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2-12-17李琼琼
●李琼琼
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它开启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篇章。新时代深入学习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不仅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深度结合,更能激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有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一、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坚持文化领导权,巩固执政基础
列宁关于文化领导权以及党的自身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始终贯穿于其文化建设理论之中。一方面,要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权。列宁认为,俄国当时正处于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人民极易受到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加之国家经济和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国家政权尚未完全稳固,只有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才能保证文化建设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因此,他提出,“从原则上说,对于应该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一点,我们不能有任何怀疑”。此外,他认为国家教育和社会教育活动等都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开展,并同革命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加强党的自身文化建设以巩固执政基础。当时俄国文化的不发达限制了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基于此,列宁强调必须进行长期的巨大的努力来发展教育工作、组织工作和文化工作。而如何发展教育和文化相关工作,则需要国家各机构各司其责,并在不同阶段认清自身的发展任务。如政治教育委员会要“教人们同拖拉作风和贪污受贿行为作斗争的文化素养”,工会要参加一切文化教育工作和生产宣传工作等,各机构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均各有侧重。
(二)保持文化传承性,创新文化发展
列宁认为那些优秀的文化成果,作为世界发展过程中人类智慧的积淀,具有历史的传承性。但基于世界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列宁认为在文化建设中要坚持继承性与批判性的统一。一方面,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文化。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明确指出:“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他认为无产阶级文化正是在多种文化与无产阶级自身发展特点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批判性的、扬弃的、独特的、合乎发展规律的文化。基于此,列宁主张要尊重文化的历史性与世界性,要尊重文化的发展规律,辩证对待资本主义文化。另一方面,要创新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世界性意义,之所以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创新并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扬弃并存。同时,列宁也对两种现象提出质疑:一种是对于那些过多地、过于轻率地侈谈“无产阶级”文化的现象,另一种是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的现象。列宁认为必须利用人类创造的全部优秀文化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要坚持在扬弃中创新,在批判中发展。
(三)推进教育普及化,提高教师地位
国家教育的普及化与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且必要条件。列宁曾深刻地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正发生着质的改变,而这一改变的核心表现即是将重心由政治革命转向文化建设。一方面,应增加对国民教育的投资。列宁认为,国家预算应优先满足初级国民教育需要,要真正地表现出对教育的重视,就应当从教育情况的实际着手,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非教育部门经费的削减,并将该经费用于国民教育。还可将一些“臃肿的和形同虚设的”机构予以精简,节省下来的经费可用来发展国民识字教育。另一方面,应提高教师的地位。列宁指出俄国“直到今天还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的原因还在于对国民教师的关心程度与重视程度尚未提到应有的、足以引起重视的高度。他多次批示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境况和社会境遇,要优先保障教师的工资待遇。他呼吁社会要高度重视国民教师地位的提升,“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最最重要”一词从精神层面表明了列宁对教师的尊重和推崇,从物质层面表达了对提高教师待遇的真诚和关切态度。列宁针对提高教师地位的系列论述和实际做法,获得了当时大量知识分子的认可,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加强城乡文化合作,巩固工农联盟
列宁认为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工农群众主体力量。作为农村人口比例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只有农民阶级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同工人阶级形成社会主义建设合力,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对于当时苏维埃政府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一方面,要以合作社的发展带动农民文化教育。列宁把在农村中进行文化教育工作看成是两个划时代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他认为,在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和发展合作社的过程中,合作社是一条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良好途径,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最有利的宣传。发展文化教育是建立合作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合作社的经济发展也可以反哺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的文化建设与合作社的发展二者互进互促。另一方面,要建立工农联盟。列宁认为可以在城市工人和农村雇工之间建立一种友好互助形式,以工人阶级中的进步分子带动农民阶级的文化学习,用“以工促农”的学习教育方式团结和联合农民,不仅可以巩固工农联盟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同时也是维护农村稳定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稳固工农阶级主体地位的重要方式。
二、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把握文化建设发展方向,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权
随着国际文明对话与交流日趋频繁,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愈发频繁且隐蔽。鉴于意识形态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指引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作出方向性和战略性的引领与调整,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指向。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不仅与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紧密相连,而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因此,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日益错综复杂的世界局势,我们要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权,坚持党在新时代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守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
此外,要持续加强党的自身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权,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凝聚民族向心力,培育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教育作为党自身文化建设的常态化学习内容贯穿始终,提升党员干部的自身文化素养,将注重解决现实问题与加强思想武装有机结合,不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更好地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行动。
(二)尊重历史文化发展规律,辩证对待历史文化遗产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一种文明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遗产和文化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既继承发扬优良文化传统又展现时代文化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既葆有独一性又兼具包容性,既葆有自身民族性又兼具世界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同时,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不断推动文化创新性发展。尊重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是文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回答了文化建设应传承什么、怎样传承、谁来传承等重大问题,表明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不断推动文化“两创”发展,激发文化发展动力。其中,文化输出即为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落地生根,这种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的文化交融,正是我们实现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文化国际化世界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以及传播的极速化为文化输出开辟了一条新的输出路径,对多样式、多种类的文化交流与传播途径的探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蓬勃发展且日益璀璨;不同文化之间的借鉴与融合,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世界精神,使其葆有生机且兼容并包。
(三)统筹协调城乡文化发展,加强城乡文化联动
党中央先后提出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表明了党对乡村振兴的密切关注,以及党对城乡关系发展变动趋势和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面对我国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发展资源不均衡的问题,首先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转变不发达地区或农村的文化建设发展落后、基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的现状,就要深入推进文化进基层、文化进万家,合理统筹协调文化资源与服务,加大对乡村和不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资源引入力度,为他们提供更优质更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各级地方政府可以加大对这些地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也可以通过引入外部投资、募集自筹资金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号召社会多方力量、多种资本参与到这些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事业中。对这些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之间以及区域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提高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生活质量。
其次,要加强城乡人才流动。人才短缺、人才引入困难是不发达地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人才引入机制,积极激励、引导城市人才参与到农村或不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中来。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在稳住本地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增强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加强对基层文化人才的培训,如定期组织基层文化人才参加有利于本地文化建设发展的专业化培训,进一步提升基层文化人才的综合素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