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职院校育人共同体的实践机制创新
2022-12-17范湘涛
文/范湘涛
2017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办学目标提供了科学的指南。《纲要》提出要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我们认为,互联网时代,互联互通已然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全球化、一体化、共同体理念深刻改变了社会治理模式。就高职院校而言,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必须将传统思政课教学领域和其他课程教学、学生管理工作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育人实践进行基于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教育工作一体化设计与安排,打造“育人共同体”(学界并没有形成关于育人共同体的统一性定义。这里所指的育人共同体是立足于育人实践活动本身,多样性的育人实践主体在育人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于共同价值基础具有统一性、协调性的有机联合体。与实践共同体、德育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等等概念范畴不同,这是一个对共同体的狭义理解),立足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集成与共享,实现高职院校育人共同体的育人实践机制创新,从而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思想工作质量。
一、育人共同体的实践主体力量整合
思想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遵循这一思路,育人共同体的建构成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理念。把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多元参与主体力量整合起来成为育人实践内在机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通过协同合作、相互融合,以统一性的话语体系展开思想教育工作。
1.实现课程教师与辅导员的育人工作同频共振
必须把课程教师与辅导员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融合,建构合理的协同机制与平台,以实现两大育人主体优势互补,增强育人合力,这就需要凝练共同价值基础和建构协同机制。可以组织各类培训,促进科研互助、理论教学与日常德育互融等,提高二者协同融合的深度及广度,结合各自主要的工作内容,为育人创造协同场域。并通过制度化设计,加深彼此了解,为对方提供育人经验和方式,主动融入对方的工作范畴,组织辅导员进课堂,课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和“进寝室”,以角色互构来增强彼此的角色认同,建构协同合作的长效机制。
2.推动各类课程教师和教辅人员的育人实践相向而行
以“课程思政”为载体,不断增强各类课程教师育人的自觉,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突出德育目标,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育人元素,不断提升课程教师的话语能力,在不破坏各类课程的结构性呈现的前提下,在知识传授中,以充分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教辅人员队伍在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办学目标的过程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进一步梳理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不断增强教辅人员的育人自觉意识,夯实育人责任,在资助管理、服务管理、安全教育、图书馆活动等各类服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实现对学生的“育德”、“育心”。
二、育人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创新
当前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早已普及,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互联网的依赖度到了惊人的程度,因此,高职院校育人共同体理念下,育人实践必须聚焦知识与技能、素质与能力兼具的育人新目标,根据新情况,不断拓展思想教育工作新平台。
1.发挥“微课”“慕课”等新教学模式的辅助作用
课程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进行精细化分解,打造各类“微课”,围绕课堂重点与难点制作微课视频,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师生互动与合作学习,在帮助学生按照自己思维方式将所学知识进行结构性重组的同时,完成思想价值的熏染。而“慕课”的制作可以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创建共同学习主题,让学生围绕该主题深入思考、积极探究,将自己的观点、意见、看法充分表达出来,让大学生能够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为学习者提供积极的引导,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并制定行动计划和研究内容目录的时间表,定期安排讲授、研讨问题活动,确保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能顺利完成任务。
2.打造有亲和力的“微平台”
“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重要信息发布平台,教师和辅导员都可以申请专属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微信公众号,在理论课、综合实践课、校园文化活动中将这一公众号进行积极推广,定期发布一些时政要闻、相关政策法规,并组织学生积极展开讨论,指导老师针对学生观点适时的参与引导,坚持微信平台讨论话语的正确导向。还可以运用“微博公众号”定期发布各项贴近学生思想与生活的理论教学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时间安排和内容展示,采用激励性机制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主管老师把握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分析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引,使“微博公众号”成为快速便捷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新平台。
三、育人共同体的育人实践考核方案优化
高职院校育人共同体的育人实践考核方案优化应围绕统一性的考核机制与信息反馈共享展开,以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管理水平,这对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有着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
1.完善育人共同体的考核机制
由于立德树人的成效本身很难量化,思想教育工作考核呈现多样性的复杂局面,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考核必须加强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估制度建设,及时汇总和研判育人实践的评估结果,根据结果进行系统性的调整,不断优化育人共同体的考核协同机制。通过扩大育人共同体的考核主体,将考核评估工作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衔接,定期组织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三方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效果进行综合评估与考评,使考核评估成为学校和家长以及用人单位交流的合理渠道。同时,必须实现对思想教育工作主体的激励和考评机制的创新,把考核评价与岗位绩效、职称评审机制等结合起来,强化育人主体责任,激励思想教育工作主体的自觉意识。
2.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与监督机制
立足于共融互通共享的校园信息化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积极研判新时代高职学生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思想教育工作内容和方法,使学生的思想问题或各类矛盾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可以建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督导机制,以丰富经验的教职员工为督导员,多维度搜集思想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各方面信息并进行及时反馈、督促检查,针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科学化的意见建议。建立思想教育工作的监督机制,不断细化思想教育工作监督考核评估指标,定期对思想教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后续跟进措施和各类奖惩方案,在整体性评价体系中实现信息反馈与监督机制的优化。
结语
当前,高职院校育人共同体的建构还是一个比较前沿的话题,一方面,是基于共同体话语的复杂性,离开了历史纵深的宏大叙事,育人共同体的建构何以可能,需要深入的辨析。另一方面,就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而言,育人共同体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解范式,其育人实践的内在机理还需要进一步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