴病人,对病人一视同仁;根据病情和诊断需要合理的选择检查项目;书写病历要严谨求是等。

“说课”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说课不仅是迎评促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种工具和载体,有助于指导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健康评估》说课,可以将高职教学特点与教师的课程研究、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有效地调动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增加教学研究的针对性,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健康评估护理学实训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转型背景下健康评估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
不同生源学生《健康评估》课程考试成绩分析
护生临床应用健康评估知识的调查分析及改革思考
中职健康评估情景教学类型及要求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