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2022-12-17蒋笃君魏锦萍
蒋笃君 魏锦萍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他再次强调:“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适逢我们党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正是回应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推进红色文化教育的积极尝试。
一、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红色文化具有实施社会动员、增强社会认同、凝聚价值共识、强化思想引领、塑造党的形象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红色文化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夯实了思想沃土,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一)红色文化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内在需要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塑魂立心、固本培元的精神密码,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革命精神、经验策略等“遗传因子”。传承红色基因就是传承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的优秀“遗传密码”。一部红色文化史记载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先烈铸就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党带领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的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转化为推动革命和生产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部分青年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民族文化认同感弱化,宣传红色文化优秀传统,发挥了抵制错误思潮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3]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新场域,优化教育方式,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守正创新,传承红色基因,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与冲击,是红色文化教育兴旺发达、红色政权永不褪色的重要保障。红色文化教育是推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高歌猛进,助力大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必然要求。
(二)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亮底色
全球网络和社交平台的开放、交织、共享,各国文化思潮涌入中国,价值多元化倾向日趋明显,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愈加激烈。从世界时域看,世界和平受到冲击,合作发展陷入困境,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仍不容乐观,世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从国内时域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处于关键时期,新矛盾不断增多凸显,个别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奋斗精神不足,推崇“佛系”“躺平”“摆烂”,在精神上出现“缺钙”现象,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4]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华民族独特历史底蕴,领导中国人民所创建,民族的、科学的、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人志气之源、底气之基、骨气之魂。面对学校高质量发展和立德树人工程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激励青年学生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提高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打牢强国实践的鲜亮底色,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三)红色文化是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硬核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人民立场,把教育视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23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红色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鲜活的教科书。红色文化内涵丰富,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提高道德水平、加强品德修养、弘扬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有利于促使大学生具备扎实理论基础,激发求知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受挫抗压能力,发扬顽强拼搏精神;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审美取向,增强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创造性劳动意识,争做新时代实干家。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困境
红色文化凝聚着爱国奉献、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价值理念,受国内外时域交织影响,红色文化在融入过程中面临着育人素材缺乏系统化、育人媒体缺乏创新性、育人实践缺乏多元化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存在局限等困境。
(一)教学困境:红色文化育人素材系统化不足
红色文化作为各种文化要素的集合体,蕴含着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具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含金量”的价值功能。红色文化只有结合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对接,才能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当前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合大都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主选择,随机性和自主化现象难以避免,致使课程内容可能存在同质化,进而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究其原因,虽与教师专业背景、知识储备等相关,但更关键的在于红色文化教学素材缺乏系统化,红色文化资源类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未能高度匹配。
(二)传播困境:红色文化育人媒介创新性不强
媒体融合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态势。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敌对势力企图借助融媒体的超强传播力,利用各类媒介制造噪声杂音,淡化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政治属性,在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强化媒体宣传红色文化力度,既能够防范境外势力操纵中国舆论,又能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主动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媒体融合和全媒体时代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机遇,同时也加剧了挑战。传统媒体依旧是高校所信赖的重要传播载体,但部分传统媒体固守“八股”文风、拘泥“灌输”姿态,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与数字技术融合不足而被大学生敬而远之、刻意回避;红色文化传媒作品中流量产品、爆款产品较为缺失,红色作品多呈现出“政治性较强、艺术性较弱”的状态,在海量信息中无法高效吸引大学生注意力,难以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三)实践困境: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多元化不够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兼具参与性、生动性和体验性,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场域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知认同红色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模式单一、缺乏多元化,存在实践内容固态化模板化现象。受师资、经费、场地限制,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内容机械单调,并未顺应新形势、新教材、新要求、新技术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修正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周延性不足,教学结构整体性和层次性不强,未能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缺乏主体间性,活动进程中交互感欠缺,难以实现红色文化教学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
(四)认知困境:红色文化认知程度存在局限性
红色文化认知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榜样示范、文化传承、道德涵养的作用。赓续红色血脉需要激活每个人身上的红色基因,尤其是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灌浆期”的青年大学生,此时他们虽自信开放,但思维不够成熟,受到西方社会思潮侵袭容易陷入困顿。历史虚无主义者肆意曲解红色文化,编造歪曲事实,借助“还原历史”“以偏概全”等手段将红色革命历史庸俗化、娱乐化,企图以此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仍有个别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革命人物、光辉事迹、崇高精神等学习不够、理解不深,甘当“键盘侠”,沦为西方国家对中国青年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和“帮手”,导致对革命先辈情感认知不深,对红色文化价值认同度不高。
三、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
红色文化是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底气来源,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教学资源。构建“课程育人”“媒体育人”“实践育人”以及“自我教育”的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模式,强化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功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和吸引力。
(一)优化课程育人主阵地,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教学素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逐渐凝练而成,集文化、历史、政治、精神资源于一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的涵养作用,生成符合课程知识内容和教学要点的红色文化教学素材,“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红色文化精准对接的时代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7]。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对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原理的集中概括,课程内容理论思维难度较大。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充分展现,能够激发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兴趣。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深刻的理论内涵,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深刻阐释和论证红色文化蕴含的逻辑理论,既要保持“原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稳定性,又要体现红色文化的鲜活生动性,特别是融入红色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贡献,努力实现有机融入、深度融入、创造性融入,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再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紧贴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与红色文化发展历程在时间跨度、理论内容等方面具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以“醒过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时代主题为主线,按照课程版块,将不同时期的重大革命事件、重点红色人物、主要历史遗迹、经典红色故事等,分别融入相应教学内容。如“毛泽东思想”模块,可融入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制度、铁人王进喜、优秀党员干部焦裕禄等事例。又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艰辛奋斗史,兼具思想性和历史性,与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相融相通、内在契合。红色文化资源是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脉络,将发生在同一时期的红色文化历史事件与课程基本理论相结合,创新体验式教学法,组织大学生前往革命博物馆、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实地体验,感悟革命英雄、时代楷模、改革先锋的伟大精神,促使大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精神滋养,提升历史自信,增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感召力。还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侧重帮助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坚定爱党爱国爱民之情,培育高尚道德素质。把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就是要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将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领袖担当融入人生观教育;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融入道德观教育;将“重视法治,厉行法治”融入法治观教育,梳理新中国70多年法治发展的历程、成就与经验。另外,形势与政策是一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课程,帮助大学生认知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认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认清国内国际发展趋势,树立科学形势观和政策观。课程教学内容时效性极强,不拘泥于稳定教材。结合教育部每年印发的课程教学要点,以红色文化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精神形态等作为资源载体,运用红色文化通过专题授课解读中国制度优势,以期坚定大学生的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构筑媒体育人新高地,不断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8]融媒体时代,应顺应大学生学习与生活方式新变革,打造红色文化融媒体聚合平台,创新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切实提升传播媒体对红色文化教育影响的扩散效应。
一是设置特色专栏。设置融媒体红色教育专栏,主动占领高校校园文化舆论阵地。统筹红色文化资源,遵循“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融媒体中心理念,打造富有红色文化特质的图文、音视频、直播等栏目。如契合不同地域,在融媒体平台上推出“红色人物”栏目,通过系列人物短视频,让红色人物成为“网红”;契合交互体验感,推出“红色问答”栏目,从主客体互动维度,邀请红色领域专家与大学生互动,建立起多元主体沟通交流轨道,增强主体间性;契合现代话语表达,推出“红色故事”栏目,采用影像化符号,强化细节描述,把握“动情点”,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加可听、可感、可信。
二是创建融媒品牌。创新红色文化融媒产品,打造高校红色主题品牌。面对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和教学创新发展要求的双重挑战,创作鲜活生动且具有高效传播价值的红色融媒作品,成为高校融媒体探索的新方向。深耕新内容,从供给侧入手,结合大学生认知习惯和情感需求,提高作品制作精细度,生产年轻化、多样化的红色融媒作品。技术创新是融媒体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的支撑。采用新技术,高校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开发融媒作品,创建融媒品牌,实现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传播。
三是培育学生骨干。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培育一支以大学生为主力,既具备深厚红色文化理论素养,又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媒体运营等一专多能的融媒人才,是打造红色融媒平台的重要环节。注重引导大学生媒体队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红色文化涵养,围绕红色文化的热点、难点进行作品创作与宣传;同时,开设新闻写作、摄影摄像、平台运营等专题培训,帮助大学生融媒队伍掌握基本互联网技术,熟练操作融媒体平台,实现红色融媒平台智能化生产与精准推送。
四是加强校企合作。联合中国青年报、腾讯、微博等媒体企业,改变高校以往“独唱”式传播格局,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发声的“合唱”式格局,做大做活红色文化传播“朋友圈”。拓宽工作视野、打破边界壁垒,融合校内校外传媒力量,发挥各自优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前沿科技、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多领域深度合作,创建红色媒体联合实验室、研究院等。如由江南时报社协同南京医科大学举办的“庆祝建党百年红色经典电影海报展”,通过整合红色电影资源,促成医学题材电影与医科大学生之间资源匹配,实现红色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创新性。
(三)拓展实践育人多场域,协同构建红色文化教学模式
依托系统化红色教学素材,协同校园融媒体平台,建立由校园实践、社会实践、虚拟实践组成的实践结构模式。创建课内外与校内外红色文化育人实践联动体系,丰富实践内涵向度,增加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机会,打造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搭建整体实践教学场域。
校园实践是以校园为限定性场域开展的实践活动。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实践活动,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以及行为习惯,打造良好红色文化校园生态环境。定期举办校园主题活动,依托大学生社团,广泛开展读红色书籍、讲红色故事、观红色史馆、看红色电影、唱红色歌曲等活动,着力提升大学生将红色文化认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能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和亲和力;重视国家传统节日及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结合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关键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相应纪念仪式和主题活动,通过打破空间界限扩大仪式场域,引导学生回顾历史、重温经典,接受红色文化洗礼;构建独具特色的红色校园环境,建设红色文化长廊、树立革命人物雕像、建立校史馆等,打造凸显红色文化的校园经典元素和标志性符号,使大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社会实践能够给大学生提供检验课堂理论知识的机会,有利于实现红色文化认同与报国实践知行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9]善用“大”资源。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用奋斗书写的恢宏史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厚资源。高校组织大学生前往革命博物馆、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进行实地体验,让红色文化教育“活起来”,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大学生勇于开拓、艰苦奋斗的雄心壮志,引导大学生识国情、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聚集“大”合力。高校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各方面力量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乡村,通过参与红色文化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义务支教等方式,了解国情省情、感知社情民意、学习革命传统,将多方力量汇聚成实践育人“同心圆”,激发社会育人“大能量”。
虚拟实践具有现实超越性、客观真实性、即时交互性、自主创造性等特点,应用于红色文化教育,能够拓宽实践教学领域和范围,缓解以往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成本问题和安全问题,实现全员参与。开发红色文化虚拟实践教学资源库,实现主体资源、客体资源、中介资源三者有机统一,将红色文化教育化繁为简;研发红色文化虚拟实践教学创意产品,如将红色文化内容融于网络游戏,寓教于乐、寓情于景,通过网络游戏使大学生深刻领悟红色文化特质,如北京理工大学以VR技术为基础,研发《重走长征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长征精神的感悟;建立红色文化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高校利用自身优势,谋求与高精尖虚拟技术企业合作,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建设特色实践教学中心;搭建全国红色文化虚拟仿真实践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高校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资源,实现全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良性循环利用。
(四)探究青年奋进原动力,精准实现红色文化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1]青年大学生的内驱力是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之本源,具有首要性、前提性、根本性特点。立足课程育人、媒体育人、实践育人,发挥青年主观能动性,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由“理论学习”认知自觉转向“热爱祖国”情感自觉,最终转向“理想信念”信仰自觉以及“复兴伟业”实践自觉。
一是聚焦文化认知,建构大学生文化认同。彻底的思想理论认知是红色文化教育的起点。认同是个人对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历史、理想信念、道德价值、政治制度等认可。加强红色文化认知教育是培塑红色文化认同的前提。高校作为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聚焦于“古”,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通过多渠道认识红色文化科学内涵和生成理路,建构红色文化观念,提升红色文化认同意识;观照于“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了红色文化的真理性,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威力,引导大学生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认同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
二是涵养家国情怀,激发大学生爱国之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6]爱国情感是红色文化认同的升华,同时也是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深厚的主题。追寻红色记忆,宣传弘扬革命战斗英雄、建国功勋人士以及新时代楷模的红色事迹,在缅怀先烈中树立爱国榜样,在品味苦难中厚植家国情怀;体悟红色精神,从伟大长征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红色精神中汲取力量涵养大学生爱国情怀,将精神之氧注入红色血脉,引导大学生胸怀忧国忧民之心,培育大学生爱国爱民之情。
三是磨炼坚强意志,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红色文化资源是补足理想信念之钙的“活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10]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贯穿红色文化始终。筑牢大学生理想信仰根基,需要从红色文化中挖掘革命先辈、英雄模范的人生故事、奋斗事迹,深刻感受“革命者绝不下跪,只能站着死”的不屈,“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能丢”的坚定,“把活路堵死,向死路求生”的无畏,“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愿意把牢底坐穿”的气概,造就一批理想信念正、道德修养佳、思想境界高、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四是做到知行合一,激发大学生报国之行。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是引导大学生认知认同红色文化,涵养爱国情感,坚定理想信念,最终将个人奋斗目标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实践。组织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将红色文化精髓运用到学习、生活、工作中,把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转化为参与国家建设和贡献社会的实际行动。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蔓延的严峻形势下,大学生志愿者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积极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在各种艰难险阻考验中步履坚定地躬身践行报国之行,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力军的良好精神风貌。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滋养和丰富教育资源。红色文化赋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培养有政治远见、胸怀坦荡、不谋私利、不畏困难、脚踏实地的先锋分子,共筑高校立德树人新征程,教育引导一代又一代大学生成长为我们党的忠实助手和可靠后备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