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对外开放交出亮眼成绩单深入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2022-12-17李洪亚
文本刊特约记者 李洪亚
行走在上地信息路上,企业云集、英贤汇聚、星光闪耀,已成为展示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在这里,中关村软件园等高新技术园区熠熠生辉,众多知名科技企业扎根于此茁壮成长。1997年,来自丹麦的诺维信就落地于此,25年来,诺维信感受着、经历着、见证着海淀区对外开放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互相成就彼此
诺维信总部位于丹麦,在全球拥有约6500名员工,700多种产品遍及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30余个工业领域中有广泛应用。诺维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是诺维信集团重要的业务增长引擎和研发、生产及运营中心。截至目前,诺维信在中国的六个城市设有研发、生产、销售、营销等部门,而研发中心就位于海淀区上地信息路。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诺维信就在中国开展业务,1997年落户海淀区上地,是为数不多的从早期就在中国建立全球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的跨国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在中国建立了完备的供应链体系,服务中国乃至全球市场。”诺维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政府事务和公共关系负责人王聪说到。
诺维信通过酶、微生物和新一代蛋白等技术平台,致力于运用生物技术,与合作伙伴一起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危机、健康问题等全球挑战,帮助各行业客户提高农业产出、改善食品品质、减少食品浪费,实现低温洗涤、减少化学品使用,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依赖,推动农业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人类和动植物健康。
“我们位于上地的研发中心承载了很多功能,一方面参与全球研发项目,其研发成果分享给全球其他区域,另一方面我们还结合中国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本地创新,不断研发符合本地需求的生物技术产品。对于研发的重视和投入,让我们在海淀建立了非常完备稳定的创新能力,去满足国内日益增长和多元化的需求,同时,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参与并见证了海淀的发展和壮大。”王聪说道。
在中国力争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道路上,诺维信积极贡献创新的生物解决方案,助力中国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以本地化的生产运营和稳定的供应链、产业链管理,帮助客户实现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提到25年来在海淀的发展感受,王聪说:“那就不得不提人才储备,其实我们之所以将研发中心设在海淀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海淀大专院校非常多、生物类的科研院所多,这是吸引诺维信投资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海淀更加稳定的政策预期、更加透明的营商环境,还有对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会更加吸引企业在海淀落地、投资。”
2021年,诺维信发布了全新的企业战略:生物科技解锁增长新动力,充分利用并坚持投资其在生物创新、规模生产、客户互动和挖掘新机遇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新战略指导下,诺维信将打造生物酶、微生物、新一代蛋白三个技术平台并行的格局,持续巩固生物解决方案领域全球先导的优势地位;与此同时,诺维信也将继续加大投入生产和供应链,并在全球主要区域打造客户共创中心,加速从技术到应用的转化。
“作为落地海淀的外资企业,诺维信也与海淀的对外开放进程互相成就。一方面有了海淀对外开放的政策,外资企业才能进入这方广阔天地,在这里生根发芽,有了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带来了多种要素的供给、新的技术,也有助于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及更新迭代,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外贸的机会。以诺维信为例,中国区研发中心承接全球的项目,在这里的研发人员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全球的趋势还有新技术的动态,跟国际的科技水平保持一致和同步,在本地创新的过程中,可以让中国国内消费者率先感受新技术、体验新产品,所以外资企业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王聪说道。
近十年来,像诺维信这样的公司还有很多。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淀区着力总部经济发展,鼓励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截至目前,海淀总部企业数量891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3家,培育了百度、联想、小米、美团、字节跳动、快手等国内外知名品牌。
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优化营商环境
2018年,海淀区被认定为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区,2020年,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在海淀挂牌。海淀区北清路沿线,位于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内的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正在慢慢成为海淀区北部产业带的核心。
环保园位于中关村翠湖科技园内,总用地面积359.77公顷,是集中展示翠湖科技园先行先试成果的窗口,在创新引领、创新提级等方面发挥前沿引领作用。环保园重点企业包括以华为技术为代表的民营世界500强企业;以中科龙芯、国核电力、航天恒星、中公高科为代表的大型国企;以佳讯飞鸿、高能环境、同有科技、康拓红外、新晨科技为代表的上市公司;以白犀牛智达为代表的自动驾驶公司;以发那科、泽华化工为代表的外资企业。自动驾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5G网络等大信息、大健康产业聚集于此,形成“基金+服务+基地”的产业协同组织模式。截至目前,园区已吸引中大型企业70余家,超过10家上市企业,园区年产值超过500亿元,进驻办公人员超过3万人。
园区内的齐物潭公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既有江南水乡唯美,也有北方的大气,而这也是园区围绕企业员工实际需求,在环境建设、配套、餐饮、交通、教育、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提升的一个展现。
“作为园区开发建设的参与者,见证了环保园十年来、尤其是两区建设以来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目前,环保园已汇集了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园区运营方实创公司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真抓实干,提出科技服务和城市服务两个着力点。一方面,围绕入驻企业产业对接、产业孵化、产业投资,加大工作力度,建设翠湖科创平台、翠湖基金等产业服务体系”。环保园副总经理赵婧说。
放大“三区”政策叠加优势,推动“产业+园区”同步扩大开放是海淀区在“两区”建设中的又一项重点任务。海淀区将重点发展大信息、大健康、科技服务三大优势产业,同时积极建设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等重点园区,探索“重点园区+主导产业+项目带动”开放新模式。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化对外开放
记者从海淀区“两区”办获悉,十八大以来,海淀区对外开放不断深化,面对规则重构、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仍然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十八大以来,海淀区逐步形成产业开放和园区开放双轮驱动模式。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海淀,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外债便利化等一批制度性开放政策在海淀落地实施;形成了39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2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5项面向全市复制推广。
十八大以来,海淀区走出去和引进来并行扩大。累计新增外商投资企业3042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63.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7.2%,稳居全市第一;2022年1-8月,海淀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33家,实际利用外资61.69亿美元,同比增长37.23%,全市占比40.5%。同时,据不完全统计,十八大以来,海淀区企业累计设立境外分支机构1995家,投资总额约228.5亿美元。
十八大以来,海淀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全面发展。货物贸易出口额全市占比由15.5%上升到24%,位居全市第一,年均增速达到10.5%;其中,2021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170.1亿元,同比增长15.1%,完成出口额1467.9亿元,同比增长17.9%。同时,以数字贸易为代表的服务贸易总额占全市份额的也达到了1/3。
海淀区商务局副局长、海淀区“两区”办专职副主任钟立庆表示,“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两区’建设工作,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积极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针对企业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海淀区两区建设2.0方案;完善投资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政企结合的投资服务模式,抢抓具有技术主导权、标准定义权、价值分配权的‘链主’企业,带动全链条、全生态企业聚集和合作,促进企业进行全球布局。同时,实施对外贸易品牌战略。加快中关村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和集成电路设计等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的发展,支持企业高效利用国际资源和拓展海外市场。加快数字贸易港建设,开展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和数字贸易领域国际合作。”
海淀区将拿出再创业、再出发的勇气,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聚焦产业、要素、园区三个维度,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与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有机互动的对外开放体系,为“两区”建设走出北京道路、形成北京实践,贡献海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