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三问
2022-12-17徐秉国陈道发
●徐秉国 李 芳 陈道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键问题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的种种疑问、纠正学生存在的种种错误观点,这对于开展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一、共产主义是否值得追求?
回答是值得追求,因为共产主义是美好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心灵,是人类的“文化基因”。中国古代《礼记》中刻画了一个大同世界,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近代世界最早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描绘的首推《乌托邦》一书。什么是“乌托邦”,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这本书是1516 年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创作的游记。在这本书中,作者虚构了一个名叫拉斐尔·希斯拉德的航海家,他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在那里,他发现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社会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公众选举产生。托马斯·莫尔用游记的形式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人间天堂,成为近代人类共产主义理想的萌芽。到19 世纪,西方世界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涌现出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一批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为人类的未来构建了一个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提倡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进而实现人人平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充分借鉴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即科学社会主义阶段,它以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自己的构想,其基本内容主要有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彻底消灭私有制,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总结起来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现按需分配、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综观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共产主义是无比崇高且美好的,是真正的人间天堂,共产主义使我们都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全面发展的个人。
共产主义崇高美好的图景能够激励人们去为之奋斗、牺牲。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立志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始终如一地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前进。共产主义理想是建党百年来无数党员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重要动力。方志敏烈士在就义之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二、共产主义是否可以追求得到?
回答是可以追求到,因为共产主义是科学的社会理想。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和物质条件并没有成熟,当时人们所认为的共产主义“只能是出于本能的、往往有些粗陋的共产主义”。而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从一开始就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即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规律支配下的自然发展过程,不断地实现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共产主义不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剩余价值学说则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社会现象,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壳要被“炸毁”,由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共产主义的实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并非虚无缥渺。
“两个必然”只是说明人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具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不等于能够及时兑现,共产主义由必然变为现实,中间需要一个过程。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理想,没有具体的实现时间表,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时间表。目前,资本主义社会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注重科技创新,注重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也注意剥削方式的改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还在继续向前发展,但这种调整不可能触动资本主义社会的根基——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其走向衰败的趋势。资本主义腐而不朽是暂时的,垂而不死也是暂时的,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展至尽,以致再也不能发展之时,就是资本主义灭亡的时候到了。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不等于马上灭亡,共产主义即将到来并不等于马上到来。历史发展总有一个过程,人类历史上的奴隶社会存在了几千年,欧洲封建社会从古罗马帝国灭亡到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至少也经历了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有两千多年历史,而资本主义从它诞生至今还不到五百年。由此可见,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也“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而且还要看到,人类历史就像是一条长河,其流程一定是波澜壮阔且起伏不定的。人类历史上的社会进步往往也会伴随着一定的倒退,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专制为例,英国从1640年起,先后经历了两次战争和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直到1688 年才宣告完成其所谓的“光荣革命”,前后经历了长达48 年的进步与倒退之间的斗争。更何况,共产主义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同传统的所有制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中间会经历更多的“反复”和“折腾”。1848 年以来人类追求共产主义的历程,从1917 年十月革命时的“星星之火”,到二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燎原之势”,再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其过程是波浪形前进的。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苏联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自我放弃、意识形态的混乱、改革的失误等等,其中最关键的在于理想信念的丧失。苏联解体不是福山所说的“历史终结”,因为苏联解体只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的一次挫折,并非社会主义彻底失败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中间必然会经历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因此,那种认为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虚幻论”“渺茫论”是完全错误的,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的特点,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跑“马拉松”的准备,而不能强求“速胜”。
三、共产主义应当如何追求?
回答是通过奋斗,因为共产主义是现实运动。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远,指的是时间维度,需要跨越若干代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个人理想往往以“代”来计量,时间不会很长,如果用个人理想这个短线去度量社会理想这个长线往往会滋生出共产主义“渺茫论”,使人产生消极悲观情绪,进而认为共产主义我看不见,也就与我没有关系,当然也就没有必要为之奋斗。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它割裂了共产主义运动和制度之间的关系。共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制度,同时又是革命运动。共产主义运动是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手段,共产主义制度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必然结果和最终归宿。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既是指向未来又是指向现实的,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更是一个从现实的人出发,不断满足人的现实利益需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过程与现实运动。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实践早已扎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非是不可见的,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领导人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向着共产主义迈进。在《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共产主义称之为是在欧洲上空游荡的“幽灵”。但是,今天的共产主义早已不是“幽灵”,与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治理困境相比较,14 亿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正朝着共产主义阔步前进。
共产党人是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统一者,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我们既要仰望星空,朝着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奋发进取,也要脚踏实地,为我们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毛泽东曾说:“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党的十九大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描绘了发展蓝图、做出了战略安排:在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 周年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到那时,我们可以说是扎扎实实地向着共产主义前进了一大步。
迈向共产主义的万里长征不是“走红毯”那般容易,而是“雄关漫道真如铁”,需要翻过一座座“腊子口”“娄山关”。青年学生应当接过民族复兴的历史“接力棒”,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