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视角下出口企业风险承担能力探析
2022-12-18苏小慧
苏小慧
(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这个构想给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带来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时,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也使得出口企业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和挑战。新时期,为谋求生存与发展,出口企业顺应国家政策号召,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和创新,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加快企业的对外贸易合作、对外直接投资。在企业的管理运营中,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一定的同向变动关系,即风险越高,收益越高,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必须要寻求风险与收益之间的权衡。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反映着企业为获得高收益而需要承担的风险的程度。新形势下,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地提升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审计监督是经济监督和风险控制的重要途径,在规避企业风险、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助力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提升,是当下企业关注的重点。
一、审计监督与企业风险承担的内在联系
审计监督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根据审计主体分类,可以将审计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类。而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则可以划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两个部分。审计监督是风险识别和控制的重要途径。而企业风险承担是企业在制定投融资决策时,对预期收益及潜在风险程度的选择行为,而风险承担能力则是企业承担风险大小的程度。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需要主动地承担风险、控制风险,审计监督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一)审计监督与企业风险两者相互作用
审计监督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审计监督是企业控制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通过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共同作用,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潜在风险因素的有效识别,有效地控制风险,促进审计目标的实现,进而达到规避企业风险的目的。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提升需要发挥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而企业审计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以风险为导向,通过有效的审计手段准确地识别、评估并反映出风险,提出审计层面的评价和建议。在企业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通过实现审计监督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的有效协调,促进审计监督目标和提升企业风险承担的水平,在二者彼此作用的过程中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审计监督与企业风险两者目标一致
审计监督与企业风险承担在目标上存在一致性,无论是审计监督,还是企业风险承担,均是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可以减少风险对企业经营管理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审计监督可以有效识别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从而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企业风险承担是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在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需要对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认识、估测和评价。企业通过提升自身风险承担水平的同时,可以减少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将企业的损失降至最低水平,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审计监督与企业风险承担在目标上存在一致性。总之,在促进企业发展这一共同目标下,审计监督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逐步形成相互依存、联动发展的紧密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应当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风险评估、风险监控层面的重要作用,实现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全过程的有效参与,促进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可持续发展助力。
二、审计视角下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程度的不断深化,企业经营风险、投资风险等日渐成为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从审计视角进行分析,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基于审计的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出口企业运行面临多重风险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参与国际合作,风险防范问题日渐成为出口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受不同诱发因素影响,企业可能面临着多重风险。从外部风险来看,主要有政治法律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社会风险、贸易合作伙伴风险以及物流风险等。内部风险则包含战略风险、品牌风险以及成本增加风险等。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具备多样性和复杂性,要对这些风险予以精准识别和控制,则要求出口企业必须构建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审计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出口企业均设立风险管理制度,但普遍与审计监督结合不足,审计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有待提升,基于审计的风险控制制度并未真正地建立和落实。此外,企业风险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对企业风险承担能力高低有着直接影响。
(二)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待提升,影响出口企业风险承担能力提升
提升企业风险承担能力是强化出口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目前,在出口企业中,审计部门开展审计工作时在选择审计方法,把握审计重点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无法及时、全面地对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价,无法及时发现企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影响企业风险控制工作的针对性。这种情况下,出口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较难提升,影响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出口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受国家政策、企业股权结构、股东行为、管理者行为以及企业内外部治理等诸多因素影响,可能面临一定风险。对出口企业而言,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因素引发的经营风险、投资风险等一系列风险问题,直接关系到出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如何提升出口企业风险承担能力是出口企业风险控制中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基于审计监督的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提升路径选择
审计作为重要的经济监督和风险控制手段,在提升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出口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不足时,企业可能面临诸多风险,使出口企业遭受严重经济损失。而通过内外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企业则可以有效地识别和控制风险,提升风险承担能力,这对出口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审计监督对出口企业风险承担的关键作用,从内部审计的视角出发探讨强化企业审计监督,提升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的具体路径。
(一)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1.出口企业应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在企业风险管理,特别是提升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层面的重要作用,并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审计监督和控制的作用。确保审计的独立性是提升审计水平和质量、发挥审计在监督和风险控制层面的作用的前提。因此,出口企业成立企业内部审计委员会,作为独立部门专门负责企业内部审计各项工作,既确保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也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性。
2.在出口企业审计工作中,还应提升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使审计人员在不受各种因素干扰的前提下,依据国家审计法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提升审计监督质量,继而提升出口企业内部治理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同时,审计工作者应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对出口企业的被审计项目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判,确保最终给出的审计结果符合实际、客观公正,才能充分地发挥审计工作应有的作用。
(二)融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构建出口企业内部审计体系
1.新时代下,顺应出口企业提升自身风险承担能力的现实需求,审计部门应将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合理地融入企业内部体系中,形成全面风险管理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实现对出口企业各部门、各业务层面、各环节的风险全面控制和管理,有效减少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提升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促进企业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2.强化出口企业各业务模块风险点的梳理,分门别类地建立信息档案。通过开展对出口企业各业务环节的审计工作,根据审计结果实现对出口企业用户的深度分析、建立对应客户的业务档案,严格出口企业对外贸易业务客户的筛选,尽可能地减少出口风险。在出口相关业务过程中,出口企业应充分结合审计反映的实际情况,强化对相关单证的审查,最大可能地降低风险。
3.依据审计工作反馈的情况合理控制出口企业的风险承担,倒逼企业业绩提升。在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出口企业应通过对风险承担进行合理控制,减少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在对出口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进行全面而客观研判的基础上,动态预测和分析出口企业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及风险的大小,全面评估出口企业当前面临的风险大小,形成风险评估报告。通过开展审计工作,全面评估企业的风险情况及其对应的收益水平,科学评价当前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相关决策更加合理,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因不愿承担风险或过度承担风险而引发的企业危机。
4.积极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有效识别和监控出口企业风险。出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通过对企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给予重点关注和跟踪审计,可以准确识别企业面临的相关风险,科学评价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同时,通过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可以强化内部控制水平,通过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各因素对企业风险承担带来的影响,形成涉及出口企业各业务、各环节的完整审计结果报告,可以全面地评价企业现阶段的风险情况、风险管理情况以及风险承担能力等。
(三)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审计工作方法,提升企业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1.大数据技术在内部审计领域的运用对于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促进企业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智能化,既可以优化审计流程、提升审计数据分析效率和质量,也可以发挥大数据在风险健康和风险挖掘层面的优势,促进企业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继而提升出口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
2.企业数据和信息系统为大数据审计工作开展提供基础,出口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以数据和信息系统为基础开始大数据审计工作,实现对出口企业经营管理形成的海量审计数据的统一采集、集中管理、有效测试和数据分析验证等一系列工作,使得非现场审计成为可能,有效节约审计成本,实现审计效率的大幅提升。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层面的优势,可以从海量审计数据中挖掘潜在的审计线索,通过科学分析和查证,实现对各方面业务进行实时监控,提供风险预警。
3.通过运用大数据审计方法,实现了审计全覆盖,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口企业的风险状况,建立起“预防”优于“纠正”,持续监督的工作理念。审计人员运用大数据技术的海量数据功能,可以拓宽审计范围和审计视角,将审计工作延伸到出口企业的改革层面。使得审计工作者可以通过对出口企业内部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外部数据等进行多角度挖掘和分析,揭示根源性问题。这对于全面反映企业面临的风险状况以及风险承担水平具有较大益处。
4.通过运用大数据审计方法,可以精准识别企业面临的风险,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在出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通过运用大数据审计实现对企业各个环节的全方位实时动态监控,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点,发挥风险预警,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为企业增加价值。同时,通过大数据审计对企业全部业务的数据与外部数据进行整体检查,可以总结数据的规律性,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化,帮助企业创造价值。通过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出口企业智能化审计体系,借助信息共享平台和智能化审计体系,对企业在经营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异常事项,做好风险预警。
(四)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确保企业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1.审计人员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主要力量,直接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实效及作用发挥。为有效强化企业审计监督,提升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内部审计部门应契合新时代审计工作需求、国际化审计工作要求,完善出口企业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实现单一能力型审计工作者向复合型审计高素质人才的转变。
2.审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审计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恪守审计工作原则和审计法律要求,以一名合格的审计工作者的要求规范自身的行为。同时,审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要对对外贸易、企业管理、工艺流程等诸多内容有所涉猎,要对国际法律、国际审计、国家政策谨记于心并灵活运用。审计人员还应具备较强的多媒体设备操作能力、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力以及大数据审计能力,要能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开展审计工作,切实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3.审计视角下,出口企业通过强化审计工作,切实发挥审计在监督和风险控制层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出口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的不断提升,使企业在作出相关决策时,可以根据风险收益相配比的原则,综合考虑自身的风险承担水平,做出符合企业现状,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同时,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以辅助企业及时发现自身在风险管理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出口企业存在风险的薄弱环节,为企业制定和实施相关风险控制措施提供审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