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背景下课程重构的路径与方法研究
——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2022-12-17王梓诺侯玉倩
王梓诺 侯玉倩
(济南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2019年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提出要把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1]。“1+X”证书制度的实施,能深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优化职业院校现有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促进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推动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2]。为确保“1+X”证书制度有效推进,要求从院校到各二级学院层层落实,这就给各专业如何针对“X”证书考核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更明确、更有针对性的要求。而如何对标“1+X”证书等级标准,建设完备合理的专业课程组,则是当前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于“1+X”证书制度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组,采取有效方法和手段保障其顺利实施,是顺应“岗课赛证”融通的有效途径。
一、“1+X”证书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重构的意义和价值
(一)有利于实现“课证”融通
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服务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暂未从“岗课赛证”出发建构起与技能证书制度相匹配的课程框架;在课程内容上,部分知识点缺乏系统化整合,与证书匹配度弱。基于证书标准,在原有传统课程体系之上,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对照,梳理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横向上对课程组块进行建构,按照2∶8的理论与实操的考核占比,形成理实一体的课程组;纵向上结合证书标准对各个工作任务进行划分,完成对课程内容的优化调整。通过建构课程框架、优化课程内容、设计考核评价等,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重组与整合,构建以核心技能为核心的理实一体课程组,是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X”证书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互融通的有效手段。
(二)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1+X”证书制度本质上是在原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利用技能证书更好地深化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在过去,职业教育以就业岗位为导向,课程的组织与设计围绕职业岗位进行开展,但针对岗位的任务与技能要求缺少统一科学的标准,技能证书制度的出台对不同行业的准入等级和衡量指标做了规定。而在等级证书考试标准的指导下,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组的重构优化,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岗位导向的技能训练,将作为“1”的学历教育和承担“X”的技能教育相结合,确保本专业学生顺利取得毕业证和专业技能证书,获得建筑装饰行业的“敲门砖”,提高就业率和专业对口度,让学生走出校门就能获得学有所用的职业岗位。
(三)有利于为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提供标准参考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长期参考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美国的社区学院等。在职业教育自我发展的道路上,我国提出“1+X”证书制度,近几年在高职院校中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取试点工作,通过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考核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对于这个新生事物,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层面应该如何应对,各高校目前仍处在实践和探索阶段。2020年教育部批准的第三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名单中的《数字创意建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对接建筑装饰行业需求,主要面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职校学生。我们通过完成与“1+X”证书数字创意建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对应的课程组建设,能够更好地助推“1+X”证书在职业院校的落地,为近几年基于“1+X”技能等级证书进行课程建设与重构的各地方院校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1+X”证书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现状分析
为更好地推行和落实“1+X”证书制度,基于等级证书标准整合现有课程,形成与其对应的课程组,是保障该制度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效推行的重要环节;在课程组整合重构的基础上,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保障其顺利实施,才能真正做到课证融通。通过对山东省内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的调研发现,《数字创意建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高的贴合度。对照该证书考核标准,各高校所开设课程与中级证书考核标准要求没有强相关性,要支撑中级证书考核要求暂时只能开设课程组块,这样课程之间的衔接,以及课程内容与证书标准的对接尚存在一定问题。
(一)课程体系以学科为中心,缺乏针对技能证书等级标准的系统整合
以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现有专业技能课包含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提升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其中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大都以学科为中心构建,与职业岗位有一定对接,但存在重通用、缺乏针对性的现象。对高职学生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面向包含家装设计师助理、工装设计师助理、软装设计师助理等。数字创意建模职业技能中级证书重点考查学生作为家装设计助理的技能水平,而高校所开设的专业技能课面向三个职业岗位进行人才培养,这对于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势必造成课程相对分散、技能之间的衔接难以保证的困境。
(二)课程内容繁复冗杂,与技能证书的匹配度弱
通过对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的考察发现,目前开设的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分散、陈旧以及技能训练任务针对性不强等现象。在证书理论考核的部分,涉及的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大多分散在各个专业课程中,作为实操训练应知应会的理论基础,由于考核内容广而散,现有课程对其知识点的辐射难以面面俱到;而实操部分,课程内容呈现出综合技能点和知识与社会需求不能同步,欠缺与最新岗位需求的对接;另外,不同课程间知识技能点存在重复现象。例如,基于建模的基础性识图任务,在《建筑识图》《AutoCAD辅助设计》《3Dmax基础建模》中均有涉及,其原因在于制订课程标准时,教师间缺乏充分沟通讨论;从课程实施角度,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从而导致贯穿于各个核心专业课中的课程内容难以形成体系,不同课程授课教师需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拾遗补阙。除此之外,传统的课程内容对等级证书的考试标准支撑性不够,课程开设时间、各课程之间的衔接、课程标准的要求,缺少针对职业技能证书等级标准的系统整合。
(三)课程评价主体单一,缺少科学评价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基于类型定位特色倡导采用理实一体化课程,但课程评价仍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面对纷繁的实践环节缺少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难以实现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考评。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开设和实施情况看,校企合作育人的特色表现也不够充分。在整体课程评价上,依然是教师评价占据主导地位,部分环节有学生参与;综合实训、实习指导等由企业人员授课的课程会涉及企业评价;从单门课程实施角度来看,如果存在几名教师共上同一门课的情况,而任课教师之间缺少有效沟通,会导致评价标准失衡,影响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再者,课程评价的标准与“X”证书的考评标准尚未有效对接,以至于学生完成相关课程学习,但面对技能证书考试时依然难以达标,造成课程和证书两张皮,无法有效融通的尴尬局面。
三、“1+X”证书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重构的路径方法
(一)解构考核要求
《数字创意建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证书考核内容分为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分别将其考查的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进行分析,其中理论考核占20%,主要包含美术基础知识、艺术设计理论、造型理论、空间设计基础、空间建模概念等;实操考核占80%,涉及硬装建模、软装建模、空间渲染、后期制作等。本文通过对证书考核所涉及的工作任务、知识要求、职业技能要求几个维度的解构梳理出支撑的专业课程。该证书基于工作任务将考核任务分为四项,即二维场景概念的解读(任务一)、三维场景模型的制作(任务二)、三维场景模型贴图的制作(任务三)和三维场景模型的归档与优化处理(任务四)。其中,任务一在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艺术设计理论、造型理论、建筑装饰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场景二维概念设计图、分析不同的设计风格、读懂图纸,这就需要专业基础课程。如《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如《建筑识图》《AutoCAD辅助制图》来共同支撑;任务二要求学生在掌握三维建模基础上可以根据二维场景创建三维立体空间,这需要《AutoCAD辅助制图》《3Dmax初级建模》《3Dmax高级建模》大量软件实操课程做辅助;任务三需要在了解三维软件内置渲染应用及外置渲染功能、了解 PBR 贴图制作流程的前提下,对三维空间场景进行材质、灯光的设置完成场景渲染,所需支撑课程涉及《3Dmax高级建模》《Vray空间渲染》;任务四要求学生在掌握模型归档的方法及图片后期处理的操作命令的基础上能够完成对模型、贴图等素材的归档,以及渲染后图片的优化处理,这需要在前述课程基础上加入《photoshop后期处理》课程。
(二)完善课程构架
将技能证书中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与现有课程体系比对分析,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根基、能力为导向、技能为关键、重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组课程。在对“X”技能标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分解技能标准,借助分析表确定在哪些课程中安排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操作的学习训练,其先行和后续课程是什么,证书的考核安排在哪个学期,把技能之间的支撑关系理顺。同时,也要考虑由于技能训练强度的增加而带来的训练课时大幅度增加,在相应的教学时间内是否能够完成,是否会影响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或不同的学年班级使用教学实训设施[3]。按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后的课程,将《数字创意建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级)的工作任务、工作领域、职业技能点,采取融入、对接、单列的方式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优化整合。融入:与“X”证书高度对接、教学内容吻合的,全部融入课程体系课程模块、课程项目或者任务;对接:与“X”证书较高对接、教学内容大部分吻合的,大部分融入课程体系课程模块、课程项目或者任务;单列:“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里面的内容,在重构后的课程体系课程模块、课程项目或者任务没有涉及的,将在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补修。
(三)重构课程内容
在课程组课程框架下,为更好地契合证书标准要求,对课程内容完善优化,要在原有的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上进行取舍与组合,适当删除那些繁复、落后、与技能证书没有强关联的内容,增加与证书考核内容关联性强、与时代对接性强的内容,这样才能与“X”技能证书标准的要求协调一致。在课程内容组织上,课与课之间的内容衔接需要针对技能证书的等级要求做贯通的处理。如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与证书内容高度对接的课程《AutoCAD辅助制图》和《3Dmax建模基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任课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选定各自适用的教学载体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和技能训练,两门课程之间的案例完全孤立;在“课证融通”的思路下,课程可以在关照各自课程特点的前提下,选取共用的项目载体,利用《AutoCAD辅助制图》完成项目的二维建模任务,顺接《3Dmax建模基础》完成三维建模任务。类似的贯通式项目教学方式可以更多地辐射到“1+X”课程组课程内容中,通过课程内容的系统整合, 减少知识的盲区,避免知识的重复,探求“课证融通”之路。
(四)打造实施方案
课程标准清晰化、课堂目标可操作化是保障课程组课程有效实施的方法和手段。在课程组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培养目标制定可实施、清晰化的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成立课程组课程实施小组,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按固定周期开展集体教研活动。通过打造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可以帮助所有参与1+X课程建设的教师厘清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每个教学任务的重难点,明确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练,针对证书考核要求采取各课程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推进的教学机制,为推进课证融合落地提供指导。
(五)构建评价体系
构建校企双元的评价体系,由校企共建的课程,也由学校和企业按照相应占比共同完成学生评价;多维度综合评价学生,尤其应注重对于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其重点应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建立一套既能考核学生基本理论、又能有效评价学生应用能力的过程考核评价机制;实施学分置换的评价方式,采用证书成绩置换课程学分、培训模块成绩替代课程成绩或者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实现课程成绩替代证书培训成绩,以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六)加强育训结合的课程团队建设
为确保“1+X”课程组课程实施的有效推进,需要从团队构建、师资培训等方面提质增效。团队建设方面,专业需建构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专业课教师为主体,企业兼职教师做支撑的师资队伍。其中,专业带头人应来自“X”证书所对应的企业一线,专业教师应具备至少一年的相关岗位工作经历。另外,聘请与证书考核要求具备强关联性的岗位从业人员,充实优化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师资培训方面,组织全体课程组教师分期、分批参加“X”证书初、中、高级考评员培训、培训师培训,成为该领域种子培训师,提升课程组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实现育训结合、书证融合夯实基础。
(七)开发基于“X”证书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
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是保障“1+X”证书制度政策落地,推动课证融通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从《数字创意建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出发,校企双元共同探究包括活页式教材、项目案例、企业培训录像、微课、试题库、虚拟仿真等类型的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基于“X”证书的真实项目的企业培训资源包、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案例资源包、视频资源包、课程资源包,使教学资源的内容适应证书要求,组织形式符合认知规律,既能满足教学需求,又能指导“X”证书的考取,从资源效用上做到“书证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