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图释画
——伊特鲁里亚墓室壁画与汉代墓室壁画比较研究与思考

2022-12-17董春萌

新疆艺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伊特墓室壁画

□董春萌

一、地处东西方的两种文明形态

伊特鲁里亚(Etruria)(又译作“伊特拉斯坎”“埃特鲁斯坎”等)地处今意大利半岛的西部,自公元前10 世纪逐渐兴起,直至公元前1 世纪被罗马征服后逐渐消失。它的存在不仅奠定了部分意大利半岛的文化基础,也影响了古罗马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今天,人们对于伊特鲁里亚的认识还要归功于对其大量的墓室遗址的研究发现。当那些生动的雕塑、精巧的金饰和精美的壁画陶器等展示在世人面前时,伊特鲁里亚人独特的艺术造诣和浪漫情怀为人们所惊叹,使得在当时的欧洲,掀起了研究伊特鲁里亚的热潮。伊特鲁里亚人视死如生,认为灵魂不死,人死后灵魂在地下继续生活,所以厚葬成风。在对其考古发现中,发掘出的壁画有六十多处,墓室壁画多描绘墓室主人生前的生活,包括歌舞酒宴,丧葬仪式,车马行列,动物花草等,生活气息浓厚。他们用天然矿物、植物颜料彩绘,工笔重彩,勾线平涂,生动传神,简朴粗放,富有装饰性。①伊特鲁里亚的发展时期主要包括:维兰诺瓦时期、东方化时期、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其中东方化时期的伊特鲁里亚人拥有高超的金属制作工艺,并且向今天的希腊、埃及、伊朗、叙利亚等东方地区出口这些产品,用它们交换财富和生活用品,东方的技术和样式也随之传入伊特鲁里亚。②这种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共同造就了伊特鲁里亚独特的文化和墓室壁画艺术。

伊特鲁里亚墓室壁画(局部)

我国古代也同样存在辉煌灿烂的墓室壁画艺术,尤其是在公元前206 年到公元220 年的两汉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在思想领域,统治者格外重视使用美术手段宣传教化、传播思想,进而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统治者提倡孝道和厚葬,秉承“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这种思想导致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极度重视,他们不仅希望死后羽化升仙,更希望死后有一个充满美好欢愉的灵魂世界。在对外交流上,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丝路沿线各民族之间的往来交流对汉代各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汉代厚葬成风,形成了独特的汉墓文化,据不完整统计,目前发掘的汉代墓室壁画约七十余幅,这些墓室壁画的题材从上天升仙到人间宴饮,从历史故事到车马出行,表现出一个人神共存、百物交错、鸟飞鱼跃、马驰牛走、龙凤飞潜的丰富饱满和生动的世界。这些壁画艺术的风格和美学基调既不恐怖阴暗,也不消沉颓废,都是愉快、乐观、积极和开朗的。③这些壁画凝结了汉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使得现在的人们可以领略到那个多民族文化大融合时期文化艺术的魅力。

二、墓室壁画对比分析

虽然伊特鲁里亚和汉朝分属东西两地,属于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但都留下了重要的墓室文化遗存,并且在墓室文化的很多方面表现出极高的相似性。从壁画题材上来看,二者都涉及到人物宴饮、车马出行、动物狩猎、生活娱乐、神话怪兽等主题,并且在构图、着色、装饰构成等形式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思想表达上也都体现出欢愉享乐的意图。如:在意大利塔尔奎尼亚出土的“双豹之墓”壁画《狂欢者》和中国河南新密市打虎亭汉墓出土的《宴饮百戏图》中,主要内容都是描绘墓室主人生前的欢宴场景,在《狂欢者》中,主人和宾客坐卧,仆人站立一旁,手拿酒器,人物采用侧面像的表现手法,躯干勾勒采用了黑褐色,其中女性形象均施以浅色,男子则采用褐色基调,男女形象有明显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线条简洁生动。④《宴饮百戏图》同样描绘了人物众多的宴饮场景,主人公夫妇端坐其中,其他人或坐或立,整体呈侧身状态,画面中歌舞宴饮,气氛十分欢愉。两者从形式上看,都是长卷构图,除了人物描绘,画面中还出现了很多装饰图案,《狂欢者》上部有两只花豹,中间由植物隔开,左右基本对称,《宴饮百戏图》上部是由几何图案和植物图案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对称性。二者都采用了平面化的平涂方式,画面颜色丰富,整体画面带有很强的故事性。

塔尔奎尼亚双豹之墓出土的壁画

再看一组车马出行图:意大利丘西出土的《车马图》和陕西郝滩出土的《车马出行图》都描绘了人物乘坐车马出行的场景,都采用侧面像造型。在《车马图》中,一个人站在车上,身体弯曲,手拿缰绳驾驶马车,前面有两匹阔步向前的马匹,一匹黑色,另一匹为红色,而驾车人身后紧跟着两匹马,一起奔跑着向前行进。在《车马出行图》中,一对夫妇坐在高大的马车上,马车有宽大的车轮和遮阳的车顶,前面有一匹红色的骏马,骏马昂首阔步,气定神闲,像是在悠然漫步。两幅作品在人物与车马的比例上各有不同,但是都生动地刻画出车马出行的场景。

打虎亭汉墓出土的壁画《宴饮百戏图》(局部)

意大利丘西出土的壁画《车马图》

塔尔奎尼亚出土的《摔跤》和打虎亭出土的《相扑图》都表现的是日常运动娱乐项目。在《摔跤》图中心处,两名男子赤着身体,并用双手制约着对方,红色调的身体前倾,饱满流畅的线条使得人物显得十分健壮。在他们身后还有其他人物在场,同时见证这场摔跤比赛。画面中使用飞鸟和植物进行装饰,共同构成了一个热闹紧张的场景。在《相扑图》中,两位相扑者身着红色短衣,梳着特殊的发型,他们体态丰硕、动作轻盈,面部表情生动,沉浸在激烈的相扑比赛中。画面线条流畅,设色均匀,周围布满了装饰纹样和图案,烘托出紧张激烈的气氛。

塔尔奎尼亚出土的壁画《摔跤》

陕西郝滩出土的壁画《车马出行图》

从以上的墓室壁画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伊特鲁里亚墓室壁画和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和相似之处,也能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两者在题材、内容与形式上表现出的相似之处,是纯属偶然还是有某种联系?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三、文化交流研究分析

伊特鲁里亚与两汉时期的中国陕西分属于欧亚大陆的东西方,在时间上前者存在于公元前10 世纪到公元前1 世纪,后者约为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 世纪,伊特鲁里亚的存在时间显然早于汉朝。在地理位置上,伊特鲁里亚地处地中海北部的意大利半岛上,陕西处于亚洲东部的中心位置,在他们之间横亘着广阔的中亚和西亚地区。所以,研究二者之间的文化交流就不能忽视连接两地的中亚和西亚,研究两地墓室壁画之间的关系还要结合两地的历史、地理与考古发现的资料,找到两地在文化和墓葬艺术上的联系。

(一)伊特鲁里亚与西亚的联系

公元前5 世纪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伊特鲁里亚人是从地中海东部来到意大利的,他们的故乡在吕底亚,即今天的土耳其。公元前1 世纪,李维在其著作中断言,伊特鲁里亚人和北欧民族有关,后来的罗马作家老普林尼也同意李维的看法。哈利卡纳苏斯的狄奥尼修斯则是一位生活在罗马帝国的希腊学者,他宣称伊特鲁里亚人就是土著的意大利人。⑤《全球通史》一书在《古典文明使欧亚大陆趋于整体化》章节中称:“伊特鲁斯坎人可能来自小亚细亚,于公元前800 年前后移居台伯河北面,在他们的统治被推翻之前,他们将自己信奉的男、女诸神,有关拱门与拱顶的知识,以及通过检查动物内脏来占卜的典型的东方习俗传给了罗马人。希腊人出现在他们之后,并且在希腊化时期,希腊人向北推进,远到那不勒斯,在那里,他们和来自小亚细亚的伊特鲁里亚人建立了联系。”⑥在《人类的艺术》一书中,关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艺术论述中指出:“希腊人曾去过幼发拉底河学习建筑,回去之后他们便把一种穹顶建房的技术传给了居住在小亚细亚的吕底亚人,这门技术在建筑结构上是一项伟大的革新,后来吕底亚人由于逃难,来到了意大利中部一个叫伊特鲁里亚的地方,在公元前4 世纪,伊特鲁里亚被罗马征服,于是罗马又把这项技术传到欧洲各地。⑦以上的两种论述都认为伊特鲁里亚人来自吕底亚,并且在文化上受到古希腊和东方的影响,当罗马征服它和古希腊时,伊特鲁里亚和古希腊的文化又深深影响了罗马。如今,对于伊特鲁里亚的起源问题仍在探索过程中,但是在那个欧亚大陆趋于整体化的时代,善于航海和经商的伊特鲁里亚人与古希腊和东方存在一定的交流是毋庸置疑的。

打虎亭汉墓出土的壁画《相扑图》

伊特鲁里亚时期的东方是指地中海东部与亚洲西部接壤的地带,其范围包括今天小亚细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和伊朗地区,这个位置是亚欧大陆的连接地带,向西,它连接着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欧洲地区,向东,它沟通着中亚与东亚各地区。公元前8 世纪末,受地中海东部设计风格影响的各类物品开始出现在伊特鲁里亚人的墓葬中,它们展示的图案明确体现了东方思想,甚至可以跟遥远的伊朗联系起来。到了公元前7 世纪,在伊特鲁里亚的新型城镇扩大之际,火葬开始消失,尸体不再被焚烧,而是完好地下葬,并伴随越来越精美的陪葬品,有钱人更愿意选择能够埋葬整具尸体的华丽坟墓。⑧塔尔奎尼亚墓葬里各种各样的物品,体现了死者生前的财富与权利,他们拥有一个跨越数千英里的贸易网格,可以获得来自异域的奇珍异宝。随葬品中有四枚鸵鸟蛋,上面雕刻着战车和马匹这样的复杂图案。鸵鸟蛋可能来自埃及,其上雕刻的图案显示出近东地区的风格。在土耳其沿岸的沉船上,还发现了撒丁岛的珠宝和伊特鲁里亚的青铜器⑨。由此可见,伊特鲁里亚与西亚地区在贸易和文化上有密切的交流,甚至可以说组成了一个文化圈。与此同时,西亚与中亚的交流也在进行中。

(二)西亚与中亚交流圈

西亚和中亚占据着整个欧亚大陆草原,在这里分布着不同的游牧民族,他们并不一定说同样的语言,但很大程度上享有共同的文化,如图样、宗教信仰等。欧亚大草原本身即是一个紧密的交流圈,地处欧亚接壤地带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成为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必经之路。自公元前6 世纪至公元前2 世纪,在以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为主的区域先后经历了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帝国和安息帝国。全盛时期的安息帝国疆域西起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东抵阿姆河(今乌兹别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境内),成为东西方商贸的中心。《史记》中简要记载了:乌孙、康居、大宛、月氏、安息等国地理位置人口等概况,大宛位于中心地带,乌孙在大宛东北,是一支游牧民族,与匈奴同俗。康居位于大宛的西北曾臣服于匈奴,与位于大宛以南的月氏同俗。而月氏与匈奴同俗,在月氏以西是安息。这些地区作为连接东西方的中间地带,早已相互交流互融,有些民族间甚至形成了大致相同的风俗。此地区在对康居和匈奴时期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安息、希腊、甚至伊特鲁里亚文明的痕迹。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古康居)苏尔汉河拜松市的拉巴特墓地发掘出的94 座墓葬中大多为偏洞室墓,还有部分竖穴墓。墓中出土了各类装饰品、陶器、武器、工具等,同类墓葬在塔吉克斯坦贝希肯特谷地与吉萨尔盆地,土库曼斯坦最东端都有发现。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 世纪至公元1 世纪。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梁云教授指出:“当时在康居、大宛地区分布着一支以南北向偏洞室墓和头北足南仰身直肢葬为特征的考古学文化,该文化与文献记载的月氏国较为吻合,可以命名为‘月氏文化’。今阿富汗发现的‘黄金之丘’的葬式、葬俗与月氏墓室相一致,而此地的人民应该为阿契美尼德时期就已生活在当地的‘巴克特里亚人’,或东伊朗土著,所以地处中亚的月氏、康居在墓葬形式和特征上都表现出相似的形式特征。”

诺彦乌拉墓出土的挂毯图案

希腊浮雕

诺彦乌拉墓出土的挂毯图案

伊特鲁里亚壁画

文化的交流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深刻的、长久的,以西亚和中亚为地理主体形成的文化圈保持着一种互动和融合的动态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远在亚洲大陆北方的匈奴墓室中找到答案。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娜塔莉娅·波罗西玛克教授对公元前1 世纪匈奴的诺彦乌拉墓地进行研究时,在墓室的挂毯中发现了手持蘑菇状物进行宗教仪式的场景,在对比研究之后,波罗西玛克教授指出古希腊浮雕上也有手持蘑菇状物进行宗教活动的图象,毯子上的祭坛也见于叙利亚的帕尔米拉遗址之中。波罗西玛克教授特别指出,毯子图象的背景上散布着蝴蝶和花朵,而蝴蝶在希腊神话中是灵魂的象征,这进一步说明毯子图象表现的不是世俗图景,毯子图象的核心主题及人物面貌、衣着,均与中亚关系更为密切,应是舶来品,而非匈奴自制。而另一件毯子表现的是武士打斗的场面,其中进攻者面部突出,留短卷发、着伊朗传统服装。第三条毯子整体保存较差,依稀可以看到其中一人交脚坐在折叠椅上,两手持一容器,正在饮用饮品,腰胯左侧斜挂一长剑,前面的支架顶端半蹲坐一只豹子。据波罗西玛克教授的分析,画面中的折叠椅在古罗马只有贵族可以使用。它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波斯地区也使用,见于萨珊波斯一件鎏金银盘上,姿势基本相同。而同样豹子的形象在伊特鲁里亚的“双豹之墓”中也有体现。此外波罗西玛克教授还指出,墓中出土的纺织品质量高、种类多,其中既有中国的丝绸,又有叙利亚、克什米尔的毛制品,纺织品上的图象题材包罗万象,凡此种种都体现了匈奴在当时国际贸易中的关键地位及其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的桥梁作用。

综上所述,西亚与中亚地区的民族间存在非常密切的交流与融合,这种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在墓室文化中均有体现,包括相似的墓葬方式、墓葬主题、墓葬壁画的内容与形式。说明在那些潜在的、无形的文化交流中,带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印记的有形的物质,在相互交流中变化和流传。

(三)西亚、中亚与中国的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和目前的考古发掘成果,我们可以推断出地中海沿岸地区、西亚、中亚与中国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英国著名艺术史学家、考古学家、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杰西卡·罗森在研究中指出,位于亚欧大陆东段的秦帝国和位于西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两者之间有塞迦、匈奴等国家或民族往来沟通。并认为两者实际上是并行的文明,有很多的接触。随着亚历山大大帝不断征服其他民族继而引起草原的动乱,动乱一定程度上波及中国腹地,使中国腹地与这些国家、民族产生了接触。中国早期墓葬和礼器传统是追随周代的,到了公元前6 世纪,青铜器上开始出现精细的动物纹样,特别是到公元前4 世纪,秦国出现了很多洞室墓以及与草原有关的青铜器,而洞室墓是草原墓葬的代表之一。在秦始皇的陵墓中,兵马俑的想法应是来自中原,但其中也有外来因素,如力士俑可能与巴克特里亚有关,青铜鹤等水禽的制作方法也并非中国传统技法,可能源于中亚。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地中海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和文化往来日渐频繁。往来其中的使臣、士兵、商人、僧侣等带来不同的思想、文化,与此同时西方织物、中国丝绸、印度香料、波斯金属器、中亚良马、黄金、宝石、地毯、挂毯等商品也流通其中。其中何者最为重要,不同文明的人感受自然不同。如从中国的角度说,中亚马匹最重要⑩。《汉书·西域传》:“闻天马、蒲陶则通大宛、安息。”天马不仅出大宛,也出安息。《后汉书·西域传》提到永元十三年“安息王满屈”派遣使节进献狮子给汉和帝。⑪狮子、天马和手串都来自伊朗地区。《史记》中记载,“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领二万骑迎于东界。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蛋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大鸟蛋即鸵鸟蛋,善眩即魔术杂技)。⑫安息和汉朝互通使者,安息向汉朝赠送鸵鸟蛋。各国使者相互来往,贸易互通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观念的交流和融合。因而在西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大量的横穴墓,也叫洞室墓,仿造生宅的墓室逐渐演变成为丧葬的主流,这种类型的墓室因为类似当时的民宅,所以内部的空间有所扩大,出现了壁面,而这种壁面的出现,也就为壁画的绘制创造了条件。⑬

墓葬的主人大多是达官贵人或豪强地主,墓室修建工整,陪葬品丰富,墓室壁画则绘制逝者的生前世界,也就产生出了在题材、内容、形式上与伊特鲁里亚相似的墓室壁画。

四、小结

根据历史、地理和考古发掘的资料推论,伊特鲁里亚与西亚,西亚与中亚,中亚与中国之间的联系源远流长,有相似的墓葬文化形态,相似的器物、主题、图案等,这证明了伴随着一定的民族迁徙与接触,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是多方面的,除了官方的正式交流之外,民间的交流则更加频繁和多元。伊特鲁里亚和汉朝在各自不同的文明形态之下,通过中亚、西亚的桥梁作用,直接或间接接触交流、相互借鉴,从而形成各具特色又如此相似的墓室文化遗产。当然,这只是初步的探索,与此相关的深入研究还需要结合日后考古发现。

在本文中,笔者梳理了伊特鲁里亚与西亚、中亚以及同时期中国相互交流融合的线索,可以了解公元前7 世纪至公元1 世纪欧亚民族交流的一个概况。即使伊特鲁里亚与汉朝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从这两地相似的墓室壁画来说,也说明在不同时空的民族文化中,艺术作为一种人类对世界的特殊认识活动和精神生产形态确实有很多的相似性,这可能也是艺术独特的一面。艺术的发展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需要通过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以此为本民族的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焕发生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与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继承与创新,开创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为世界增添了浓重的东方色彩。

注释:

①祝重寿:《欧洲壁画史纲》,文物出版社2000 年12月,第27 页。

②邢晓舟:《伊特鲁里亚艺术》,美术观察2003 年9月,第107-108 页。

③李泽厚:《美的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年7 月,第76 页。

④丁宁:《西方美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9月,第56 页。

⑤(英)露西·希普利著,戚悦译:《鸵鸟蛋、黑陶与铜肝:神秘的伊特鲁里亚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年7 月,第23-24 页。

⑥(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年3 月,第88 页。

⑦(美) 房龙著,周亚群译:《人类的艺术》,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 年11 月,第29 页。

⑧(英)露西·希普利著,戚悦译:《鸵鸟蛋、黑陶与铜肝:神秘的伊特鲁里亚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年7 月,第26-27 页。

⑨R.Tykot:“Sea People in Etruria?Italian Contacts with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in the Later Bronze Age”,Etruscan Studies,I 1994,pp.59-83。

⑩缪哲:《从敦煌到犁靬》,新美术2015年,第8-15页。

⑪李零:《狻猊·天马·跳脱缨——以考古为例看伊朗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 年3 月,第51-60 页,第152-253 页。

⑫司马迁撰,韩兆琦注:《史记》,岳麓书社2019 年10 月,第1676 页。

⑬练春海:《汉代墓葬制度与壁画》,北京画院大匠之门2020 年7 月,第56-67 页。

猜你喜欢

伊特墓室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福伊特集团成功完成对拓斯克公司的收购
壁画上的数学
杂牌军大战伊特城堡
在沙漠里经历酷暑
墓室探秘
北朝、隋唐壁画
帮壁画“治病”
福伊特首款国产化卡车液力缓速器VR115CT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