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建设探究
2022-12-17张翔宇赵振杨
文/张翔宇 赵振杨
引言
校园文化涵盖内容广泛,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都属于校园文化范畴,而这些因素对于学生的教育都具有直观的影响力。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必须引起高校与教师的重视。而在教育中要想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抑或者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源头,才能根据问题健康学生的心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为了深入研究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笔者对于本市一所高校的学生与教师展开了调研,在相关资料整合中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下述三方面:第一,学生缺乏集体生活意识与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这一点在新生群体中较为常见,部分学生或因为没有步入心仪的大学而产生倦怠情绪,心理问题也会在抑郁、失落的状态下逐渐严重[1]。加之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家庭环境优越,步入高校后需要住集体宿舍,生活与学生在家庭中落差较大,或导致学生出现烦躁、压抑之感;第二,部分学生表示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校园中若不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会降低学生的社交圈,对于学生步入社会极其不利。与此同时,学生不善于交流与沟通也会导致学生的心理越来越来与自卑,抑或是孤傲,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并无利处;第三,部分学生受家庭环境影响出现心理问题。如部分学生家庭环境较差,在学习之余也会寻找一些兼职工作,长期的勤工俭学或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尤其是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下,难以在学习与兼职之间合理规划时间,或导致学生出现抑郁、烦躁的状态。部分学生或受到虚荣心影响,兼职害怕同学嘲笑,或出现不自信的情况。类似于这一种情况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方面,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大学生素质教育是现阶段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大学生心理教育影响远不止于在校期间,更多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后,或者说是学生的一生都会受到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其心理素质,以校园为载体培养学生,确保健康学生心理。高校校园对于学生而言,就是锻炼其适应社会能力的过渡平台,具备半校园、半社会的特征,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决定性作用[2]。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高校教育的一部分,但是环境的建设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试想,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同样是正面的,学生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在友善的师生交往中,在良好的社交平台中,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也会潜移默化地提升。
另一方面,高校肩负着育人职责,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实施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现阶段,高校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在拓展与完善专业领域,对于现有的专业不断完善与优化,并在实践中尝试创设新专业,最大限度给予学生广泛的学习与选择空间。在专业教育视角下,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结合专业特点组织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三观,同时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落实。专业不同,教学方向自然有所不同,对于学生的影响各有侧重,而校园文化是促进专业发挥其教育价值的催化剂,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故此高校在专业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环境育人促进专业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并在专业教学中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强化人才专业能力的同时强化其心理素质。
三、有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1.完善与优化高校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规范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要元素,在制度的作用下,才能建设和谐的校园氛围,约束学生的学习活动[3]。具体来讲,校园制度文化规定了学生教与学两方面内容,对于教师与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出了详细的指导,包括教师的奖励与惩罚、专业教学方向、育人工作任务等等;学生的学习行为规范、日常实践活动等等。在制度的作用下,高校教育或更加完善,科学合理、可行性高的制度可以确保教育工作更加高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各方面素质全面提升。制度文化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只有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制度,才能确保校园文化在制度文化的建设中逐步形成固有的特色,发挥其引领作用。在以制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校园文化也会无形中指引制度文化的建设,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关于制度文化,可以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尝试完善与优化。以学生为例,制度主要是针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社团活动、生活习惯等等,而这些内容对于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极强的辅助性。教师作为教育执行者,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尝试在教育与实践中完善制度,在完善中尝试制度的可行性,在实践中反思与改进,确保制度的行之有效。只有最大限度发挥制度文化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作用,才能提升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校园文化在制度文化的推动下不断实现建设目标也会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促进校园制度文化进一步完善。
2.加强校园文化作风建设
校园文化作风可以从学风、校风、教风三个层面来理解,三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备同样的重要性,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以学风为例,良好的学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出现倦怠的状态,既能给予学生积极的学习动力,也能在学风建设的影响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康学生的心理,促进其全面发展。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在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可以促进学生迎难而上,而这种砥砺前行的气势可以培养学生争先创优,逆流而上的心理;以校风建设为例,校风建设主要是校园风气建设,即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这一方面建设主要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等多方面展开,目的是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校风建设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学校本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一社会环境的生活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将会逐步强化;以教风为例,教风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直观的,只有不断加强教师的教学素质,提升其教学能力,才能确保育人目标在教师的作用下逐步落实[4]。校园作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只有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学风、校风、教风三方面的作风,才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其规划目标,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活动是高校较常见的一种教学载体,是促进学生实践技能发展的主要平台。而实践活动是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明确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在教学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凸显活动育人作用,弥补理论教学短板,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健康学生的心理,落实相关教学目标。例如高校可以开展主题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空间;组织辩论赛,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举行文艺表演活动,减缓理论知识教学压力,放松学生的身心。总而言之,高校应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劳逸结合,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在陶冶其高尚情操的同时提升其心理素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社交技巧,在与他人交流沟通中可以循序渐进的坚定学生文化自信。活动形式与教育目的都应确保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并在活动中必须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活动设计还应注重艺术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审美与心态引领中,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文化修养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现阶段高校亟需研究的课题。素质教育背景下,国家教育部门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健康的心理是其中重要部分。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于学生现阶段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进而从制度文化、作风建设、文化活动三方面展开了论述,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