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频口译研究(1976—2021):回顾与展望

2022-12-17潘梦来

关键词:译员口译交际

徐 珺,潘梦来

(1.中国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8;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英语学院,北京 100029;3.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海内外视频口译已有40余年发展历史。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为口译线上应用创造可能以及社会发展带来的旺盛需求,视频口译实践体量大幅提升,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客观上加快了视频口译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为视频口译研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海内外学界对视频口译教学与实践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不少高校开始增设视频口译相关课程,视频口译科研文献也不断涌现,甚至一些海内外重要的翻译研究期刊为视频口译研究设置专栏,当前视频口译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然而,目前尚未有学者对海内外视频口译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及时回顾,若缺少对整个研究领域的宏观把控,将不利于我国口译事业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将采取文献计量方法,以1976年至2021年发表的海内外视频口译研究文献为考察对象,回顾视频口译研究的发展历程,从研究主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研究场景等方面梳理和分析视频口译发展情况,通过对比海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提出若干可行性建议,以期对我国视频口译发展、视频口译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文献数据来源

考虑到研究的全面性,本研究采用以下措施:一是选取的文献数据时间跨度较大,包括1976年至2021年的相关资料;二是选取的样本较为宽泛,囊括了海内外期刊论文、专题集论文、专著、会议论文、硕博学位论文、教材、会议决议、网站文献等多种形式的资料。

国内的相关文献主要来自以下3个平台。一是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主要做法是分别以“视频口译”“视频+口译”“远程口译”“远程+口译”为主题词,在该数据库内进行搜索。另外是中国政法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图书馆线上平台。主要做法是以“视频口译”“远程口译”为关键词,在这两个平台上进行专著和编著搜索。

海外数据均来自在线翻译研究文献数据库,包括西班牙阿尔卡特大学口笔译数据库(Biblio-graphy of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 BITRA)、约翰本杰明出版公司的翻译研究文献数据库(Translation Studies Bibliography, TSB)、国际会议译员协会口译文献数据库(AIIC Bibliography on Interpretation),以及The Interpreters’ Newsletter官方网站。主要做法是分别以“remote interpreting”“remote + interpreting”“video + interpreting”“videoconference interpreting”和 “videoconference + interpreting”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剔除综述、报道等不相关文献后,共获得有效参考资料266篇:其中,中文文献143篇,包含期刊论文30篇、硕士学位论文113篇;英文文献123篇,包含期刊论文69篇、编著论文41篇、博士学位论文4篇、实验报告4份、会议论文2篇、网络来源文献1篇、教材1本、决议文献1篇。从这些资料的中英文数量上来看,两者在总量上无显著差异。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仅介绍业界更为常用的经典资料。

从文献类型来看,在266篇参考资料中,期刊文献的占比最大,且期刊级别高。就国内口译研究而言,有16篇期刊文献发表于CSSCI期刊或北大核心期刊,如《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海外的大部分期刊文献来自Interpreting,TheInterpreterandTranslatorTrainer及TheInterpreters’Newsletters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口译研究期刊。此外,国内的《中国翻译》和美国口笔译研究协会(ATISA)的会刊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Studies分别于2018年、2020年和2021年都设置有专栏,刊登远程口译实证研究(包括视频口译)或远程口译教学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文献。这表明,海内外译界对视频口译研究都非常重视。然而,从我们统计的文献看,与现场口译研究规模相比,视频口译研究规模仍旧偏小。

海外视频口译研究编著有两部,即:Hereorthere:Researchoninterpretingviavideolink(2018)和LinkingupwithVideo:Perspectivesoninterpretingpracticeandresearch(2020)。这两部文集分别由加劳德特大学出版社和约翰·本杰明出版公司出版,共收录论文41篇。两部文集的问世丰富了视频口译研究成果,也从侧面说明近年来视频口译活动正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海外的视频口译研究资料还包括4部博士学位论文和1部培训手册。4部博士学位论文分别是“Teachinginterpretingbydistancemodeanempiricalstudy(Ko, 2008)”,“Non-English-speakingdefendantsintheMagistratesCourts:acomparativestudyofface-to-faceandprisonvideolinkhearingsinEngland(Flower, 2013)”,“TechnologiesinInterpreter-mediatedCriminalCourtHearings.AnActor-NetworkTheoryAccountoftheInterpreter′sPerceptionofHerRole-Space(Devaux, 2017)”以及“RemoteInterpretinginHealthcareSettings.Acomparativestudyontheinfluenceoftelephoneandvideolinkuseonthequalityofinterpreter-mediatedcommunication(De Boe, 2020)”。它们的研究主题涵盖远距离口译教育(包括视频口译)、视频口译质量与效果以及视频口译译员角色分析等。而《远程口译培训手册》(HandbookofRemoteInterpreting,2018)由欧盟编制,用于为欧盟成员国的入选高校和口译服务供应商开展远程口译译员培训。

2 数据分析

本部分将分别从文献发表量、研究内容(包括研究主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场景等方面对视频口译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通过尽可能多视角地展现研究现状,以便有的放矢地对我国视频口译研究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2.1 历年文献数量统计与分析

对1976年至2021年发表的海内外视频口译研究所有资料进行统计,每5年为一个统计阶段,1976年至1990年阶段除外,该阶段仅有1篇海外文献,最终得到图1。

图1 海内外文献数量阶段性统计

由图1可知,海内外视频口译研究均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具体而言,我国相关研究始于2003年,即刘和平发表在《中国翻译》期刊上的文章《职业口译形式与口译教学》,该论文主要介绍了电话会议口译和媒体口译的概念和特点[1]。随着时间推移,国内文献数量于2010年开始出现明显增幅,并于2016—2021年阶段达到新峰值,翻译硕士论文的增幅尤其明显。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技术进步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视频口译实践体量大增,视频口译研究对象变得更加丰富,促使文献总量呈现上升趋势。海外关于视频口译的探索,始于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内罗毕之间进行的人类历史上首次远程会议口译实验[2]。此后,文献发表量在经历了20年的发展缓慢期后,于2000年开始出现明显增幅。2016—2021年,文献发表量达到新峰值,将近50篇。整体来看,国内视频口译研究成果总数量多于海外研究,而海外研究中发表在高影响力期刊上的文献占比较大。目前,视频口译研究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2.2 研究内容

海内外视频口译研究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类:可行性研究、译员培训研究、交际管理研究、译员伦理研究。下面将结合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逐一述评。

一是视频口译可行性研究。视频口译可行性研究关注视频口译质量和译员身心健康两个可行性评估指标。视频口译质量研究方面,欧洲议会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视角对视频会议口译质量进行研究,获得了不同结论:译员在完成口译试验后对自身表现进行评价时,认为视频会议口译质量低于现场口译质量,但专家对视频口译与现场口译译文的评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两类场合下译员口译质量相当[3]。欧盟的AVIDICUS项目(Assessment of Video-Mediated Interpreting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刑事司法系统中的视频口译评估)是迄今为止海外最具代表性的法庭视频口译研究项目。该项目对法庭视频口译的质量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发现译员在视频口译过程中面临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更易疲劳、认知负荷更重)、语言问题(如漏译、添译、术语翻译)和交际问题(如话轮重复)等,影响着口译质量[4]。译员身心健康评估方面,欧洲议会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视频会议口译员更易感到头疼、眼睛刺激等,但这不会对译员身体产生严重危害[3]。这一结论与其他研究具有一致性。然而,视频口译对译员而言也并非一无是处。Koller和PÖchhacker对医疗场景下译员对视频口译的看法和感受进行调查后发现,部分译员认为视频口译可规避现场口译中造成他们分心的人和事[5]。

二是译员培训研究。技术对翻译(包括口译)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推动更多学者关注翻译活动、翻译教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6]。视频口译实证研究已证实译员培训对提升视频口译质量具有关键作用[7]。但如何增强视频口译员的“现场感”,并着力解决视频口译中的技术问题,仍是译员培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尽管视频口译目前在译前准备、译中交流、译员协作、技术责任等方面存在一定风险和挑战[8],但是根据Albl-Mikasa和Eingrieber的问卷调查发现,部分译员学员认为现场口译压力比视频口译的更大[9]。该结论挑战了人们对于译员更偏好现场口译的推断。然而,由于该结论仅基于对培训学员的访问结果,并非来自具有实战经验的职业译员,结论可信度还需再次验证。

三是交际管理研究。视频口译员交际管理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文献均出现于2010年后。对译员交际管理的研究又可分为交际过程研究和译员角色研究两类。交际过程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关注视频技术如何影响口译交际过程。Licoppe和Verdier、蒋莉华和李颖分别以话轮转换模式和口译策略为切入点进行微观层面上的话语分析。前者发现法庭视频口译交际过程展现出“译语混乱且碎片化严重”的特征[10];后者发现视频会议口译员为保证源语信息传递质量,会采取适度删减、适当增补及整合调整等3种口译策略[11]。译员角色研究方面,Devaux结合社会学行动者理论,通过访谈法研究了法庭视频口译员对自身角色的看法及相应的角色行为:译员对自身角色的看法具有多样性,主要取决于译员是否认为自己是视频交际的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 passage point);为扮演好自身角色并召集其他口译活动参与者积极配合,译员使用了30种不同的翻译与交际技巧,其中大部分是显性技巧,如肢体语言、口头交流、“打感情牌”等[12]。郭聪等于2020年对医疗口译工作者的角色进行案例分析,认为国际紧急公共卫生事件中译者与医疗团队协同合作,扮演了共同决策者、和谐医患关系共同构建者、中国经验共同传播者等角色,补充和丰富了传统译者角色内涵,体现了译者的使命与担当[13]。

四是视频口译译员伦理研究。视频口译译员伦理研究文献目前只有1篇,即Devaux于2017年发表的论文“Virtual presence, ethics and videoconference interpreting: Insights from court settings”。该文通过访谈法调查了译员在法庭视频口译过程中面对的伦理冲突,包括现实与译员行为准则的冲突、视频技术对译员行为的限制、译员难以对远程被告人展现同情或共情、法庭公正和正当程序不明确等情况,并明确指出译员职业行为准则中缺乏对视频口译员行为的指导原则是产生伦理冲突的重要原因[14]。

2.3 研究场景

当前视频口译已被广泛运用至各行业、各领域中。PÖchhacker认为,口译活动发生的场景处于一个从“国际(会议口译)”到“社会内部(社区口译)”的连续统上:其中,会议口译指为不同国家和机构代表参加的国际会议提供的口译服务,而社区口译又称公共服务口译或文化口译,一般是指发生于医疗或法庭场景内的口译活动[15]。海内外视频口译研究基本分布于会议与社区两大基本场景中,并以后者为主。会议场景分为国际机构会议与商务沟通会议,相关文献数分别为72篇和12篇,各自占比 27.07%和4.51%。社区场景分为法庭与医疗场景,相关文献数分别为168篇和14篇,各自占比63.16%和5.26%。其中,法庭视频口译涉及场景主要有法庭、监狱、警察局、听证会与避难所等地;医疗视频口译主要发生在医院和诊所。

3 海内外视频口译研究的现状对比

视频口译是一种特殊的口译形式,具有节约译员差旅成本、工作地点灵活性强、能够为译员带来跨区甚至跨国口译机会的优点,但也面临网络不畅、信息和信号延迟的风险,同时还会给译员掌握新技术、翻译公司承接新业务带来新挑战。为了更好地了解视频口译研究现状与问题,基于上文所述的研究内容,从研究主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场景等4个方面,对海内外视频口译研究展开对比分析。

首先,在研究主题与研究视角方面。研究主题方面,国内研究以译员教学研究为主。例如,卢信朝、任文通过调查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师生对在口译教学中使用视频技术的看法,发现师生对远程教学过程、效果与优势总体较为认可,但也认为远程教学方式和平台以及教学管理模式存在不足;同时学生评价比教师更为积极[16-17]。海外研究主题则多涉及口译质量、口译培训、译员交际管理和译员伦理等方面。研究视角方面,国内学者以语言学为主,而海外学者更多从社会学、心理学、医疗交际等不同学科和理论视角展开研究。相比之下,海外学者的研究视角更为开阔,对视频口译质量和视频口译译员伦理等国内学者尚未涉及的选题进行了研究;海外研究的路径也更加宽广,采取除语言学之外的跨学科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内学者偏向于理论介绍视频口译和远程口译的发展史,分析其特点与风险,检视远程会议同传主流平台;较少从真实发生的视频口译活动中收集数据进行理论验证,也鲜有学者立足科技发展角度思考口译技术对口译过程与口译产品的影响[18]。而海外研究虽然以实证研究为主,但多采用话语分析法、访谈法等定性研究方法,缺乏定量分析的引入,如语料库研究法。总体上看,海内外视频口译研究方法以理论研究和定性研究为主,研究结论中的主观性与局限性难以避免。随着视频口译实践量的大幅增加,研究语料日益丰富,为日后建立视频口译语料库验证前人研究结论创造了必要条件。

最后,在研究场景方面。国内视频口译研究以会议场景为主,医疗场景仅有少量案例。这与国内医学口译实践现状密切相关。朱珊等发现,目前我国医学口译行业发展主要存在译员匮乏、医疗机构对专业医学口译认识不足、缺乏医学口译员培训专业机构等三大问题[19]。2020年12月,朱珊发现该类问题依然存在。海外视频口译研究的场景更加丰富,从会议到社区均有所涉及,且以后者为主。海内外视频口译研究场景的较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许多西方国家均为移民国家,对医疗、法律、公共服务口译需求的不断增长与有限合格译员供给间的矛盾是视频口译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付诸实施,视频口译的应用场景将广泛地运用至各类会议与社区场景,视频口译也正在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译者和职能部门的关注。

4 对视频口译研究发展的展望

根据海内外视频口译研究现状,海内外研究主题具有多样性,但侧重点却各不相同。国内研究以口译教学为主,而海外研究的主题则更加丰富。同时,国内研究视角以语言学为主,海外研究则广泛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在研究方法上,海内外研究均缺乏定量研究。为更好推动我国视频口译研究,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6点展望。

一是厘清术语概念和术语间相互关系以及分类。视频口译是远距离口译的一种形式。然而,在国内相关研究文献中,“distance interpreting”与“remote interpreting”均被译为“远程口译”,学者们尚未对这两个概念的译名、内涵与外延形成一致意见。此外,对远距离口译的分类也不够全面。例如,专门为聋哑人士提供的视频接力服务(Video Relay Services, VRS)尚未进入分类系统中。显然这一情况不利于推动视频口译的持续发展。未来研究者可就视频口译的相关术语进行梳理、重新界定,并对视频口译活动进行更加全面的分类。例如,在译名上,思考如何区分“distance interpreting”与“remote interpreting”;在分类上,思考应以何种标准,如媒介、译员所在地、还是技术区分不同类型视频口译活动等。通过对概念的梳理与分类,将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更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加强视频口译的多模态语篇分析。视频口译高度依赖拍摄镜头的移动与取景,译员需要及时捕捉视频中交际者的多模态信息,如眼神、动作、情绪变化等。所以,视频不仅为口译活动提供了信息交互的媒介,其本身也是一种以动态图像呈现的符号模态[20],对交际效果产生着潜在影响。因此,将多模态语篇分析法运用于视频口译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获取译员用于意义表征与交际的各种符号。未来研究者可尝试运用多模态分析软件,结合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进一步探索多模态对促进视频口译交际的作用。

三是加强基于语料库的视频口译研究。作为研究手段,语料库研究法的例证更充分、更科学,结果也更令人信服[21]。因此,在技术允许的范围内建设视频口译多模态语料库是未来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虽说前期建库工作量巨大,学者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和时间收集语料,但语料库一旦建成,将能够帮助我们验证前人研究结果,同时发现新的视频口译活动规律,为未来视频口译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四是进一步推动视频口译跨学科研究。跨学科路径下的视频口译研究有可能形成更多研究热点,并推进口译研究创新发展[22]。视频口译是一种复杂的口译活动和社会现象,涉及技术、交际、语言、翻译(主要是口译)、心理、社会、人体工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目前研究以语言学理论和口译研究理论为主,部分研究借用交际研究理论、心理学量表和社会学理论,探讨了视频口译交际特点、译员压力和译员角色等问题。未来学者可继续沿着跨学科研究的思路,从不同学科视角剖析视频口译现象。例如,对视频口译交际特点进行分析时,可借用社会语言学中的参与框架理论等。

五是继续深化视频口译培训研究。我们在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后发现,译员培训对提升视频口译质量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研究更多将视频当作口译教学的媒介,关注视频技术对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只有少部分研究将视频口译整体作为教学对象看待。未来研究中,研究者可更多关注如何根据视频口译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思考以下问题。例如:视频口译与现场口译的异同对口译教学设计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评价视频口译教学效果?是否有必要对视频口译的主要参与者进行客户教育?若有,如何教育?简言之,开展视频口译培训及其研究可帮助学生甚至视频口译活动主要交际者了解视频口译特点与使用方式,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视频口译这种特殊的跨语言文化交际方式。

六是推动专门用途领域视频口译研究。商务、医学、法律等领域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视频口译将为它们提供重要语言支撑。以商务谈判翻译为例。在当事人之间为明确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协商时,视频口译译员如何通过视频媒介接收与表达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对于商务谈判取得成功至关重要。未来研究可关注视频媒介对商务谈判口译过程的潜在影响、不利因素及解决办法。又如在医学翻译领域。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防治疾病的实践中原创的医学科学和文化瑰宝[23]。中医药为全球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势头贡献了中国智慧,疗效得到实践检验。“中医药目前已经传播到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东盟、欧盟、非盟、拉共体以及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等地区和机制合作的重要领域。”[24]中医药“走出去”既要有中医特色的语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话语体系,也要有世界语言,积极融入世界医疗话语体系,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医经验,并与世界深入交流。未来可对中医药领域视频口译的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等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医疗语言服务建设规范,满足中医药领域涉外语言服务需求。

5 结语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内外学者结合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对视频口译的可行性、视频口译培训、视频口译交际管理、视频口译译员伦理等主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已取得一定成果。然而,纵观口译发展史,视频口译实践和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无论是视频口译实践还是视频口译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仍然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并提供解决方案,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也亟待深入。此外,与海外视频口译研究相比,国内研究的场景、主题和方法还有待丰富。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需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切实需要及时展开更多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助力中国视频口译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服务国家战略。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口译中的“陷阱”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论联络口译中译员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