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历史决议的五重向度意义论析
2022-12-18郜志刚
郜志刚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038)
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和未来新征程进行长时段贯通式定性分析、定位总结、定向擘画、定心认同、定标示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政治意义和世界意义。
一、历史意义:定性百年实践
第三个历史决议运用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把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放在5000 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 多年斗争史的历史纵深中,在全球风云和时代大潮的时空坐标下对其进行过程与结果、具象与系统、真理与价值相结合的实践定性梳理,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演变机理、基本规律和重大结论。
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实践定性。第三个历史决议第一次以决议的形式把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时序性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四个历史时段,历时性铺叙成一部伟大而生动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宏大叙事图景。在外无独立、内无民主的社会背景下不具备经过合法斗争进入起义和战争的条件,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与马克思主义“本本”不同的方式,采用有别于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经验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径,经过二十八年的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在资本主义不景气但社会主义极具活力的“一升一降”的境遇下,中国共产党恢复国民经济,采取社会主义革命方式消灭存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在对扭转十年内乱的新主观期待和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客观要求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这一关键抉择,紧紧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开创、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两大意识形态较量总体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两种社会制度较量总体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新态势,中国从“不发展”到“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2]的现实逻辑发生转换,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具体实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摄五大领域,继续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谱写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具象与系统相结合的实践定性。第三个历史决议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置于中华文明史的长时段中,具象描摹出一幅我们党以何种思想境界和行为状态进行奋斗的系统性史实画像。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历史的创造者”书写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篇章;党的领导作为核心力量和中国人民的主体力量形成“力的平行四边形”[3],汇成百年历史前进合力。一百年来具象与系统相结合的史实画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经建党之初和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4]继续前行,呈现出以“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建立新中国的精神风貌;注重独立思考,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创造了我们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呈现出以“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建设新中国的精神风貌;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破除思想僵化和迷信盛行,启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呈现出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实现新突破的精神风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自信,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走进新时代的精神风貌,谱写出一部五千年华夏文明历史中最为华丽的百年篇章。
真理与价值相结合的实践定性。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在四个历史时段,分别形成四个历史性定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1]重大结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成,证明中国人民不仅仅善于破坏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新世界,获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实践真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保障中国繁荣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并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和进向不可逆转。四个定论,既是客观反映历史发展本质和规律的真理,也是契合中国人民的主体尺度和需要而进行的百年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二、理论意义:定焦奋斗主题
认清并明确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做什么,需要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理性认识,这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认清并明确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这是一件更为不容易的事情。这件事情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结到“主题”高度。第三个历史决议全篇贯穿这一主题,序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开篇,文末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单独一个部分,号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统揽了党的一切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实践,解答了“为何复兴、如何复兴、以何复兴”的重大命题和深层逻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最伟大梦想的历史逻辑起点是1840 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底蕴深厚,是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重大文明影响,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但是,当近代中国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发生惨痛碰撞,中华民族以前处于被仰视的地位被强行转换成平视并最终被俯视,直至被轻视、忽视、无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歧视与耻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人民心目中最伟大的梦想。在各种组织各种救国方案都以失败而告终的背景下,实现伟大复兴目标呼唤新思想、新组织的出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在“历史需求——科学回应”的历史场域中,主动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次在创造四个阶段的伟大成就中进阶式推进。以革命改变“两个半”社会的性质是根本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书写了革命的“上篇”,在“社会发展条件”上改变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以继续革命做好革命的“下篇”[5],在社会发展的“根本政治前提”上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以改革提供发展动力,在“经济运行体制”上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力释放出巨大能量,物质条件上经济总量取得历史性突破;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提供深层动力,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进程中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证更为完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精神力量更为主动。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彻底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了不巧功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在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进行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百年奋斗中坚持守正,坚持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来指导中国;同时坚持创新,在观照中国的“特殊”中坚持“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着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结合新实践和时代变化,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本体和路径两个视角集中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对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这一新的实际,继续从“本体”和“路径”两个层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等新的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以“十个明确”为核心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飞跃,不断推进着实践创新。反过来,实践的不断创新又推动着马克思主义进行着中国化的创新创造。
三、实践意义:定向未来征程
第三个历史决议立足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站在第二个百年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发出自觉牢记初心使命并开创美好未来的动员令。第三个历史决议不仅要“向后看”而且要“向前看”,也就是说,要在全面解构“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基础上,科学定向未来新征程“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出十条历史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其实质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持“向后看”与“向前看”两者的统一,是擘画未来新征程的重要原则。“向后看”重在总结经验与教训,“向前看”重在以史为鉴。十条历史经验,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是具有内在逻辑的有机统一整体。
十条历史经验具有根本性指导意义,需要长期坚持。新征程的推进,关键在党。第一,根本保障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历史充分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新征程上“坚强”领导的发挥,需要坚持全面领导与完善领导相结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力量作用。核心力量作用的形成与发挥,源于宗旨意识的实然转化。第二,基本命脉在于坚持人民至上。要牢记根本宗旨,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新征程上必须依靠人民与回馈人民相结合,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进程中,推动个体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推进整体意义上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宗旨意识现实转化,离不开科学理论指导。第三,实践先导在于坚持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要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实践的推进,还要处理和解决好与外部因素的协作问题。第四,实践原则在于坚持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自已的路,这既是历史要求也是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不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前进的方向是什么?第五,前进方向在于坚持中国道路。历史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新征程上,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仍然要以高度自信坚持中国道路。走中国道路,还要正确处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第六,对外交往在于坚持胸怀天下。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践推进还需要源源不断输送动力。第七,动力来源在于坚持开拓创新。国家和民族发展是过程集合体,不是既成事物集合体,就需要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来提供不竭动力。实践主体需要精神支撑。第八,精神力量在于坚持敢于斗争。新征程上,要把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结合起来,既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又要统筹两个大局,以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现实需要拓展力量来源。第九,重要法宝在于坚持统一战线。新征程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在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进程中,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历史合力形成需要领导核心的引领。第十,核心保障在于坚持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既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又是内蕴于自身的特质。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在于不断自我革命。新征程上,要以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实践自觉,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1]。这是以十条历史经验定向未来新征程的内在逻辑。
四、政治意义:定心政治认同
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必然要从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中,回应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靠什么赢得人民认可,进而在情感和意识上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心理归属感;还要进一步回应一百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凭什么可以把思想、意志和行动统一起来,进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掌握历史主动,增强历史自信。
最根本的是对党的领导的高度认同。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首先,深刻认同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为拯救民族危亡的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并都以失败而告终,为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提供重要机遇;中国共产党一诞生,便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民族、人民、世界的三维结构中,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这彰显了党的革命自觉。其次,深刻认同党的领导是现实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再次,深刻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未来必然选择。历史已证明,我们党以自我革命、提高斗争本领、成功应对风险挑战、永葆生机活力,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都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离不开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最关键的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及其科学理论的高度认同。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看,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有坚强领导核心和科学理论指导。历史上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原因就在于缺乏集中和权威。所以,恩格斯强调,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使全党“空前一致”地认识到毛泽东同志路线的正确性并“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党的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正确认识和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统一和团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外部风险挑战、国内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全方位致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难题和大事。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第三个历史决议郑重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相统一的必然结论。同时,“两个确立”还是对实践逻辑的科学回应。面对未来新征程,全党需要把新时代党的领袖和能说服人的“彻底的”理论确定下来,以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所以,“两个确立”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回应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需求,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不可不谓是新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成果。
五、世界意义:定标中国范本
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的是中国问题、中国经验这样的“个别”,实质上回应的是世界上有着相似发展背景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同样的障碍与问题这样的“一般”,这在规划层面、道路层面、文明层面、价值层面具有毋庸置疑的中国范本意义。
在规划层面,“两个一百年”的世界意义。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我们党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第三个历史决议继续强调,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1]。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重要目标。阶段性、分步骤,把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是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基本特点。继中国共产党提出“四个现代化”,到邓小平提出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再到十五大首提“两个一百年”,以及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的清晰擘画。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夫妇评价,“纵观历史,世界上有哪个政党提出过100 年计划?而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两个一百年”计划。这些长远规划并非像空气一样在空中飘着,而是一条缓缓流动的溪流,为后面的发展指明方向。中国共产党就像这条溪流上的小船,每当小船“偏离航线”,他们都知道如何修正。”[6]这种目标驱动型发展对正在实现现代化和准备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而言具有借鉴意义。
在道路层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坚持走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避免了发展中国家重走西方国家走过的浪费和掠夺资源的现代化老路,走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避免和超越了资本逻辑下贫富分化、少数人攫取利润的西方现代化道路,走出的是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现代化;避免和超越了单向度文明的西方现代化,走出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全面现代化;避免了与人类文明“脱钩”和滑向“西方轨道”依附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走出的是立足中国国情、独立自主发展的现代化;超越了“国强必霸”思维的西方现代化逻辑,走出的是坚持合作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给世界上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在文明层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在5000 多年历史演进的灿烂文明中,在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中,不断拓展拓深中国发展道路,而创造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基于世界历史视野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新观察和新审视,是相对于资本主义文明而出现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是对西方“一元论”世界观、“以资为本”价值观、“文明冲突论”历史观、“西方中心论”发展观、“你输我赢”伦理观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超越,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出的中华文明当代版、现代文明中国版,是对21 世纪的“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时代之问的回答,是将对现代化世界版图的彻底改写[7]。
在价值层面,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世界意义。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1]。首先,“和平、发展”与“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一样,都是人类重要的价值。和平为发展创造环境,发展为和平提供条件。和平与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与活动有积极意义,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和平、和睦、和谐理念,始终坚持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在世界大局和时代潮流中把握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公平是可操作的工具性价值,正义是导向意义的理想性价值,正义规范和约束着公平的操作。中国共产党对外始终高举正义的旗帜,支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坚定维护世界和平,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民主是手段性价值,自由是目的性价值,两者是辩证统一体。中国共产党一贯支持民主自由、反对强权。其次,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但并非所谓西方的普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与国相处,要把平等相待、互尊互信挺在前面,动辄对他国颐指气使、干涉内政不得人心。当然,我们不对外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坚持合作、开放、互利共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对历史背景、文化深厚、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不尽相同的国家来说,可以加深以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进而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和现实地体现到实现各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要深刻认识第三个历史决议的重大意义,必须从历史性、理论性、实践性、政治性和世界性五重向度深刻把握,深刻体会其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的定性分析、定位总结,对未来新征程的定向擘画和定心政治认同,以及对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蕴含的中国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