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观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2022-12-17何丹虹李莹
文/何丹虹 李莹
融媒体环境下,媒介技术发展催生了新的传播形态,多个信息源同时传播,多元社会思潮激增,出现了“人人都是记者”的现象,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威受到挑战,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的难度越来越大。甚至一些人认为新闻观像一门政治类课程,只是单纯的说教,并没有在生活中起到作用等[1]。实际上,新闻观教育的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高校是培养新闻工作者的重要力量,是新闻观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合理把握、审时度势、重新定位,让新闻观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路径创新。
一、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融媒体时代,个体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信息,个人也能够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这给新闻舆论生态、媒体发展格局、信息流动方式带来诸多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新闻观教育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首先,高校新闻院系部分新闻传播类学生政治素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学生政治素养严重缺失。第一,部分学生对政治不关心,有学者对贵州当地六校进行调研,在“大学生上网关注内容”方面,数据显示学生们接触的信息依次是体育、娱乐新闻(25.6%),政治新闻(22.7%),社会新闻(21.8%)[2]。第二,政治参与带有功利色彩,学者朱亮针对大学生参与的动机进行问卷调查:28.7%的同学是为了追求理想信念,35.7%的同学是为了享受权利、履行义务,23.4%的同学竟然是被动的进行政治参与[3];第三,政治行为与政治认知脱节,学者李凡对8所高校进行青年学生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问题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52.42%的人表示,如果行贿能够解决目前急需解决的奖学金、入党、就业等问题,自己“肯定会”(19.07%)和“可能会”(33.35%)行贿;还有23.4%的人对此持模糊态度,回答“说不清”[4],这些数据结果直接表现了高校部分学生政治素养缺乏。其次,西方的多种社会思想潮流激增,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受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新闻观影响,西方“人咬狗不是新闻,狗咬人才是新闻”的观点会模糊高校新闻院系专业学生对新闻职业作风和职业道德原则的界限,出现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寻求“买点”的错误观念。另外,新媒体技术间接地扩大并加速了各种思潮的传播面和速度,多元化思潮的消极影响更加突出。最后,高校新闻观教育存在创新乏力的状态,学科基础薄弱、教育主体不活跃和创新方案见仁见智等都是其主要原因。比如高校和新闻业界、学术界提出的关于新闻观教育创新方案不可能贴合每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和现实境遇,所以地方高校明显就在引进人才方面存在弱势。
二、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观教育的机遇
高校新闻观教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同时也面临发展的机遇,机遇是新闻观的催化剂,离不开媒介融合发展这一新时代背景。因此,我们在探讨高校新闻观教育的机遇时,应该密切联系融媒体这一时代背景。融媒体不仅可以看作新闻观教育的社会环境因素考虑,也可以作为载体加以运用。首先,媒介融合发展为新闻观教育提供新场域,给高校师生带来了很多便利之处,让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让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一个充满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场域。新闻观教育过程中,教师在融媒体中心开展新闻观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现场观察、讨论和实际操作等方式,感受新闻生产和制作的流程,培养受教育者将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其次,要紧紧抓住课程思政这一机遇,为新闻观教育提供新理念。课程思政作为贯彻到各类各门课程之中的课程观和教育理念,为新闻观教育奠定了德育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闻观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为新闻观教育提供新方向和新思路。最后,教育部开展的“三全育人”综合发展改革试点工作也为新闻观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三全育人”特色工作包括坚持用新闻观教育和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积极推进“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第二课堂实践、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另外,高校新闻院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统领地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新闻观教育全方位、全方面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比如说在新闻观教育中植入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高校师生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培养爱国和爱党高度统一的自觉和自信。综上所述,这三个方面从内容和形式上为新闻观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路径。
三、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观教育的路径创新
面对新闻观教育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新闻观教育的困境和高校新闻院系师生新闻观现状,创新新闻观教育这一伟大战略,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师生要用行动解决的现实问题。下面是笔者几点关于新闻观教育实现路径创新的思考,可供参考。
1.案例教学
新闻观教育课堂中,好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效果的催化剂,有一个好的案例作为前提,再加上老师的合理引导,案例教学的效果自然显而易见。90后和00后基本上都是在电子设备影响下成长的一代,如何使“庄重”“严肃”“枯燥乏味”的新闻观理论动人心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新闻院系专业教师必须要深思的问题。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践中践行新闻观,案例教学法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5]。首先,在新闻观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注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事件,选择一些有正面效应的、典型、新鲜的案例,比如说主流媒体特别是党媒的案例开展新闻观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新闻观剖析社会现实,激发学生的新闻敏感度。比如说人民网推出的“70年70问”,这个主题报道融合了图文结合、H5、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既突出了主题的重点,又投合了受众现今接受碎片化信息的阅读习惯,很适合在新闻观教育课堂中当作案例进行解读;最后,高校新闻院系应该推动建设案例库,将不同题材、体裁、媒体形式的案例进行个性化分类[6],对于分类好的案例,教师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分析总结,充实高校新闻院系案例库的内容,方便师生整理和学习。
2.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有三个场域,分别为:新闻观中国化的现场、新闻观实践的现场和新闻观教育未来服务的对象。具体来说,现场教学是指组织学生到新闻发生现场或生产现场学习有关知识、技能或接受新闻观教育的教学形式。近些年来高校新闻院系都深刻认识到了现场教学的重要性,一是到新闻观诞生的地方,利用红色新闻资源开展新闻观教育,触景生情,切实体验新闻观教育的“入心”“入身”“入情”。二是到融媒体中心、广播电视台等机构,切实地感受新闻生产、制作、报道的整个流程,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新闻观理论性内容联系具体实际,与现场工作人员互动交流,感受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同时,教师在现场进行教学,可以获取设施、资源、技术的便利;三是深入到新闻观教育未来服务的对象中去,用新闻观教育培养新闻工作者,是为了更好地做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观教育未来服务的对象是社会,把新闻写在广阔的大地上,把课堂搬到基层,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工厂车间就是现场教学的真实写照。在新闻观教育现场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知国情懂国情,培养学生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工厂车间,实实在在地运用新闻观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审视新闻观教育未来服务的对象—社会。
3.共建共学
新闻业界和学术界对高校新闻院系在政策和资源上的支持是新闻观教育发展的契机,共建共学,全员育人。高校应该深入落实学校对于当前“三全育人”工作的相关文件和指示,明确“育人”不是高校一方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自己都要参与起来,搭上“共建共学”的好平台,实现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培育学生。首先,让高校新闻院系专业教师和新闻业界工作者流动起来,新闻院系的专业教师可以到新闻媒体去指导新闻理论,为新闻教学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业界精英可以到高校与师生进行互动交流,也可以在高校挂职,为高校师生创造良好的实习培训机遇;最后,新闻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部校共建的监控管理,要对部校共建的过程进行审核和评估,及时进行调控,对做的出色的高校新闻院系给予表扬报道,并在教学设备上提供物质奖励;对于做的不好的高校要给予人才、资源上的帮助,鼓励其做好共建教学的工作,推动我国新闻观教育有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