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斯福新政”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2022-12-17任俊环
任俊环
(浙江省宁波市宁波第三中学,浙江 宁波 315040)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所依赖的媒介,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工具和依据,也是在课堂上连接师生的纽带。鉴于初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差异,及初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不同,教育工作者在编订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时候往往有所侧重,使其具有不同的特色。比如初中教科书较为简易、偏重生动性和事实的连续性、以时间发展顺序系统编排主题,高中教科书难度有所增大、注重事实叙述的同时加入了更多的史学理论、按照“专题+模块”的形式加以阐释,[1]等等。
“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缺位造成学生进入高中缺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很难适应专题学习的要求。”[2]为此,本文选择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在内容选择上的差异,研究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衔接现状,并提出高中学段历史教师应做的衔接工作。
1 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的内容选择
1.1 课程标准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要求
1.1.1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罗斯福新政”相关内容纳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主题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可以“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3]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辩证、全面地认识、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历史过程,初步了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相互影响关系。
1.1.2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模块二《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第六专题《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中涉及“罗斯福新政”。课标中要求:“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4]
从以上对课标内容的解读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罗斯福新政”,初中历史要求学生了解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作用,而高中历史则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以及特点,探究罗斯福新政对摆脱经济危机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1.2 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关于“罗斯福新政”内容选择的衔接
1.2.1 内容的重复性
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罗斯福新政”内容比较
历史人物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学习有助于理解历史事件。初中历史《经济大危机》中涉及“罗斯福”一个历史人物,而高中历史必修二两课中除罗斯福外,还提到了前总统胡佛,包括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反危机的失利,为学生学习罗斯福新政提供一个必要的背景知识。上表的数据显示,高中历史教科书仅增加了一个历史事件,增加内容仅占25%,使得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轻松、深入学习新知识。
“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经过科学的抽象与概括形成的对于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本质的、全体的和内在联系的一种认识。它是建立在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对历史史实的概括。”[5]初中教科书只涉及“新政”这个历史名词,而高中教科书除了“新政”外还有七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法西斯、“自由放任”、“以工代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
新政的内容主要通过罗斯福政府颁布的法律文件以及政策措施来体现,因此,政府文件也是学生的基本内容之一。初中教科书主要介绍了对工业调整的措施,提到《国家工业复兴法》,高中历史对“罗斯福新政”内容的叙述包括各个方面:金融、工农业、社会福利等,除了介绍《全国工业复兴法》(与前提到的《国家工业复兴法》属同一文件,翻译不同)外,还有《全国劳工关系法》等7个法律文件。初中历史教科书在本课中未提到任何美国国家政府机构名称,而在高中教科书中提到了联邦储备委员会、农业调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全国关系委员会四个机构。此外,在两个不同学段的历史教科书中还出现了一些经济学名词,如初中的教科书中出现了“生产过剩”,高中教科书中提到“分期付款”“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等。
由表中的数据显示和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就“罗斯福新政”这一内容而言,高中学生在学习时有36.4%的已知经验,全新的知识占63.7%。仅从这个数据分析,高中历史教科书在两个学段的衔接性比较理想。一方面,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进入全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顺利完成从感性学习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另一方面,高中历史教科书为学生设置的未知空间,可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1.2.2 知识的深广度
历史知识的广度是指包含的知识点以及知识面,而历史知识的深度则是指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分析,以及揭示事件的原因、理解其意义和影响、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等[6]。
初中历史教科书限于课时和学生思维的特点,仅介绍了罗斯福新政对工业的调整内容,新政的影响也仅简单提及了对美国经济、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篇幅很小;而高中历史教科书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比初中历史教科书有更高的层次。高中历史教科书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在初中教科书的基础上增加了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农业方面以及社会福利方面的举措,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完整把握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2 高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的衔接事项
在目前教科书暂时未做进一步修订的情况下,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做的衔接工作主要有:
(1)教学内容的衔接。
高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内容的选择和叙述,并与高中教科书相对照,对高中教学过程应详略讲授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初中历史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经验型”抽象思维,而高中则更注重让学生的“理论型”抽象思维发挥作用。高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已有知识作为新课的导入,或者在新课讲授时简略提及,而不做详细说明。在导入时可引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英国街头失业者求职”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此图片会想到什么,或引导学生回忆对历史人物罗斯福的印象等。对经济危机的表现,鉴于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已用表格叙述得很形象,高中教师对此可简略处理。
(2)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
立足核心素养,提升史料研习。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主要有“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发现的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高中生既要从学会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历史事件,也要恰当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罗斯福新政”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材料的具体内涵,让学生认识到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其特点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用行政手段全面干预经济,最终目的依然是为了巩固资本主义制度,也就不可能彻底消除引起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