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精神在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独特作用、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2022-12-17张亮亮

关键词:体育精神体育运动国家

张亮亮

1.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2. 西安体育学院 运动休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体育精神是人在体育实践中表现出的精神风貌,以体育实践为载体,是体育文化的核心。张岱年曾指出,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推动文化发展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1]418,体育精神亦如是。关于体育精神的概念,学者的界定有三类:一是将其界定为一种文化意识,如张大光[2]61认为体育精神是指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价值判断和意识追求,其内涵包括“人本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和团队精神”。二是将其界定为一种心理状态,如黄莉[3]认为体育精神是指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健康快乐、挑战征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三是将文化意识与心理相结合,如“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是通过体育运动形成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力量、智慧与进取心理等最积极意识的总和,是体育运动的最高级产物”[4]。本文采用第三种界定,认为体育精神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表现出的关于价值观念、行为态度、意志品质、思维方式等综合性的社会意识。它以体育运动为载体,将人们的心理活动外显化。体育精神具有多重属性,包括意识属性、心理属性和实践属性。人们在体育实践中展现出的体育精神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具有独特作用。

何谓国家形象?管文虎[5]3认为,国家形象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这一界定基本概括出国家形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作为人的一种主观认识,国家形象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一国采取的国家行为和相关行动不同,其所形成的国家形象也有所差异,这就为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可能。本文所述的国家形象和国家形象塑造主要指的是中国的国际形象。从跨文化传播视角看,国家形象的塑造就是本国形象在他国文化中的形象构建,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与融合。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育精神是其中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追求不同,体育精神所承担的功能也不相同,但毫无疑问的是,体育精神对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界对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对于体育精神内容及特征等问题的探讨也较多。然而,基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探讨体育精神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体育精神的特质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展开探索。

一、体育精神的特质能作用于国家形象塑造

所谓体育精神的特质,指的是体育精神凝聚了体育运动及其文化的精华,有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大体来看,体育精神具有实践性、社会性、超越性、民族性以及渗透性的特质。其中,实践性促使体育精神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性带来的传播力推动国家形象塑造,超越性开拓了国家形象塑造的实践路径,民族性强化了国家形象塑造的民族内涵,渗透性有助于在他者认知中构建国家形象。

(一)体育精神的实践性决定了其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精神的实践性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认识。首先,体育精神本身是抽象的,只有通过具体的体育实践和体育事实,体育精神才能显现出来。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15体育作为一项人类的社会活动,本身具有实践性,只有存在体育活动才可能表现出体育精神;若不存在具体的体育实践和体育事实,体育精神就无法彰显。其次,体育精神作为体育文化的核心,属于意识范畴。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受客观存在的影响。正是由于社会存在的不同,且体育精神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其发挥作用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反映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时代诉求。

随着历史境遇的变化,一国对本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诉求也随之改变,体育精神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也不断动态调整。20世纪初,中国的无数仁人志士怀抱体育救国理想,渴望通过体育来“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实现自立自强,以改变“东亚病夫”的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革开放后,1984年中国重返奥运会,向世界展现友好、开放的国家形象;进入新时代,通过完美诠释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运用“小船”与“大船”生动阐释世界各国命运与共的理念,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传递中国价值,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体育精神具有的实践性特点使其深受社会实践和时代发展的影响,既能反映和表达国家的时代诉求,又成为国家形象的一部分。这里的国家形象包括政治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育精神作为文化形象的一部分,既是国家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受其他国家形象的影响和作用。

文化扩散理论认为,文化天然具有扩散性和传递性。从该理论视角看,体育精神是一种主流、积极、正向的文化体现,其所形成的体育形象更易传播和获得认可。中国的百年体育历程表明,只有国家强盛,体育实践勃兴,体育精神才能充分发挥,而一国的体育精神能否充分发挥直接影响该国的国家形象,体育精神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可以说,发挥体育精神所塑造的体育形象本身就是国家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体育精神的社会性推动国家形象的塑造

体育精神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体育活动的主体是人。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15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体育活动具有的社会性。体育活动以其魅力吸引人的参与,人在体育活动中展示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进而形成的体育文化以及体育精神也显现出社会性。体育精神的形成既需要个体或集体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认可和接纳,如此才能促使更多的个体在体育实践中坚持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等品质,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体育精神的内容。换言之,个体从事体育实践无论是强身健体还是大众娱乐抑或参与竞技,都是实现自身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彰显的体育精神,无论是形成内化还是获得外界认可,都离不开社会的评价和接受,都与人的社会性息息相关。而体育精神体现的社会性特点使其天然具有较强的传播力,从而有助于推动国家形象的塑造。

文化维度理论依据不同作用和价值,将文化分为价值观、礼仪、英雄和符号四个层次[7]。国家形象本身是抽象的,其塑造需要借助具象化的事物将其符号化、形象化。体育精神不仅可以促使抽象的国家形象具象化,比如体育明星、冬奥火炬等,且其所具有的传播力可以扩大国家知名度,进而通过国际传播推动国家形象塑造。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具有超意识形态的特征以及强大的传播力,能够迅速提高国家的知名度。每一项国际性体育运动都强调不断挑战自我、突破人类极限,都会培养参与者的规则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平等参与意识等。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民,无论其种族、文化、宗教等,在体育赛场上的表现均会推动国家形象的塑造。

体育精神的社会性使其具有强大的传播力,这对于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是双向的。从积极方面看,体育运动不仅成就了体育明星和团队,而且对塑造和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起到积极的作用。以中国为例,中华武术作为中国本土独有的一项体育运动,李小龙的出现推动了其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中国女排曾经取得辉煌的“八连冠”,展现了顽强拼搏、团结奋进的体育精神,对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都起到重要作用。从消极方面看,如果在国际赛事中运动员的表现不佳甚至破坏体育规则,做出违背体育精神的行为,不仅会影响个人形象,也会给国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三)体育精神的超越性有助于开拓国家形象塑造的实践路径

从体育的起源看,其最初源自于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的一项基本实践,人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运动的普遍规律才能更好地完成该项体育运动。从这一意义上讲,体育运动具有的超越性建立在其具有的普遍性特点之上。人在从事体育运动中表现出的精神也具有普遍性特征,这就是体育精神具有的超越性。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讲,体育精神既具有文化的同一性特征,又具有圈层性特点。作为一种身体表达和无国界的语言,体育超越年龄、种族、文化等多种因素使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同一项运动。体育运动所蕴含的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必然对参与者产生重要影响,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提供共同的认知基础以及互动平台,体现出文化的同一性特点。体育精神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甚至能够超越意识形态,能够为矛盾的缓和提供契机。例如,新中国成立后的“乒乓外交”成为缓和中美关系的重要举措。体育精神作为人类共通的语言,既能缓和矛盾与冲突,又能开展对话与交流。以竞技体育为例,在国际赛事中,体育竞技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选手按照共同的赛事规则开展的活动。运动员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进行体育运动,进一步展现和强化体育精神,巩固其传递的价值理念。这种理念在无形中对参与者和旁观者都产生影响和作用,从而为不同文化提供交流的前提和基础。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体育盛会,不仅是多项体育赛事的集合体,还是多种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从事体育竞技的文化交流活动。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指出:“体育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不受职业限制的、可能的、内在完善自我的源泉。体育是所有人平等享有的特权,是不可替代的特权。从种族的角度上看,体育也是没有任何差异的。体育是所有种族享有的特权。”[8]21这一观点对于体育运动及其精神所具有的超越性做了很好的注解。顾拜旦认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忽略现实存在的种种因素而共同追求竞技体育精神,“更高、更快、更强”是奥运会的著名格言。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的共同挑战。2021年7月21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为奥林匹克格言注入“更团结”的新内涵,同时,北京冬奥会以“一起向未来”积极回应“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更团结”“一起向未来”的体育精神在引领全人类协同应对困难挑战时,体现了思想意识上的超越性,促使全人类更加团结和谐,共同化解挑战和难题。因此,体育精神具有的超越性能够推动中国提出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同时为中国构建“负责任的大国国家形象”开拓有效的实践路径。

(四)体育精神的民族性有助于凸显国家形象塑造的民族内涵

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核心,而体育文化是具体的人在具体的体育实践中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具有的不同文化心理促使体育精神在表现形式上具有民族性的特征,恰恰是这种民族性凸显了国家形象的独特性,强化了国家的自我认同。

文化圈层性理论认为,不同民族之间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层[9]。因此,尽管同一项体育运动拥有共同的运动规则和价值追求,其依然能够成为具有不同民族性格的国家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在同一项体育运动中,来自不同国家的运动员因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心理使该项运动彰显一定的民族性格,进而成为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例如,德国足球队是目前为止世界上第一个包揽男子足球和女子足球冠军的球队,德国球员在足球场上的表现被称之为“德国战车”。这不仅体现出德国足球队强悍的战斗力,而且将德意志民族严谨、稳健和重视团队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各国球迷通过足球运动对德国和普鲁士文化有了具象化的认知,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国家形象。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与民族文化也有着密切关系。体育精神反映民族文化精神,这也是国家形象之于民族性的显现。以中华体育精神为例,它是体育精神在中国的表达,是中华民族在从事体育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体育精神,带有强烈的中华文明特征。如中国武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同时,中华武术精神也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文明彰显民族特色的重要标识。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43%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武术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10],是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一个标签。中华武术精神不仅诠释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而且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首先,“止戈为武”是中国武术最高的精神追求,追求“武德”,对于德的提倡和重视都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其次,练习武术的最高境界是追求“人与兵器”合一,从“有我”进入“无我”的境界,这恰恰反映出中华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最后,对于习武者来讲,练习武术的目的并非击倒对方,而是强身健体,传递中华文明的和平理念。“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德服人”既是中国武术的价值追求,也诠释了中华体育精神,其蕴含的民族性与中国政府奉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是一致的,也与中国塑造的和平、友好的国家形象一脉相承,正是体育精神具有的民族性特质凸显了国家形象塑造的民族内涵。

(五)体育精神的渗透性推动在他者认知中构建国家形象

体育精神具有渗透性是指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有其自身的价值理念和追求。它作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育参与者或爱好者,使他们在从事体育运动或观赏体育竞赛的过程中受到体育精神的滋养与塑造。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形成的方式大体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自身的经验,结合自身过去的经历而形成的认知;另一个是通过他人的经验、档案、书本等二手资料和信息得以实现。体育精神的渗透性就是将其价值理念以平等、开放的方式向外传递,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国家形象的塑造看,体育精神具有的渗透性特点将有助于在他者认知中构建本国国家形象。

依据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体育精神是文化分层中的价值观层,在同一性的基础之上,其符号、英雄和礼仪层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圈层性,也就是民族性和国家性的特征。体育精神可以在协调文化同一性和圈层性矛盾的基础上,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发挥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国家形象塑造是通过非暴力的方式,以平等和开放的姿态,通过各种渠道、借助各种方式以改变他国人民对本国的认知,这一过程的实现一方面要考察塑造的国家形象预设是否符合实际情形,另一方面取决于他者的接纳度和认同度。体育是不分年龄、种族、性别等的实践活动,是一项开放的运动,无论是参与者还是旁观者都是平等的。体育精神影响他者的认知是潜在持久、润物无声的,具有渗透性。体育精神之所以被认可和承认、凝练和总结,就在于大众对其的接纳或认同,无人认可、接受并践行、发扬的体育精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南非总统曼德拉为化解本国的种族矛盾,以橄榄球运动为和解工具,通过倡导体育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消解种族隔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体现出体育精神所具有的渗透性能够推动他人的认知,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针对病毒起源以及防疫措施等问题各国争论不休,甚至相互攻击、剑拔弩张,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除了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与合作外,还通过借助体育实践另辟蹊径,发挥体育精神具有的渗透性特质,塑造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综上,在跨文化传播中,体育精神所具有的超越性能够凝聚人心。它超越国界、种族、文化以及意识形态,为世界人民提供一种价值认同;体育精神所表现出的民族性和渗透性能够促使大众形成对某项体育运动的认同,对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也有所接触和了解,这对于国家形象在他者认知中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二、体育精神在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尽管体育精神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理念可发挥种种作用,但是受功利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在现实操作中的影响,体育精神在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中面临种种困境。

(一)功利主义影响体育精神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功利主义认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都追求最大幸福。“在一切可能有的事态当中,包含着快乐超过痛苦的最大盈余的事态是最善的。”[11]328尽管边沁讨论的功利主义是关于对善与恶的认识和理解,然而,这一哲学主张在现实生活中更多表现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必须承认的是,一定程度的功利性能激发人们从事并坚持体育运动的热情。然而,过度追求特别是将功利性凌驾于体育运动的本质属性之上,将会使体育运动的发展走向歧途,违反体育的本质,失去其本意。相应地,体育精神也会遭到侵蚀,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产生消极影响。

以竞技体育为例,当获得优异的竞赛成绩成为竞技运动追求的唯一目标时,对于体育精神的培养和发挥都会产生影响。首先,在体育人才的培养上会形成“轻文化、重技能”的观念,即忽视对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仅聚焦于如何提高运动员的技能、如何能够在竞赛中取胜,等等。这种培养模式短期内或许能够提高运动员的技能,甚至取得较好的比赛成绩,但从长远看既不利于运动员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体育运动的长期发展和体育精神的涵养。因为忽视对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不能使他们深刻而全面地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把握体育精神的本质,使得他们在体育实践中不能持久而稳定地发挥体育精神,也无法持久地对塑造国家形象产生正向作用。其次,为了获得优异的竞赛成绩,有些运动员不择手段,破坏体育运动规则,损害了体育精神中的公平竞争精神。因过度追求竞技成绩,虚报年龄、踢假球、服用兴奋剂以及在对抗性球赛中对对方球员进行故意打击和伤害等,无一不是功利主义走向极致的表现。这不仅破坏了体育竞赛的公平公正原则,违背了基本的体育精神,也损害了国家的形象。最后,为保持优异的成绩,在国际交流中以邻为壑,这种做法走到极端,不仅使得体育运动停滞不前,也违反了体育精神所具有的开放性原则,更无法塑造一国在他国民众认知中的良好形象。

对于功利主义与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必须持辩证的态度。当人们认识到从事某项体育运动能够带来巨大经济利益时,该项运动就会受到追捧,运动本身也能获得相应的发展。如果为追求利益不择手段,对功利主义的追求发挥到极致,就会失去运动的本义,体育精神也将遭到戕害。在此情形下,体育精神非但不能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发挥积极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

(二)政治因素对体育精神的影响限制了其对国家形象塑造作用的发挥

这里的政治因素主要指意识形态因素。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是指“观念的上层建筑”,是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思想价值体系。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问题的实质是实现阶级统治所必需的思想支配权问题。”[12]不同的国家由于其主导经济形态不同,因而秉持了不同价值观念,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

体育运动所发挥的体育精神能够振奋人的精神,特别是对于历史上曾经遭遇欺凌和屈辱的国家来讲,体育运动是提高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是打开这些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平台和契机。但是,受历史偏见、刻板印象及众多现实因素的影响,体育精神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良性循环大打折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受意识形态因素影响,“黄祸论”“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在国际社会的广泛传播增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特别是近年来的中美贸易摩擦等使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强。例如,2020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调查了14个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的负面评价,结果显示,相较于2019年,其对中国的负面评价大幅上升,负面评价率创12年来最高纪录(1)Pew Research Center. Unfavorable views of China reach historic highs in many countries[EB/OL]. [2022-03-20]. https://www.pewresearch.org/global/2020/10/06/unfavorable-views-of-china-reach-histo- ric-highs-in-many-countries/.。2020年美国民众对华负面评价从2019年的60%升至73%,为中美建交以来最高[13]。特别是在国际社会,话语权掌握在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使得这种历史偏见和刻板印象在意识形态作用下更加影响体育精神对塑造国家形象的积极作用。有学者分析了西方媒体对中国体育系统的负面刻板印象,发现中国体育被贴上“体育工厂”“共产主义体育机器”“生产痛楚的流水线”等标签[14],西方国家对中国体育形成的刻板印象,也使得中国运动员在参加国际比赛时常常受到不公正待遇。历史上,受政治因素影响而使体育精神无法发挥的事件屡见不鲜。例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曾因为世界大战而停办,即使在没有停办时期,受政治因素影响,也多次发生抵制奥运会的事件,最极端的莫过于1972年在慕尼黑举办的第20届夏季奥运会上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杀害的“慕尼黑惨案”。

可见,尽管体育运动和体育精神具有超越性,能够超越国界、种族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是一种天然的凝聚人心的力量,然而从事体育运动的人是社会的人,他们不可避免地受现实政治的影响,从而限制体育精神的充分发挥,削弱其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应起的作用。

(三)体育精神在传播过程中的不足削弱其对国家形象塑造作用的发挥

体育精神具有巨大的传播力,这种传播力带来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果说体育精神的正面传播能够对国家形象塑造产生积极作用,那么其负面传播则更易削弱或损害国家形象。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国家形象塑造产生的影响最为直接。通常情况下,国际体育赛事会被电视直播,运动员在场上或场下的不当表现能够直观地影响他者对该国的认知。从传播学角度看,一条新闻越具有价值、越具有轰动效应,那么其传播速度就越快。然而,新闻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涉及人物和事件的显著性,新闻的轰动效应也在于此。运动员特别是知名运动员若有不当表现,再加上媒体的传播与刻板印象的共同作用,必然无益于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例如,运动员孙杨曾经被国际泳联做出禁赛的处罚。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在赛外的兴奋剂检测中表现失察,打破了存放血样瓶的安全箱,被指控为“暴力抗检”。表面上看,孙杨被禁赛属于个人行为,但深究会发现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在1994年举行的广岛亚运会上,多名中国运动员被查出使用兴奋剂,这促使国际社会对中国运动员取得的优异成绩带有一定的历史偏见和刻板印象。在此情况下,体育精神并不能改变刻板印象,在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上也无能为力。

从传播渠道看,中国通过对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主要渠道依赖官方媒体,而在具体运作时又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从传播的话语方式看,中国官方媒体的对外话语表达缺乏受众意识。然而,国家形象的构建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传播。从政治文化的视角看,掌握国际话语权的欧美国家认为媒体更重要的职责在于监督政府而非替政府宣传。基于此种认知,中国官方媒体的宣传虽然意愿良好,但从他者认知的角度看,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效果不佳。因此,拓宽传播渠道以及拓展官媒宣传内容是国家通过对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所应关注的。从传播内容来看,中国在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中,更多侧重于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对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宣传较少,这就使得中国国际形象不够全面。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应进行多方面多方位的展示。从国内看,在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注重体育形象塑造,大力传播体育精神,既有助于促进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又丰富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内容。在国际上,良好体育形象的塑造一方面能够契合国际奥林匹克精神,增加国际上的接受度;另一方面能够承载中华传统体育精神,展现出中国国家形象的民族性。

三、体育精神在国家形象塑造中发挥作用的实施路径

在国家形象塑造的过程中,一方面,体育精神能够充实国家形象,使得国家形象在符合国际公认的标准之下展现出本民族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体育运动的强大传播力能够迅速提高一国的国际知名度。因此,重视体育运动、培养和发挥体育精神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为此,可通过以下路径发挥体育精神对国家形象塑造的积极作用。

(一)努力参加并组织国内外重大比赛,促使体育精神在传播过程中塑造国家形象

竞技体育是展现一国形象、发扬体育精神、塑造国家形象的最直接和有效的平台。运动员在参与国际体育赛事时积极遵守国际比赛规则,做到“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遵守规则,胜不骄、败不馁”(2)习近平亲切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EB/OL]. (2014-02-07)[2022-04-11]. http://news.cntv.cn/2014/02/07/ARTI1391775222321846.shtml.,充分发挥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展示出中国运动员的良好竞技形象,将会助力国家形象塑造。

积极参与国际体育赛事,一方面可以检验本国的体育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弘扬体育精神,助力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以中国女排为例,1981—2019年中国女排获得5个世界杯冠军、10次登上女排三大赛冠军领奖台。这种顽强拼搏、团结奋斗的“女排精神”既能够凝聚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也能够助推中国树立顽强拼搏的国家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将女排精神归纳为“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这既体现出中华体育精神的特色,又展现出奥林匹克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的价值。从传播学理论来看,传播过程越短,中间环节越少,其信息衰减和偏差就越小。因此,积极举办国际体育赛事一方面可以弘扬体育精神,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为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凭借体育带来的强大传播力和举办地的在场性,更易于纠正刻板印象,为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做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这些赛事所具有的国际性能够发扬体育精神,在塑造国家形象的同时强化国家形象在国际上的传播。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希望世界各国通过合作应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构建全人类的健康家园。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不仅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防疫成果和防疫措施的重要契机,也成为塑造中国和平共享又负责任的大国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

(二)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营造昂扬奋进的社会氛围

自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人们对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更加重视身体健康,这构成了群众体育实践蓬勃发展的基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增强个人身体素质,振奋人的精神,而且会使社会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3)习近平在北京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EB/OL]. (2021-01-20)[2022-02-11]. http://www.gov.cn/xinwen/2021-01/20/content_5581375.htm.只有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改善人民的体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才是中国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体育精神的充分发挥离不开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群众体育实践为竞技体育实践提供了人才储备和群众基础。换言之,竞技类体育人才的选拔来源于群众体育实践运动的广泛开展。只有存在足够多的从事某项体育运动的参与者,才能在此基础上选拔出真正的出类拔萃者。“巴西是唯一一支参加了每一届世界杯的国家,曾经获得5次大力神杯和两次世界杯亚军。”[15]8贝利、罗纳尔多、罗纳尔迪尼奥、济科、内马尔等足球明星的出现将巴西足球推向巅峰,这与其国内拥有广大球迷和大量从业者密不可分。美国被称之为篮球王国,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众多的篮球巨星吸引着全球的球迷,这与美国国内存在大众篮球、街头篮球、竞技篮球等形式的篮球运动息息相关。体育运动调查组织TOPEND SPORT根据大众对篮球运动的了解和亲身参加篮球运动的频度等指标对200个国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篮球运动普及率最高的前5个国家分别是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伊朗,中国在这项调查中排名第109位[16]。可见,大众的参与和支持对一项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推动至关重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实践不仅营造了昂扬奋进的社会氛围,而且有利于发掘和培养体育人才,从而培养和涵育体育精神。

此外,多面理论更能达到说服效果,群众体育实践的蓬勃发展有助于修正中国对外塑造国家形象中的种种不足。如现有国家形象塑造主要以官方宣传为主体,传播渠道相对单一,且传播话语和传播内容缺乏与生活的融合,在受众的可接受度上需要提高。从传播内容看,群众体育运动的大规模开展除了官方媒体日常播送的竞技体育内容外,还可增加诸多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从传播渠道看,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利用国外主流媒体发布群众体育的内容,改善传播渠道单一的问题,特别是有助于传播中华体育精神,凸显中国国家形象的民族性;从传播主体看,与官方媒体相比,民间传播主体意识形态意味较少,体育精神所具有的超越性更易发挥,更有助于国外受众的接受和认可,进而助力国家形象塑造。例如,2022年刘畊宏在线直播健身的爆红吸引很多外国人组团跳操,类似这种民间体育大火的案例不仅弥补了官方媒体在塑造国家形象过程中的不足,而且改善了他国人民对中国的认知,有助于国家形象的塑造。

(三)大力推动体育文化的发展,涵育体育精神,助力国家形象塑造

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文化形成于体育实践活动之中。大众参与体育活动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体育运动使人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乐观的情绪。大众在体育运动中不断挑战自我、凝聚奋斗力量、发扬体育精神。从传播学的角度讲,这种参与式体育活动更容易形成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在个人本身的内传播。所以,无论是加强自身的锻炼,还是参与或观赏竞技体育,大众在这一过程中都能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享受体育精神传达的公平竞争、顽强拼搏、挑战自我的理念,通过内传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在推动体育文化发展时,需要注意平衡两种文化观念,一种是西方性的体育文化,一种是民族性的体育文化。基于历史原因,当今世界流行的体育文化多以西方为主导,这种文化与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在价值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冲突。例如,西方体育追求的是竞争和超越,而中华体育文化更倾向于修身养性。“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体现出中国人对体育认识的基本理念,但是“更高、更快、更强”强调的是公平竞争、挑战自我。尽管这两种体育精神在价值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冲突,但并非不能融合,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就能使其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作用,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助力塑造国家形象。比如,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是很好的国家形象展示平台和机会,一定程度上也是话语权的传播,中国在坚持相关国际规则的前提下可以借机展现自我,将本民族的文化价值理念融入体育竞技,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现中华体育精神,实现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

要实现两种文化的平衡和融合,要求在发展相关体育事业时针对不同的领域进行分类指导。如在竞技体育方面要侧重于培育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将“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精神融入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和训练中。顾拜旦曾说:“了解自己、控制自己、战胜自己,这是体育的永恒之美,是真正运动员的基本追求和成功条件。”[8]183体育精神所具有的超越性和渗透性,有助于运动员在参加国际体育赛事时更好地遵循国际规则,为国家形象塑造构建良好的认知基础。在发展群众体育事业上可侧重涵养中华民族体育精神,如中国历史上流行的“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体育活动,既是中华体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又承载了中华传统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会见中国女排代表时指出:“把体育健身同人民健康结合起来,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持文化自信结合起来。”(4)习近平会见中国女排代表[EB/OL]. (2019-09-30)[2022-04-11].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9/30/c_1125061499.htm.这正是对体育精神具有的民族性特点的强调和重视。2021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希望通过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涵养体育精神,实现对大众观念的影响,从而为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发挥积极作用。

综上,要想充分发挥体育精神对国家形象塑造的积极作用,需要遵循文化传播规律,政府要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采取恰当的措施和策略,社会和个人也要发挥积极作用。体育作为全人类创造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体现的精神能够成为凝聚人类共识的重要工具。国家形象的成功塑造既要跨越地域、历史、风俗,还要超越政治、种族、意识形态,而体育精神所具有的特质促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跨文化传播的优势,规避偏见与误解,为不同文化的国家和民族之间提供沟通交流的媒介和共识的基础。因此,需要重视发展体育运动,培养体育精神,通过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塑造健康中国的国际形象,使得世界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打造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体育合作伙伴关系。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体育运动国家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体育运动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呆呆和朵朵(13)
真正的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