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路径

2022-12-17林国富

名师在线 2022年33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文 /林国富

引 言

在中华民族的家国认知中,家国是一体的。所以,从古至今,许多人都有着家国同构的理想。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不仅可以为德育打好基础,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更有担当,从根本上提高育人质量。因此,《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要从基本的社会道德做起,开展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担当起自身的责任,增强对国家的信心,学会为国家、为民族而读书。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简单来说,是以国为家的情怀,爱国爱家的情感[1]。家国情怀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热爱国家、舍身报国的理念根脉,更是中华民族儿女世代守护的精神灯塔。用古人的话来说,家国情怀是对国家、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归属感,也是对家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回望历史可以发现,那些秉持家国信念,甘愿为国奉献的英雄豪杰就好像珍珠一般,在历史的长河间指引我们向前。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和变迁,中华民族的道德理念和传统文化一样,都受到了世界文化、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永不会变。家国情怀始终是激励中国人不断前进的动力,也是中华儿女对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的理想追求,不仅如此,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我们要沿着前人的足迹,树立对国家的高度自豪感和责任感,为民族繁荣和国家昌盛而努力奋斗,不断向前。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意义

(一)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以国为家,爱国爱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国情怀就是在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土壤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时代发展,家国情怀内涵不断丰富,精华也随之沉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在外来文化不断入侵、渗透的当下,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发展,是时代的呼唤。教师以家国情怀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弘扬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青少年群体的道德素养,还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2]。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任课教师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和弘扬者的身份,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发展积极做出贡献。

(二)有利于德育目标实现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德育工作始终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一大模块。而家国情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必然热爱、拥护自己的祖国,否则,其道德品质就失去了基本的立足点。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缅怀爱国英雄,传承爱国基因,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化、语言、人民和大好河山,培养学生心系他人、胸怀天下的情怀,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道德水平,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在新时期,许多人都将家国情怀视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家国情怀视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标志,主张通过家国情怀教育优化德育效果,助力德育目标的实现。

(三)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而且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契合,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家国情怀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源泉,它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集体荣誉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绽放出耀眼的光彩,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殊途同归、相得益彰;还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泉,永不枯竭。历史是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重要学科。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爱国、爱党与爱社会的统一,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思想还不成熟,他们极易受到不良思想影响,陷入错误的认知误区。而历史课程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具有必要性,也具有资源优势。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教育和引导广大高中生传承优良的家风,继承古人的宏愿,形成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守好思想高地,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资源优势,以家国情怀教育为切入点,全面渗透主流价值观念,把家国情怀弘扬与学史、明志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做时代新人,做有家国情怀、有理想、有责任的时代青年。

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

(一)全面了解教学内容,发掘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历史是人类以往的社会实践,具有复杂性、连续性和客观性。在人类历史上,虽然国与国的发展历程不同,但是每个国家都出现过对国家和民族有卓越贡献的人,在史书上,也有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基于对教材的全面了解,充分发掘、整合可用的教学素材和资源,以之为纽带,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扩充课堂的知识容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对教材内容的了解,整合与家国情怀教育有关的素材,提炼爱国主义教育主旨,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弥补历史课堂纯文本教学的短板,使课堂充满爱国主义气息。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 课“辛亥革命”为例,在课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包括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经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史实,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收集多种素材,如孙中山先生在革命道路上所遭遇的一系列失败,中外名人对孙中山先生的评价等。然后,教师将相关素材经过提炼、加工,制作成视频或PPT课件,以备课堂教学使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结合相关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爱国不是口号,它要融到骨子里,落实到行动中,只有人人都向孙中山先生学习,做一个义无反顾的爱国者,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有更美好的未来。如此便可使书本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使课堂变得更精彩。

(二)将历史故事引进课堂,让课堂充满正能量

家国情怀教育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家国情怀教育涉及许多抽象、枯燥的知识和道理。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单纯用口述、“洗脑”的方式,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疏远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历史是由许多故事组成的,许多历史故事都蕴含着教育价值和意义。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更利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因此,在家国情怀教育中,教师可以巧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正能量。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 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谭嗣同舍生取义的故事,讲述在积贫积弱的旧社会,广大仁人志士对祖国、对民族的期望和热爱:戊戌变法失败后,有人曾劝谭嗣同一起逃亡,但是谭嗣同拒绝了,他选择了舍生取义,准备用自己的鲜血唤醒沉睡的国人。为此,他拒绝了多次逃生的机会,最终与其他五君子一起被押赴刑场。他不是一个不热爱生活、不热爱生命的人,但是,他对国家的热爱和期待远超过一切。所以,他宁可用自己的死来唤醒旁观者,引导后来人。结合谭嗣同为国富民强而甘愿献身的精神,教师可以教育学生担起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心中有国家、有理想的人。

(三)运用现代技术,增加家国情怀教育的感染力

在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很早之前,许多人就意识到了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也就家国情怀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是,历史家国情怀教育效果并不显著。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学方式简单,家国情怀教育缺少感染力。随着科技进步,现代技术成为教学的好帮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在资源收集、素材推送、内容呈现和情境创设方面具有优势和独特性。将现代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可使教学更生动、更有趣。在家国情怀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家国情怀教育的感染力。

例如,在讲述“八国联军侵华”这课时,对于火烧圆明园的内容提到的非常少,而且现在的遗址照片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壮观。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入相应的视频,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播放“圆明园3D 复原视频”,借助信息技术和影音素材还原历史,对历史进行解释,让学生穿越时空,从第一视角感受圆明园的壮观,同时体会圆明园被抢掠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这样一来,学生对爱国的理解就不会只停留在书本上,他们的理解会更深刻。

(四)巧妙结合热点,达成家国情怀教育目标

家国情怀教育与德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一样,归根结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重点是培养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的思想建设,需要从实际出发,需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作为在开放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当代高中生都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不过受制于相对封闭、狭窄的学习环境,许多时候,他们无法及时了解一些事情,对事情的了解也不全面。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时政热点与家国情怀教育结合起来,巧妙结合时政热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优化家国情怀教育效果,达成教育目标。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 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为例,在论及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时,教师可以结合大家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香港回归祖国以后,香港同胞真正当家做了主人,在回归的这段时间也经历了不少的波折,但在每个关键的时刻都有中央政府大力挺港的身影,国家始终是他们坚强的后盾。“一国两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免会经历众多的风雨和考验。面对这样的挑战和冲击,我国不断应对和化解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这些无不充分显示了“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五)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让家国基因根植内心

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那种耳提面命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不理解,即便是家国情怀教育,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学生的生活、知识维度,挣脱课本、教室的束缚。教师还要适度放权,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发散思维,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让理想和信念根植于学生内心,成为学生的本能选择和需求。教学活动既有统领作用,也有综合能力培养作用。在家国情怀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对一些事情予以思考、判断、否定或谴责,培养学生的家国理念。

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为例,在讲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收集资料,并就如何激励国人奋发向上,避免中华民族再次遭受侵略等提出具体建议和应对之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形成共同的爱国情感和价值取向。

结 语

总而言之,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教师就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爱国主义素材,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正能量,并通过先进的现代技术,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同时利用热点问题及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让家国情怀根植于学生内心,助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略谈“家国情怀”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