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西宁市水利专项规划总体布局解读
2022-12-17高仁杰范立柱
高仁杰,范立柱
(广东河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广州 510610)
1 概述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1-3],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4-5]。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黄河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也关系着整体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的重要内容。以黄河流域内各地区为立足点,制定既注重宏观保护,又强调细化落实的专项水利规划方案,是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基于上述背景,西宁水利专项规划按照新时代治水方针,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理念,在全面梳理、深入分析西宁市水利发展现状及形势的基础上,坚持“三个导向”,提出了西宁市今后一段时期内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规划总体布局。
2 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2.1 适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要求
针对黄河流域的水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习总书记要求,要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以及高质量发展工作协同京津冀的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发展项目纳入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体系中。可见,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关系到国家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整体结构和格局,因此地区性的水利建设以及生态保护工作均需基于细节性的执行方案加以推进和落实,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持[6]。
2.2 确保西宁市长治久安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湟水河是黄河上游地区最大的一级支流,流经青海省的海晏、湟源、湟中、西宁、互助、平安、乐都、民和8个县(市),在青海省境内全长为 336 km,流域面积为 1.61 万km2。湟水河出西宁市区后向东至兰州市河口区汇入黄河干流,是西宁市生存和发展的血脉。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0.7亿m3,湟水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为663 m3,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为472 m3。
西宁市位于湟水的中部(见图1),湟水由西向东从西宁市区穿城而过,是西宁市生存和发展的血脉,是西宁市美化和靓丽的灵魂。湟水流域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流域内人口 312万人,占全省人口的 60.2%,工农业总产值为 143 亿元,占全省的 54.2%。该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全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地位,因而解决湟水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是确保西宁市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
图1 西宁市在黄河流域位置示意
2.3 解决西宁市水利发展问题和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西宁市的水资源及水利建设现状已不能满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
1) 水资源现状不能满足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西宁市为内陆城市,其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与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西宁市水资源总量严重短缺,水资源总量仅为全省水资源总量(629亿m3)的2%,水资源已成为制约地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2) 防洪体系有待改善。部分现有防洪工程质量较差,防洪标准低,山洪沟治理函待解决,防洪工程体系不完整、不完善。
3) 绿色发展工程欠缺。西宁市水土流失面积大,范围广,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难度大,任务重。
4) 安全供水能力有待提升。饮用水源地不足,应急备用水源地不能满足特殊时期的供水需求,农村集中供水率较低,水源标准化建设进程缓慢。
5) 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西宁市区段河流泥沙含量高,水体浑浊,污染物负荷高,且多为硬质驳岸,自净能力差。
6) 智慧水利建设亟待完善。水利信息基础监测设施欠缺,监测能力短板明显,系统布局缺乏统一性、时效性、协调性。
7) 监管体系有待加强。水资源管理、河湖水域岸线管理、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精准把控城市定位及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编制西宁市水利专项规划,以解决地区水利发展现状与高质量发展矛盾问题,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的重要举措。
3 规划编制思路及目标任务
3.1 规划思路
本次规划范围为西宁市全域,面积为7 660 km2。规划提出“绘制一张图,做到三连通,实现五达标,搞好五保障”,即“1355”的总体规划思路(见图2)。
图2 水利专项规划思路示意
一张图:整合西宁市全市65条河流、西宁市现有水库18座,塘坝144处,涝池382处、18处万亩灌区、4处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1处重要湿地及其他人工水体等众多河湖元素,绘制一张水利高质量发展规划图。
三连通:依托引大济湟、湟水河、引黄济宁三大工程的水系连通工程,实现水资源互惠互济,水质安全健康。
五达标:确保防洪建设达标、安全供水达标、节约型社会建设达标、绿色发展达标、智慧水务达标。
五保障:形成组织领导保障、规章制度保障、资金投入保障、人才队伍保障及监督体系保障。
3.2 规划目标及任务
1) 规划目标
水资源开发利用量控制在15亿m3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控制在35 m3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6.5 m3以内。西宁市主城区、多巴新城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三县县城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率达到74%;水土流失护理率达到75%;水功能水质达标率100%以上;全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主要河流生态流量保障程度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以上,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供水率100%以上;城镇和工业用水计量率达到90%;灌溉用水计量率90%,城镇管网漏损率小于8%;再生水利用率大于40%;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智能互联网+综合应用平台基本建立。
2) 规划任务
全面建成工程网、生态网、管理网和信息网于一体的西宁市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水网骨干工程全面贯通,水资源高效利用格局不断完善,城乡供水实现高保证、低风险;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林水利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灌溉发展向精细化高效化方向转变;与高原生态水城相适应的防洪治涝体系全面建成;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全部达标,水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保护,水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河湖管控红线得到全面落实,涉水空间管控实现常态化,现代有序高效的水务综合管理体系日臻完善。人水关系大幅改善,治理水平提高。
4 规划总体布局
4.1 水系三连通
依托引大济湟、湟水河、引黄济宁三大工程的水系连通工程,实现水资源互惠互济,水质安全健康。其中引大济湟工程是为解决湟水干流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问题,将水资源相对丰沛、用水需求相对较小的大通河水引至湟水干流地区,规划调水量为4.52亿m3,为西宁市配置2.24亿m3;引黄济宁工程是利用黄河干流已建龙羊峡水库作为取水水源,采用长隧洞自流输水至湟水河右岸支沟,供水线路一是向西宁海东城市群供水,打造西-海湟水河谷生态经济带,二是向湟水南岸灌区及生态林供水,构建城市群绿色长廊,三是置换南岸支流被挤占的生态用水,实施河湖水系连通,构建青海骨干水系连通网络,打造湟水干支流生态河、惠民河。调水最终规模约7.32亿m3。
4.2 五达标
在水系连通的基础上,规划提出了西宁市在落实五项达标工程的基础上,打造绿色样板城市。
防洪体系建设达标,包括8座水库的除险加固或者清淤、49个河道和32条山洪沟道治理达到规划的防护等级与防洪标准。
安全供水达标,包括开展新建13座水库、新增地表水水源地15处、扩建4座水厂并新建4座水厂,8个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设立应急备用水源。
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分为4个方面:一是农业节水(包括规划43个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引大济湟”、“引黄济宁”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大力推广旱作农业和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行动);二是工业节水(包括推进工业节水改造、推动高耗水产业节水增效、积极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和加快推进节水型企业建设);三是城镇节水(包括持续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大幅降低供水管网漏损、深入开展公共领域节水和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四是节水开源(包括加强地下水管理保护、推进非常规水利用、强化非常规水利用监测管理和加强海绵城市建设)。
绿色发展达标,包括水土流失治理、水源涵养区生态保育、92个生态小流域建设、生态修复(湟水河干流、南川河和西纳川河)、生态流量调配、生态林建设和3个水系连通工程(解放渠-礼让渠-中庄渠连通、西纳川-礼让渠-团结渠连通和西干渠-国寺营渠-解放渠连通);
智慧水务达标,就是积极发展智慧水务,构建安全实用、智慧高效的水务信息大系统,快速提升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强力抓手。
4.3 文化保护及传承
湟水用不到青海所辖面积10%的流域面积,养育了70%的青海人口,被称为“青海的母亲河”,成为黄河上游最引人注目的景观,是举世闻名的河湟谷地。潮湿温润的东部季风,不仅为黄河和湟水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水源,更重要的是,在黄河以及湟水两岸,滋养出美不胜收的草原、森林、湖泽、草甸,并因此诞生了数以千万计的动植物资源,河湟谷地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赢得了“青藏高原的后花园”的美誉。在这片算不上阔达的土地上,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甚至天主教、基督教多种宗教相依并存,多种世界观和平共处,这就是河湟谷地独有的河湟文化。
规划致力于传承黄河文化,打造河湟文化高地,一是保护和开发西宁市30处泉水文化,划定泉水保护范围,加大涵养力度和强化舆论监督;二是开展水文化主题活动,建设西宁市水情教育基地,结合海湖新区湿地公园、供水水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等,开展参与式、体验式水情教育活动;三是推进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立水文化遗产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四是探索水工程与水文化的有机融合,着眼社会需求,坚持绿色设计,强化历史传承;五是加快水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建设河湟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提高西宁市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水平。
4.4 监管、制度体系建设
规划从多角度提出监督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要求,力求发挥出监督和管理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一是完善水法规体系建设,包括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健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河湖长工作机制和饮用水源地管理体系建设;二是健全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包括建立评价考核制度和推行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究制;三是加快水务体制机制改革,包括水价、水资源税水权水市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合同节水管理水效领跑和节水认证等改革措施。
4.5 五保障
伴随着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深入,规划的功能逐渐向战略性、指导性和约束性相结合转变,对规划实施保障机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西宁水利专项规划制定提出5个方向的保障体系建设。
1) 组织领导有保障,充分利用西宁市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各成员单位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做到“明确分工、担当作为、各司其职、统筹兼顾。
2) 规章制度有保障,结合西宁市本地实际,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保护和涉水管理法制体系,完善河长湖长制组织体系、建立湟水流域管理议事协商机制,明确各级河(湖) 长工作职责、健全工作机制。
3) 资金投入有保障,建立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各区县和市职能部门要认真测算、落实建设资金。同时,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以参股、控股、委托运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节水技术开发等水利建设和运运营管理。
4) 人才队伍保障,充分利用“院士夏令营”平台,积极推动院士工作站建设,引进行业顶尖人才;依托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引进行业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完善本土人才培养机制,精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用好本土人才。
5) 监督体系保障,建立和完善社会公众的监督机制,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沟通,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定期公开水利规划的相关信息内容,广泛接受公众监督,形成全方位的社会监督机制。
5 结语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黄河流域治理开发保护提出了新要求,厘清黄河流域资源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支撑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15]。西宁市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支点之一,结合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具有较强时代感和针对性的水利专项规划,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的重要支撑。规划实施阶段,还待进一步做好需求分析、工作细化、人员落实等,确保各项措施有效落实,从而顺利实现规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