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光互补”项目后评价逻辑框架研究

2022-12-18杨新旺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框架发电逻辑

杨新旺,姚 娟

(新疆农业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引言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为了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正在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自1998年第一套3 MW多晶硅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起,经历20多年的发展,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53 GW。在集中式光伏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紧张、电源负荷错配等问题也日渐凸显,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农光互补”是实现光伏发电产业可持续性的新模式,通过对其进行后评价研究,推进光伏发电与农业开发、生态保护的深度结合,可为其开创新的发展空间。

1 项目后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光伏发电项目的后评价中应用广泛。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常用AHP、熵权法、TOPSIS等方法来解决指标赋权的问题,指标权重的客观性直接影响评价结果,有部分学者认为熵权法虽然是一种客观赋权法,不依赖主观评判,但基于光伏电站中许多指标的值无法准确测量这一特性,应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定性因素与定量因素融合[1];并在其后续的研究中将模糊数学隶属度理论与层次分析法结合,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中的若干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解决部分评价指标模糊、难以量化的问题[2]。也有学者先采用AHP法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再利用TOPSIS法进行指标值的规范化和贴近度排序计算,提高指标评价的客观性[3]。

在逻辑框架法的应用方面,很多学者以逻辑框架法理论为基础,从投入、产出、直接目标三个层面分解产生各层次目标,再将其归纳后,构建逻辑框架模型,并在电力等项目中予以了验证[4]。还有学者根据逻辑框架法“垂直逻辑”和“水平逻辑”的必要与充分条件原理改进逻辑框架法,构造“两表”联合分析,并实证其更易于发现问题[5]。

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AHP)的质量依赖于使用者的知识、经验和判断,主观性较强,将模糊数学引入评价后可以克服这一缺点,但其统计分析和计算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提升了研究的难度。逻辑框架法(LFA)利用较为形象的框图结构分析项目的内涵与关系,具有简单明了、逻辑关系清晰等优势。“农光互补”项目的投入、产出是比较明确的,在对项目调研的基础上能够设计出适宜的后评价逻辑框架。

2 “农光互补”项目的概念

“农光互补”项目是指依据《国土资源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能源局关于支持光伏扶贫和规范光伏发电产业用地的意见》及配套的支持政策,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以农光、渔光、牧光等多能互补方式来建设光伏电站。

“农光互补”模式的优势在于其节约了建设用地,就地转化电力,就近使用,能源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光伏电站的建设运营摊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投入,缩短农业投资回报周期。还能够改善项目所在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通过示范项目带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农业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增强农民自我管理和发展的能力,发展地方经济。

3 逻辑框架法理论

逻辑框架法(Logic Framework Approach,IFA)用框架表达问题与结论,以便系统而合逻辑地表明项目的目标层次及其之间的关系,分析、建立、检测项目的影响因素。

逻辑框架法的应用过程分为分析和设计两个阶段,分析阶段包括利益相关者分析、问题分析、目标分析和对策分析四个步骤,设计阶段形成以垂直逻辑关系和水平逻辑关系组成的4×4逻辑框架矩阵。

4 “农光互补”项目目标分析

“农光互补”项目目标主要有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双碳”目标实现、改善地区民生。优化能源结构体现在改善电源结构和电源布局两个方面,通过光伏发电的发展降低煤电占比,通过“农光互补”项目实现清洁电力就地消纳。“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在发电过程中实现了碳的零排放,属于“光伏+农业”模式;作为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从土地集约利用思路出发,对项目占地实行或局部实行农业综合开发,应地制宜,采用种植、养殖等多种经营方式,建立电力生产和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的机制,企业获取发电收益,农民获得农业效益,从而促进地区农业发展,改善民生。

5 “农光互补”项目验证指标分析

5.1 验证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逻辑框架法理论,从目标、目的、产出、投入四个层面出发,结合不同利益干系人的诉求,分层次细化形成指标体系。

5.2 项目目标层验证指标

在满足既定外部条件的前提下,“农光互补”项目会对地区新能源发电量产生积极的影响,新旧能源的利用此消彼长,能源结构的转换随之展开;基于光伏发电的特性,只要其发电量达到预期,其降低化石燃料消耗、减少气体污染物排放的目标也就同步实现;而“农光互补”项目对区域经济社会的促进直接反映为地区内尤其是乡村人均收入增长。故该层面的目标可通过地区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双碳”指标、人均收入等指标来验证。

5.3 项目目的层验证指标

项目的目的即其建成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可以归纳为项目的技术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

5.3.1 技术经济效益指标

“农光互补”项目的投资主体是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项目的技术经济效益指标是项目目标验证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农光互补”项目的技术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年利用小时数、年发电量、营业收入、净利润。

5.3.2 生态环境效益指标

光伏发电项目作为一种新能源利用方式,其在降耗减排方面的环境效益是非常显著的;采用“光伏+农业”这一开发方式后,“农光互补”项目不仅能够产生上述一般光伏发电项目的环境效益,还能够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荒山绿化率方面改良区域的生态环境。发挥“保护+治理”的双重环境效益。

5.3.3 社会效益指标

1)对区域经济的贡献。项目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体现在很多方面,从评估数据可测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可选用用项目对地方政府的纳税额或对地区GDP贡献额作为其为区域经济贡献的指标。

2)新增从业人数。光伏发电项目在建设期间需要完成光伏支架、光伏板、电缆等组件的安装,这些工序属于低技能水平的手工操作,故项目建设期间会带来大量的劳务用工机会,直接惠及村民;项目投运后,光伏板清扫、杂草清理等作业也会创造零星就业岗位;“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还能够在种植、养殖方面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

3)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新增的岗位会给当地农民带来工资性收入;项目范围内的种植、养殖给当地农民带经营性收入。

4)乡村道路交通改善。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设备运输作业,项目建设方会对项目周边的道路进行修缮、扩展、加固等道路通行水平提升作业;项目场地内部也会因运行维护需求建成比较完善的路网。上述的道路的改善使项目所在地乡村的交通运输更加便捷。

5)农业生产环境改善。为满足建设需求,“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完善了场内外路网;道路的通达提升了农用机械化程度。另一方面,“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改善了乡村用电条件,丰富了农业电气化设施的使用场景。

6)乡村商贸环境改善。流通产生价值,带来商机;“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的开发提升了乡村与外界的物流、人流水平;改善了乡村的营商环境。光伏发电产业作为高科技新兴产业,其产业人群的专业知识和社会认知水平相对较高,项目创造产业人群与村民的沟通机会,提升当地村民的发展意识。

7)居民环保意识提升。“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将环境资源转化为直接的经济效益,为项目所在地的居民感知。通过项目的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等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从而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

5.4 项目投入和产出层验证指标

项目的投入层面可以从资金、时间、人员、管理这几个方面来验证,对比项目的概算和决算差别,找出原因并加以分析,检查项目投入过程中的偏差。项目的产出层面从项目的实体成果和制度成果两个角度着手展开研究。

6 “农光互补”项目后评价逻辑框架构建

按逻辑框架法理论,结合“农光互补”项目目标分析和验证指标分析的相关结果,构建“农光互补”项目后评价逻辑框架,见下页表1。

7 结论

通过对“农光互补”项目模式的研究,本文总结出项目目标及其验证指标,应用逻辑框架法理论构建了适宜于“农光互补”项目的后评价逻辑框架,应用该框架,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项目的成功度和目标实现度,可以在不同的“农光互补”项目中使用。

猜你喜欢

框架发电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发电”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含风光发电的互联电力系统自动发电控制论述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我国在WYO框架下面对的贸易保护现状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