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2022-12-18王延年
王延年
(公主岭市实验小学校,吉林 长春 136100)
21 世纪是以高科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主要发展特征的时代。随着大数据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完成了从实物投影、配电视机到交互式一体系统的方式变革,以及从计算机制作PPT 到“互联网+”时代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变迁。随着科技发展引领社会进步,小学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课堂变革。推进“五育并举”是贯彻党中央新时代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其核心是基于“互联网+”环境下我们究竟应该培育什么样的人[1]。为此,学校要走出一条加强教育信息化,助推教师能力提升,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小学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方法,而且要以新的思想和方式去进行教育活动。要实现中国小学阶段教育信息化的首先需要思想方面的现代化,因循守旧会导致信息化的运用无法推动教育教学的开展,同时将损失大批人才,浪费大量资源。信息时代需要小学阶段教师具有相应的信息技术素质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并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恰当应用。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理念相对落后
在部分学校,因为人力物力的欠缺,领导和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关注程度不足,认为发展教育信息化就是多配几台电脑、多设置几间多媒体教室,他们只看到了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一面,而忽视了“理念”这一面,这就导致部分学校重视硬件设施建设,而忽视软件发展及应用,对于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及管理和开发型人才重视程度不够。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目的是在于利用这种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学校教师由于理念落后,缺乏相应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导致将一堂本应生动的互动教育课演变成传统的单向灌输教育。
(三)学校网络安全系数较低、师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网络的迅速发展给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新的目标。小学生们对世界总有一个强烈好奇心和希望寻求刺激的心理,但互联网上的某些负面消息,比如:暴力网络、黑客、色情网站等,都会给他们的人格和心灵造成不良的影响,使正处在快速成长时期的他们产生观念、做法上的错误,从而干扰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理念和良好的人格道德,因此就要求学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二、扎实推进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健全组织机构,构建高效管理网络
教育信息化是指教育界全面广泛地应用计算机技术以推动教学变革与发展的活动,其结果是产生网络化教学这一崭新的教学形式。所以,学校应建立由学校负责人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为组员的教育信息化专业负责人队伍,对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实施引导、监督、考察、考核、教育,并经常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专题会议,研讨校园教学信息化项目。从而形成了一个以现代信息技术教研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专职班主任以及网管员、各学科教师构成的教学信息化服务网络。在教学应用、科研探索、校本培训、行政管理等各个领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高效融合优势,为扎实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3]。
(二)普及信息技术,培养高素质教师团队
教师是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中坚力量,构建一支顺应时代要求,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优秀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1.以吉林省为例,先后成立了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乐器、小学英文、小学理科、小学道德、小学体育运动、小学信息、小学美术9 个学科工作坊。学科教师逐年参加培训,争取达到全员合格,实现合格率100%的终极目标。
2.通过“走出去,带回来”的方法,组织老师外出参加无人机指导师资技术培训、3D 打印技术培训、电脑等级技术培训、课程自制技术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技术培训、网络安全技术培训等教育信息现代化培训课程。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提高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升教师的动手能力,打造跟紧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的教师队伍,使教育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
3.通过各种方式,在各个侧面开展对网络知识的深度应用。学习知识要具备实践性,比如:基本的电脑操作,常用工具软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及设备基本维修等方面,定期分批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习,聘请电教中心人员深入到年级组进行面对面指导、互相结对,切实帮助教师们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引导教师报考信息技术合格等级证。确保教师在平时工作中能够进行文字处理、演示文稿设计,在网上获得所需信息,进行网上互动,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设备。
5.定期举办“课件制作比赛”“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考核”等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提升教师的计算机技术运用水平。
6.利用全国教师研修网与各类网上研修中心平台,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教师国培、省培工作,把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全年开展不少于七十课时的网上和线下研修项目工作,完成省里规定的“一师一课、一师一技、一师一题”的研修目标以及省市教师送教下乡工作,以形成学区与网络、校本研修平常化、及时化机制。
7.深化大学区管理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以点带面,以优提质”的集优化发展路径。利用大学区工作坊和双优示范校的双向推进,促进学校管理互补、提质增效,努力实现均衡发展,促使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开展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创建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大学区辐射性作用及名校的示范作用,建立完善的大学区运行和管理机制,实现学区内教育资源的常态共享,共同发展良好教学环境[2]。
8.积极参与教育课题研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信息化技术,从建设“数字化学校”出发,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进而变革传统教师教与孩子学的教学模式,创建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智慧学习模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让参与课题研究的每一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在自身素养、教学科研水平以及工作绩效上都有所提升。
(三)做好多媒体智能学习基础工作,促进学生发展
1.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地浏览感兴趣的知识,满足自己学习的需求,更多地参加校内外社团活动,积极展示自我,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2.教师运用互动式多媒体系统,进行如语文教学的情景写作、英语教学情景交流、口语学习、音乐赏析、艺术作品鉴赏、健康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教育教学活动,将信息技术与课堂环境进行融合。
3.作为中国教育信息化应用领域的学术前沿,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技术通过感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方法,对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了研究和运用[4]。它是学校开展信息教学的最佳载体,也是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因此学校也应进一步推进创客教育,加大学生的参与面,积极建设教育创客小团体,建设跨学科、跨学段的创客教育协作机制。成立人工智能机器人、Scratch 和中文代码汉语言编程、3D 打印等计算机科学类社团,让每个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享受成果、感受喜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质和创新精神[5]。同时,通过校园机器人大赛,学生可以正确快捷地搭建小型机器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协作和创造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四)创新空间应用,构建学校教育新生态
1.构建空间应用规划
充分利用市教育局管理和建设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教育资源和空间支持。建立以平台空间、智慧教学、人人通APP 为主的应用服务体系,引入网络备授系统和学科资源为支撑的学校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使信息技术与学科建设、教学融合、资源共享、学生发展、家校共享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真正实现“人人有空间,人人用空间”,创设小学特色的教育环境。
2.结合校情拓展空间功能
设立符合校情的特色板块,例如:校园资讯、党建活动、教师教研模块(用于学校的各项活动的展示和交流);校本资源和学科资源、特色空间(为师生提供资源共建共享与自主学习环境)等。利用备授课平台,进行协同备课、课前导学、讲授与测试、家庭作业布置和上交报告。不仅促进了教师的自身成长,还真正起到了学科带头人的模范示范作用;既实现了校内教研,拓宽教研渠道,又实现了校际间的教研互动,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利用人人通APP 发布智能检测、习惯养成等活动,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与学情分析。教师可以利用学习空间随时随地了解学生学习动向,也可以通过更精准的评价报告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切实做到了“因材施教”。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通过多种直播的方式进行在线教学,通过人人通在线辅导和检测,教师们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在人人通的班级空间里进行一一解答,真正实现了“停课不停学。”
3.提高投入完善配套条件
提高教育信息化设施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装备,为每个班级装配多媒体交互系统,校园网络光纤到班,无线全覆盖。录播系统完备,录播教室和多功能报告厅实现录播与直播同步。
4.拓展空间创新应用
利用学校空间展示学生资料、师资情况、学校文件等信息,全面展示了校园的崭新形象,形成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信息共建、资源共享、学习交流、家校互通的公共教育服务空间;教师利用此空间进行网络自主学习,交流自身信息、讲述学习心得、收获的教育信息;学生能够在资源空间和特色空间进行自由访问,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打破空间束缚,畅游于知识的海洋中,在沟通与交流、质疑与批评中逐步提高知识水平。他们可以在空间里写博文,记录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写下读后感,把自己的照片、音乐、绘图、手抄报等等发到空间,利用个人空间进行学习和互动;班主任在班级空间上传班级通告、主题班会以及其他课外活动等充分展现班级文化,让家长和学生直观地了解班级特色,拉近了师生、家校之间的距离。此外,家长也可以随时进入班级空间,给班主任提出意见和建议等。利用家长网络空间的家校互动功能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形成了“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环境下的混合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新模式。
5.创设管理新格局
利用网络平台即时监测教学资源建设状况,教师空间建设情况和利用情况,对教师的授课过程实现无感知、伴随化的大数据采集、快速整理和精准分析,从而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校园管理水平,降低教师的压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逐步实现智能课堂、智能化管理和智能评估。
6.做好空间应用保障
建立网络空间应用管理制度领导小组,制定网络学习空间管理条例,将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纳入学校考核评比体系,推进网络空间有效利用。加强对空间应用监管,定期组织网络安全培训,确保空间资源内容安全。使用网管管理网络,确保网络安全得到有效保护,网络空间功能发挥和运行快捷。
(五)加强校园网建设,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1.加强师生网络法律、法规教育
通过班会、德育等活动宣传网络法律、法规常识,以此达到规范网络言行的效果,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积极介绍有益于学习的健康网络,积极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并在服务器上安装屏蔽软件,设置防火墙,给学校网络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空间,为学校师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了良好基础。
2.加速校园网建设,构建学校管理网络
实施教育信息化,硬件是前提条件,资源和人才是基础。学校要做好硬件提升,软件创新,人才培养、完善校内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信息等工作。投入资金完善学校智能广播网、校园网。安装多媒体交互系统、完善录播教室。建设创客实验室等创新创业实训实验室,优化硬件设施。创立学校微信公众账号和美篇网站,利用互联网实现校内通知、信息公布、信息互动。学校的专任教师通过教育资源等公共网络平台建立自己的个人学习空间,使其形成科研、教学和讨论的互动平台。
3.充分利用“家校通”平台,有效实现家校合作
“家校通”的使用能促进学生在网上学习和沟通,提高了班级与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也便于父母更有效地掌握学生在校学习状况,真正将家庭教育纳入到学校管理当中。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推动教育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推动教育课程变革的重大措施之一,我们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