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耕地保护的“青海经验”

2022-12-17王丽华祁星娜

青海国土经略 2022年3期
关键词:耕地面积耕地土地

◆ 王丽华 祁星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耕地保护,指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近年来,青海省自然资源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耕地保护责任意识,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探寻出了具有高原特色的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路子。

日前,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获得国务院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给予133.33公顷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在安排全国土地利用计划时单独列出。在今年“6·25”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周期间,记者前往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实地探寻耕地保护的具体做法。

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强化耕地保护措施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贵德县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建立健全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切实推进了全县耕地保护责任履行。同时,全力推进村集体与农户耕地保护地块确认,全面推行耕地保护奖励制度,对年度耕地保护考核中成绩突出的乡镇予以奖励,有力提振了各乡镇耕地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人人共参与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贵德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干部王勇飞介绍,“为切实保护永久基本农田,贵德县着力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耕地数量与质量保护的‘双重’目标,在全县7个乡镇共划定1.1万公顷永久基本农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4%),并设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实现了‘落地块、明责任、设标志’。”“十三五”期间,贵德县通过实施尕让俄加等5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973.3333公顷,并积极开展冬小麦肥料利用率试验、固定点土样化验分析、上报土壤墒情监测等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土壤肥力保护,有效提高了耕地产能,打造出农田基础建设新亮点。

通过长期以来的努力,贵德县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严守耕地红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持续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积极挖掘耕地后备资源,落实占补平衡责任,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土地流转,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统筹耕地保护和农民增收,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唱好土地经,农民得红利

6月21日,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拉西瓦镇仍果村,记者看到自山顶而下的灌溉渠缓缓浸润着每片土地,青稞长势喜人,向日葵吐露新绿,村民正在田间地头忙碌着。

仍果村地处黄河支流一级阶地,东西靠山,南北为河道,受地势及河道的限制,多年来,随着人口逐年增长,村内现状耕地面积逐年也减少,影响了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2017年,贵德县投资663.25万元实施了拉西瓦镇仍果村土地开发占补平衡项目,通过对仍果村集体878亩未利用地进行统一合理规划,实施土地平整、土壤酸性改良、施有机肥、修建渠系灌溉配套、田间道路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新增耕地面积54.67公顷,实现了“地平整、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的规划设计效果,确保了统筹补充的新增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项目及时落地的目标。为有效地巩固该项目实施成果,长期、有效、稳定地发挥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仍果村在拉西瓦镇人民政府的牵头下,将项目区新增耕地签订土地流转协议,转租给县域的专业种植合作社进行耕种,提高了村集体土地利用率,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为全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仍果村党支部书记华青俄日告诉记者:“去年合作社将项目区耕地全部种植了青豆,今年又对项目区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对其中29.33公顷种植了青稞,25.33公顷种植了向日葵。通过占补平衡,增加了村集体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村民人均耕地面积从原来的0.13公顷增加为0.27公顷。同时,通过土地流转,既提高了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又解决了村内部分剩余劳动力,切实实现了村集体受益,群众增收的目的。”

“自己能够在家门口的地里打工,每天挣一百多元,既方便,又多出一笔收入。”贵德县拉西瓦镇仍果村村民王桂花说起土地占补平衡项目带来的好处,满意地说道。

土地活起来,村民富起来

丰收的田野,一条宽阔的柏油路在铺展,道路两侧,农民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

这里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这里的2013.33公顷耕地是贵德县的高产田。为解决当地农作物种植产量低、缺乏龙头产业带动等诸多问题,河西镇木干、本科、瓦家等村立足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的思路,决定以合作社的形式流转土地400余公顷,用于农作物制种,让耕地“活”起来。各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群众增收渠道逐步稳定,谈起土地流转带来的收益,大家都赞不绝口。2021年,河西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290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3万元。

冬做“牧场”夏收粮,种养结合增收忙

李生军是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东山村的村民。“夏天种洋芋,放的是有机肥料,其它的肥料也不上,吃的是绿色食品。冬天,收掉了洋芋就养羊,养好的话两茬,收入有二十多万。洋芋一年的收入也有七八千。”李生军说到他的年收入时,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一块地“冬养夏种”,实现多途径增收。李生军只是其中一个受益者。李生军所在的东山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全乡的耕地面积为3866.67公顷,产量低是这里的特点。根据青海省耕地一年只能种植一茬作物,有近半年时间处于闲置状态的实际,省自然资源部门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在不改变耕地耕作属性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多种利用方式,充分发挥耕地利用效率,实现了耕地在时间上的多层次有效利用。

作为青海省农业大县,互助县耕地面积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八分之一。2021年以来,互助县复耕撂荒地总计约1933.33公顷,整治率为97.6%。

“在保持耕地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农闲时节可考虑满足农民的牛羊养殖需求。”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处长王德瑜说,“一地两用”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耕地利用价值,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寻求“契合点”,答好必答题

保耕地、促发展是选择题也是必答题,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在青海省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项目基地滑雪场建设项目中,青海省自然资源部门主动对接建设单位,通过多次调研、优化建设方案,将原本建设需占用的52.73公顷耕地减少到3.2公顷,将原本需占用的37.33公顷永久基本农田做到不占,在极大地节约了耕地的同时也保障了这个被列为重点民生类项目的顺利落地。

项目负责人苏满仓说,“必须经过基本农田的部分,对项目季节性使用土地的,我们就是以原地类管理的形式,冬天我们在土地上覆雪消融以后对土地的一些含水量都是有所帮助,在春季复耕的时候会提高产量。再就是冬季给农民支付相应的租金,也适当地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滑雪场建成以后,对附近的相关产业都是有所带动的。”

在耕地问题上,如果单算经济账,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利用收益的确比农业用途高,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以及种植经济作物都比种植粮食“吃香”。可是面对粮食安全问题不能只算经济账、只算局部账。严守耕地红线,就要结合国情省情、结合实际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打好耕地保护组合拳。

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处长王德瑜说:“着重从严耕地保护,统筹做好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做到了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就是在项目选址的前期阶段,我们就介入帮助项目建设单位来共同选址,尽量从源头上做到不占或者少占。这个工作在2021年我们统计了一下,全省经过我们的工作以后节约耕地180公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猜你喜欢

耕地面积耕地土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我爱这土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家畜养殖生产的环境效应研究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