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服饰文化对比研究
——以中国汉代与欧洲罗马帝国时期为例

2022-12-18陈秋宇侯东昱

西部皮革 2022年22期
关键词:罗马帝国罗马纹样

陈秋宇,侯东昱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中西方服饰差异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现象,形成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西方的服饰文化存在着明显差异,本文将我国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与约略同时期的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的社会背景、服饰文化、服饰特点、纹样色彩、服装材料等方面对比进行研究。

1 社会背景对比

1.1 汉代社会背景

汉代是秦统一六国后经济繁荣和政权稳固的基础上内外交流更加活跃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民族文化大融合,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也促使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流、政通人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两汉时期对外交流活跃,与朝鲜、日本、越南以及西亚、欧洲的往来,对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积极影响。西汉时期,先有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修生养息的国策,开创“文景之治”,后有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作为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象征的“丝绸之路”就源于西汉张骞的出使西域。东汉时期,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中后期发生戚宦之争和党锢之祸,爆发黄巾之乱和董卓之乱,东汉名存实亡,与公元220年灭亡。汉朝和大约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的帝国。

1.2 罗马帝国社会背景

公元前27年,罗马进入帝国时代,一般把罗马帝国分为前期帝国(公元前27-公元284年)和后期帝国(公元284-476年)罗马帝国前期两个世纪是罗马奴隶制社会的全盛时期,维持了比较稳定的统治,奴隶制经济得到发展。在这个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手工业及农业的发展、城市与贸易的发达都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后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奴隶起义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不断发生,奴隶制生产关系发生很大变化,导致公元三世纪危机的形成和爆发,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统治者的改革并没有是帝国摆脱危机,奴隶、隶农、贫民起义和不断入侵的外族汇合在一起,从内部和外部都冲击着腐朽的奴隶制帝国。到公元5世纪初,罗马帝国已经逐渐走向灭亡。而古罗马的文化,在大体上承袭了古希腊文化,同时也融汇了古代东方文化和伊达拉里亚人特有的民族文化,并且是在罗马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其中屋大维统治时期被称为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辉煌的罗马文化对后世的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影响。

2 服饰文化对比

2.1 服饰制度

2.1.1 汉代服饰制度

中国的汉代时期服饰制度是很严谨的,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封建人文等级观念,中国完整的服饰制度便是在汉朝确立的。汉代的服饰在继承秦代服饰制度的基础上又有其发展及完善,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居风格特色的汉代服饰。

在西汉时期,刚刚建立时,基本上沿用了秦朝的服制,即“袀袨、长冠”。汉代的冠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之一,汉代的朝服为袍,即“深衣制”,深衣形制是将把上衣下裳连为一体。衣料精粗及颜色上有差别,赤色为上,青绿次之,袍服外要佩挂组绶,也称印绶,以绶的颜色标示身份的高低[1]。玄冕冠服是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侯、卿大夫祭天地之礼服。汉代贵族妇女所穿的深衣制礼服,通过色彩、质地、头饰、花纹、配饰来表明身份、地位的不同[2]。“士、农、工、商”是汉代社会所分的四大等级,其中商人的社会地位最低,汉初就曾规定,商人不得穿锦、绣等这类高档面料所制的衣服。庶民只能穿本色的麻布衣,不得穿彩色服装,直到西汉后期才可以穿青绿色的衣服。这都表现着严谨的汉代服饰制度。

2.1.2 罗马帝国服饰制度

而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是古代最有秩序的阶级社会,因此服装作为穿用者身份的标志和象征意义在这一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等级的人穿的衣服都有严格规定,并且以颜色作为最明显的区别标志,服装的颜色害反映着装者的不同职业和寄托某种象征和意义。公元前27年由共和时期进入帝国时期,实质上是一种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这一时期一切都要为政治服务。古罗马时期最有影响的服饰时女子的竞技服装,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上下分离的女子服饰,也体现出了古罗马人追求人体健美的特点和开放性格。

2.2 服装式样及特点

2.2.1 汉代服装式样及特点

在经济繁荣和政权稳固的基础上,汉代的内外交流日益活跃,汉代的衣冠服饰也越来越华丽。汉代承秦制,以袍为朝服,袍即深衣制服饰体系。男子衣冠服饰按照穿着场合,主要分为:礼服、朝服、常服三大类。贵族男子服装的特点是宽袍大袖、长裙、丝履、高冠、衣料锦绣。这一时期的男子穿着的主要款式有禅衣、袍服、衫、襦、褙子、褶、裙、裘衣等等。而女装方面,也以深衣为尚,深衣是男女通用的服装,女装的式样与男装差别不大,汉代妇女日常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连体的深衣既是贵族的常服也是百姓的礼服。到后期汉代服饰的式样则主要有直裾和曲裾两种。曲裾袍是战国时的深衣发展而来,西汉早期盛行到东汉时渐少,交领,领口较低,以便露出中衣,袖有宽窄二式,袖口饰有花边,通身紧窄,下长曳地,下摆呈喇叭状。直裾袍又称“襜褕”,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这种服饰又宽又长,早期不能作为正式礼服,因为当时裤子形制不完善,穿时容易不雅,到后来直裾逐渐普及,替代了深衣。汉代百姓和官员穿着都以直裾作为基本款式。

2.2.2 罗马帝国服装式样及特点

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服装文化深受古希腊服装文化的影响,在服装上基本没有什么创新的部分,基本形态仍然保持传统的贯头式内衣和宽敞的缠裹式外衣的组合,从造型款式上与类型上都是模仿古希腊的造型和样式,宽松肥大多无形。

罗马男子服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托加,“托加”是拉丁语,意为“和平时的衣服”,它包含的内容和造型的衍变正是罗马帝国形态和历史的一个缩影。它的形状接近圆形,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衣服,同时也是古罗马人的身份证。一开始他们只穿托加,后来丘尼卡成为男子另一代表性的衣服,其造型是一种类似宽大睡袍的袋状贯头衣,结构简单。丘尼卡在早期仅仅作为内衣使用,后来逐渐担负了外衣的功能,或者内外层叠套穿,成为罗马不分性别和年龄最常见的服装。女装方面除了男女通用的托加、丘尼卡等代表性的服装外,还有效仿希腊女装的长外衣比如斯托拉。罗马人对服饰既看重实用性、功能性的同时还体现了对人体形态之美的追求。

2.3 服饰纹样与色彩

2.3.1 汉代服饰纹样与色彩

汉代的服饰纹样纷繁多样,有自然界的动植物纹样、天文现象纹样、几何纹样等等。动植物纹样是汉代民众最喜爱的服饰纹样,出土的汉代丝织物中,纹样以兽类居多,包括龙凤纹、狮纹、虎纹等,常见的植物纹样包括茱萸纹、牡丹纹等多种植物装饰图案。汉服是秦代服饰文化的传承,服饰纹样也兼具了秦代服饰的特征。汉服中常见的几何纹样包括回形纹、六角形纹、菱形纹等等,其中汉服中最盛行的几何纹样是双菱纹,这种菱形也称作杯纹,就是将两个小菱形附加到大菱形的两个角上,形成类似于耳杯的形状[3]。汉代服饰的图案纹样广泛应用变化和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如将填充式的花卉图案和云纹相结合,构成均衡式的构图,通过变化、统一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对美的追求。汉代服饰图案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复性,它往往将统一纹样重复使用与某一布料上,但汉代服饰的重复性并不是单纯罗列下的重复,而是更注重从复杂中体现出韵律和节奏的美感。

汉代在服装色彩方面有着严格规定,承载着“礼治、道统”的思想,布料染色遵从阴阳五行信仰,深色尊贵、浅色低俗。汉代服饰色彩以单色和独色为主,且崇尚暗淡系的颜色,显得端庄大气,质朴自然,这一时期的服饰流行明度偏低的玄色、赤色、绿色和白色。汉朝制度规定佩绶方面,皇帝、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用赤黄色,侯王用深红色,诸国贵人用绿色,公、侯、将军用紫色。汉代朝服的服色也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普通老百姓的服饰色彩只能用复色,比如黄棕色、褐色、灰色、银灰色、粉绿色等等。

2.3.2 罗马帝国服饰纹样与色彩

在这一时期,古罗马的阶层服饰主要通过颜色进行划分。罗马帝国最崇尚紫色,这是一种偏向红色的红紫色,即罗马人所说的暗红色。贵族们多用深红、鲜红和乳白色,而平民则为灰或褐色,不同职业的人也是通过服装的色彩来区分,比如医生穿绿色,代表着生命的希望[4];占卜家穿白色,代表诚实和信任;哲学家穿蓝色,代表着像天空、海洋一样渊博的学识。到了公元二世纪,罗马服饰的颜色才逐渐丰富起来,女性服装有红、黄、蓝、绿等颜色。

2.4 服饰材料

2.4.1 汉代服饰材料

汉代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使丝绸行业得到很好的发展,丝织品的产量和品种都大量增加,汉代丝织品的种类远超前代,主要分为丝帛、麻布、葛布和动物皮毛。仅质地轻薄的制品就分为罗、纨、绮、缟、细绣文等若干种。丝帛的种类很多,有锦、绣、罗、绮、纱、縠、绢、素、缣、纨、绨等;麻布主要是大麻和苎麻,主要用于普通百姓的服装,但麻布中也有精品,用苎麻制成的纻布就有“白而细疏”的美誉,很受汉代人的推崇。葛布,葛是一种草本植物,其纤维可以织布。动物皮毛,毛织品具有很好的保暖性。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身长128 cm,通袖长190 cm,重量却仅48 g,可见当时的工艺之精湛达已经达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2.4.2 罗马帝国服饰材料

罗马帝国时期的服饰材料主要是毛织物和亚麻织物,后期盛行使用丝绸。根据穿着的社会阶层、职业、地位不同,服装有各种不同的材质,比如羊绒、软麻布、丝织物等。这个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华丽精美的丝绸传入罗马,备受罗马人的喜爱。

2.5 发式与配饰

2.5.1 汉代发式与配饰

发式对于人物整体造型来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够给人增加美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汉代妇女的发式以挽髻为主,大多流行梳平髻,梳发辫者已经不多见。日常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发髻的样式有多种,有堆于头顶的,有分向两边的,也有抛至脑后的。高髻只见于贵族女子,汉代主要发式有:堕马髻、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盘桓髻、百合髻等。男子最典型的的发型是四方髻,并没有多大变化,当时的文士喜欢戴头巾,所以诸葛亮有“羽扇纶巾”之说。我国古代女子发饰很丰富,有步摇、巾帼、簪、钗、梳篦等等。

2.5.2 罗马帝国发式与配饰

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发型主要是烫卷的短发,秃头者会被视为残疾,所以秃头者常带帽子或假发,假发是用浆糊之类把头发黏在头皮上。女子发型较为讲究,共和制初期流行把发辫盘在头上的伊达拉里亚式发型。与中国传统的黑发不同,罗马人喜欢染发,他们将头发染成黄色和红色。罗马人十分重视鞋的穿着,认为鞋与衣服同等重要,鞋子在造型设计和配色上都具有一定的社会阶级。罗马人喜爱宝石,在配饰、服装、鞋子等等上面都镶嵌宝石来彰显自己的地位。

3 结语

通过对我国汉代和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相比较,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对于服装来讲,各个方面包括宗教对服装都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了解我国汉代和罗马帝国时期的服装,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同一时期不同地域背景下的服饰文化的差异性。汉代的曲裾、直裾与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托加,不仅仅是服制上的差异,也隐含着在文化上的差异。客观深入地了解中西方的服饰,吸取两者服饰的优点,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罗马帝国罗马纹样
蒙古族图饰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拉丁语在东罗马帝国消退缘于实际使用需求的减少
罗马帝国时期埃及地方审判管辖浅析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西夏陵出土砖饰纹样与特点
小罗马
时空大转盘·罗马帝国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
阳光房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