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巴林左旗鑫隆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研究

2022-12-18任梓骐高艳亮刘海涛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15期
关键词:北东闪长岩矽卡岩

任梓骐,高艳亮,刘海涛

(内蒙古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一○八队,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鑫隆铅锌矿地处大兴安岭成矿带,乌兰浩特—林西多金属成矿亚带,甘珠尔庙—黄岗梁成矿束,白音诺尔—海苏坝多金属蕴矿带。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区域内分布着白音诺尔铅锌矿等10余处多金属矿床、矿点、矿化点。在系统总结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区开展详查工作,总结了该矿床的找矿标志,以期为区域找矿工作服务。

1 矿区地质

1.1 地层

该区古生代地层区划隶属于华北地层大区,内蒙古草原地层区,锡林浩特—磐石地层分区。中新生代地层区划隶属于滨太平洋地层区,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分区,乌兰浩特—赤峰地层小区。出露的地层有二叠系、侏罗系及第四系等。

1.1.1 二叠系

1.1.1.1 二叠系下统大石寨组(P1d)。该组地层大部分出露于矿区东南部,为浅海相火山岩-细碎屑岩建造,岩性主要为凝灰质砂质板岩,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52°~70°,地层厚度>3 006 m,与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呈断裂或不整合接触,同时被燕山早期岩体侵入。

1.1.1.2 二叠系下统哲斯组(P1z)。该组地层主要分布在矿区东北部,呈条带状出露,为浅滨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砂质板岩夹灰岩透镜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45°~68°,地层厚度>1 782 m,与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呈不整合接触,同时被燕山早期岩体侵入,是区内重要的赋矿地层之一。

1.1.1.3 二叠系上统林西组(P2l)。该组地层在矿区北部小面积出露,是一套陆相湖盆至河流相碎屑岩建造,该组岩性主要为粉砂质板岩,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54°~60°,地层厚度<2 110 m,与二叠系下统哲斯组呈断裂接触,与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呈不整合接触,同时被燕山早期岩体侵入。

1.1.2 侏罗系

1.1.2.1 侏罗系中统新民组(J2x)。该组地层在区域上出露零星,主要分布在白音诺尔铅锌矿附近,由陆相火山碎屑-碎屑岩沉积建造,主要岩性为凝灰质砂岩,地层厚度>100 m。与上覆的满克头鄂博组呈整合接触。

1.1.2.2 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J3m)。该组地层在区域上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矿区周围地带,是一套陆相流纹质火山岩为主沉积建造,主要岩性为流纹质凝灰岩、流纹岩,呈北东向展布,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15°~50°,地层厚度1 841 m,与下覆的新民组呈整合接触,与二叠系下统大石寨组呈断裂接触,同时被燕山早期岩体侵入。

1.1.2.3 侏罗系上统玛尼吐组(J3mn)。该组地层在区域上出露零星,主要分布在区域东南部,是一套陆相安山质火山岩为主沉积建造,主要岩性为安山岩,地层厚度592 m。与下覆的满克头鄂博组和上覆的白音高老组均呈整合接触。

1.1.2.4 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J3b)。该组地层在区域上出露零星,主要分布在区域东南部,是一套陆相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为主沉积建造,主要岩性为流纹质凝灰岩夹砂岩,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地层厚度548 m。与下覆的玛尼吐组呈整合接触。

1.1.3 第四系全新统(Qh)

主要分布在河谷、山谷低洼地带。主要为沙砾、黄土。

1.2 岩浆岩

本区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发育,岩性较为复杂,由中性—酸性均有发育,侵入时代主要为燕山早期。其中主要涉及有燕山早期第一次侵入体闪长岩,主要分布于矿区东南部,呈较规则状岩枝状出露,主要岩性为闪长岩。该岩体侵入二叠系下统大石寨组及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燕山早期第一次侵入体石英闪长岩,在区域上出露矿区西部,分布面积不大,呈岩枝状产出。该期岩体侵入二叠系地层,与二叠系地层接触带是重要的成矿地段,与成矿关系密切;燕山早期第一次侵入体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主要分布于区域东北部,呈不规则状小面积出露,为岩株状,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该期岩体侵入二叠系地层;燕山早期第二次侵入体黑云母花岗岩,出露于区域北部,呈大面积出露,为岩基状,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肉红色或浅肉红色,该期岩体侵入侏罗系地层。

1.3 构造

该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哲斯—林西复向斜内。区域上可划分两个构造层,即华力西构造层和燕山构造层。构造线走向北东向—北东东向。华力西构造层构造线走向为北东向,是一残缺的向斜褶皱,被燕山期侵入岩破坏,呈单斜状产出,主要组成地层为二叠系地层;燕山构造层主要由中侏罗世构造亚层及晚侏罗世构造亚层构成,前者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向,多形成短轴褶皱,后者亦为北东向,多形成开阔褶皱;区域上断裂构造发育,正断层、逆断层及平移断层均有发育,逆断层主要呈北东向,规模较大,多发育于二叠系地层内,其次为正断层,规模较小,发育于侏罗系地层,呈北东向展布,平移断层规模较小,走向为北东向、南北向、北西向均有发育。

2 矿化蚀变带及矿体特征

2.1 矿化蚀变带

矿区内围岩蚀变很发育,主要为透辉石、硅灰石矽卡岩化和钠黝帘石化,其次为硅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伴随矽卡岩化主要以铅锌矿化为主,伴有铜、银等矿化作用。

2.2 矿体特征

区内铅锌矿体主要赋存于石英闪长岩与大理岩接触带中。受北北东断裂构造控制。倾向南东东,矿体的形态呈不规则脉状、透镜状,矿体与围岩界线较清楚,铅锌硫化物呈浸染状或稀疏浸染状分布,少见团块状,矿化较均匀。矿石均为原生矿石。主要矿化蚀变类型包括:透辉石、硅灰石矽卡岩化和钠黝帘石化,其次为硅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等。

3 矿石特征

3.1 矿石矿物成分

通过对矿区铅锌矿矿石的薄片和光片鉴定,表明矿石矿物成分较简单,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4.08%)、方铅矿(1.57%),次为辉银矿、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铁矿、毒砂、偶见黄铜矿。氧化矿物有褐铁矿、铅黄、白铅矿、铅钒、针铁矿、红锌矿、孔雀石等。脉石矿物主要为透辉石—钙铁辉石、硅灰石,少量的绿帘石、绿泥石、石英、方解石、石榴子石等。

3.2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以他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镶嵌结构为主,交代结构、溶解结构、乳滴状结构等次之。矿石构造较为复杂,主要为细粒浸染状,次为斑杂状、团块状、仅局部构成块状、致密块状、脉状,但比较少见。

3.3 矿石类型和品级

3.3.1 矿石的自然类型

3.3.1.1 根据物相分析结果综合考虑矿石氧化程度较浅,基本不影响矿石的选矿效果,而且矿石由地表向深部氧化程度逐渐减弱,地表平均氧化率为11.73%,地下平均氧化率8.07%,所以该矿石自然类型为原生硫化矿石(地表仅有极少量的混合矿石)。

3.3.1.2 按矿石中有用矿物组合划分:矿石主要由金属矿物闪锌矿、方铅锌、辉银矿、黄铁矿等组成,呈浸染状、致密块状分布。因此,划分为闪锌矿—方铅矿—辉银矿矿石。

3.3.1.3 按矿石结构、构造划分:可划分致密块状矿石、浸染状、团块状、细脉状及网脉状矿石。

3.3.2 矿石工业类型

其工业类型为脉状铅锌硫化矿石。矿床平均品位Pb+Zn 4.10%,矿石品级应为贫矿石。

4 矿体围岩、围岩蚀变及夹石

4.1 矿体围岩和围岩蚀变

矿体顶板围岩为大理岩,底板为石英闪长岩,矿体边缘均具有程度不同的蚀变,蚀变宽度一般不超过几米,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近矿围岩蚀变现象普遍,主要为矽卡岩化、钠黝帘石化、硅化、绿泥石化,其中矽卡岩化和钠黝帘石化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

4.2 矿体夹石

因矿体厚赋存于接触带,且严格受接触带构造控制,很少有夹石出现,仅在局部构造的舒缓波状变陡处及沿走向变化时,矿体内有夹石出现,夹石成分为石英闪长岩,但均有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现象,在矿体的各控制工程中未见可剔除夹石,对矿体的完整性无大影响。

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5.1 成因类型

矿体产于石英闪长岩与大理岩的接触带中,且严格受构造控制,矿体产状多受构造产状限定,围岩蚀变也沿矿体所处的构造呈线状展布,说明矿体是由含矿热液与围岩交代而成,矿床围岩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钠黝帘石化,闪锌矿多见深褐色,同时出现毒砂、磁铁矿和磁黄铁矿,据此推断该矿床成因为高—中温热液矽卡岩型矿床。矿床工业类型为产于二叠系下统哲斯组大理岩与石英闪长岩接触带内的小型高中温热液矽卡岩型铅锌矿床。

5.2 找矿标志

地层标志,二叠系哲斯组内的碳酸盐透镜体是重要的控矿地层条件;浆岩标志,石英闪长岩与正长斑岩分布的地段;岩体与大理岩的接触带的北北东向断裂构造的地段;矽卡岩化与钠黝帘石化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6 结论

①矿床受北北东构造控制,矿体呈脉状、透镜状,矿体围岩为大理岩及石英闪长岩,矿床属高中温热液矽卡岩型矿床。②铅锌矿赋存于二叠系下统哲斯组大理岩和燕山早期石英闪长岩近南北向断裂内,属充填交代脉状矿床。③矿区内工业矿体,并未全部进行深部控制,因此扩大该矿区资源储量的可能性很大。

猜你喜欢

北东闪长岩矽卡岩
基于准北东地系地面静态对准算法
印度尼西亚纳比雷地区高镁闪长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柴北缘查查香卡铀-铌-稀土矿区闪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关于RCA改性剂在闪长岩上面层的应用研究
金盆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试论岩体侵位机制对矽卡岩型矿床的制约
河北省寿王坟银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对涞源县南赵庄铅锌矿床矿床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罗平金鸡峰丛“种”在油菜花田间的群山
东天山雅满苏铁矿床矽卡岩成因和矿床成因类型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