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新型教材开发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2-12-17常红
常 红
(济南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一、新型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教材是贯彻职业教育方针的主要载体,体现了教育发展最新要求。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教育类型,职业性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要对接行业、对接岗位、对接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1]。职业教育的教材编写要遵循职业教育培养规律,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成长需要。由此,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更新快、实践要求高,对教材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打破传统的教材模式,打造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一直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在针对职业教育的教师、教材、教法开展的“三教”改革中,教材是基础,解决教学系统中“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师和教法的纽带。教师是教材编写和使用的主体,随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扩大,教师能力结构的改变,教师改革的成果必然体现在教材编写的变革中;而教材又是教法改革必要的手段,教法改革需要教材改革来保证实施。同时,教材改革又是驱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教材直接对接教师和学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最为直接的体现,教材的编写、使用、完善的过程可以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和教学方法及模式的改革,进而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及专业的高水平发展。
教育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中针对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提出要 “对接主流生产技术,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教材。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创新教材形态,推行科学严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2]。这为我们下一步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指明了方向。未来职业教育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教材建设必须摆脱固有的模式,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引领,校企合作为手段,开发多样化的新型教材,对接行业、对接岗位、满足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助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新型教材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职业教育一直在进行新型教材开发的探索,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也成为职业教育新型教材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开发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往往是教师“试水”的成果,仅在小范围使用,难以在同类院校广泛推广。使用范围有限也使教材开发后续投入不足,限制了教材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中的一些问题未能达成共识。比如,什么是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教材?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教材的编写体例如何组织?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教材应采用何种开发模式?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开发主体怎样确定?与新型教材配套的教学模式该如何选择?因此,要保证开发出高质量的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教材,应首先对教材开发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对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定位不清晰
参与教材编写的各方对于什么是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很多人认为活页式教材就是书页不装订成册、以活页夹形式存在的教材,书页可以随意增减,内容可以随时变动。这种理解仅考虑了教材的外在形式,并没有在根本上体现教材“活”的内涵。现在已出版的部分活页式教材采用了活页夹的装订方式,但仅仅改变了教材的外在形式,没有对教材内容和模式进行重新开发,教材内容与传统纸质教材大同小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也未能体现出活页式教材的优势,反而因为教材以活页夹形式呈现,增加了印刷成本,且不易于学生的保管和使用,教师和学生的接受度并不高。
现在已出版的一部分工作手册式教材则存在不能很好地处理理论讲解和实践指导关系的问题。所谓工作手册是企业内部指导职工完成相应岗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可以帮助企业员工迅速胜任岗位工作。现有的高职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内容组织,要么围绕岗位工作仍然以教授理论为主;要么简单将企业操作手册照搬,单纯讲授具体操作。教材与企业的工作手册毕竟不同,在指导学生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应兼有传播知识的功能,使教材使用者可以通过能力的迁徙,将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单纯讲授知识或单纯讲授任务操作,均不能实现这一目的。仅把工作手册式教材理解为简单的操作指导手册,也会使教材内容过于单薄而难以满足高职教学的需求。
(二)教材内容难以满足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教材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要使教材内容适应“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要求。但在实践中,教材开发更侧重于形式的“新”而忽视了教材内容的与时俱进。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给很多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新技术层出不穷,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更要时时紧盯行业变化及技术创新。而教材出版及修订周期较长、更新较慢的实际问题使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技术的进步[3]。这就使教师在授课中要补充新知识、新技能,以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如果在教材以外补充了太多的学习内容,势必弱化了教材的作用,降低了其使用效果,也会使教师和学生对新型教材的认可度降低。
(三)教材改革与教学模式改革难以对接
教材改革与教法改革应该是有机的整体,同为课程改革的一部分。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大多应为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驱动学习过程,而教学模式及教材的改革都应贯彻这一基本原则。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都在围绕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提倡围绕职业能力和素质进行任务导向的教学设计。而现在一部分活页式教材或工作手册式教材在开发中虽然进行了项目化的改造,但仍然固守着原有的“理论体系完整”的编写理念,教材内容体系还留有知识领域为核心的痕迹,导致教材内容与课程教学设计脱节,教材使用不能满足职业教育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要求。这样的教材即使进行了活页式教材或工作手册式教材的改造,也是不成功的。
(四)教材编写主体不能满足新型教材编写的要求
现在包括活页式教材或工作手册式教材在内新型教材的开发往往都是在出版社的主导下,由职业院校教师来完成的。无论活页式教材还是工作手册式教材都应以岗位标准、任职要求为核心内容,围绕职业能力要求组织编写;教材的学习内容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这需要从企业的实践工作中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按岗位实际工作内容形成教学案例驱动教学过程,这对编写者的工作经验及行业认知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无论出版社还是职业院校教师都普遍缺乏一线岗位工作的经验,不了解企业工作内容,难以把握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变化趋势。职业院校教师对技术技能实践经验的不足,无法形成系统的职业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制约了新型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开发。
三、针对新型教材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首先要对活页式教材和工作手册式教材有正确的认知
活页式指的是在教材组织上,书页不装订成册,可以随意分合、增加内容;在内容组织上,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紧跟企业技术发展前沿,新知识、新技能及时补充进课堂,体现“活”字。活页式教材的“活”主要应该体现在内容上,要紧跟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及时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更新并能方便撤换落后的内容。而要实现这一要求,仅靠改变教材的装订形式是不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模块化的改造。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课程对接岗位或职业能力,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或分解的职业能力清单开发活页式教材的学习模块。在技术要求或方法工艺发生变化需要进行教材更新时,我们需要撤换或补充的是教学模块[4]。要把新技术或新工艺的要求融入工作任务,重新梳理职业能力要求,以体现活页式教材灵活性、及时性的特点。这就对教材的编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写活页式教材并不是仅仅改变一下教材的呈现形式,而是对教材整体架构进行重新梳理,内容按模块化重新组织,甚至需要对整个课程教学进行重新的设计,从而使教材开发与课程教学改革相对接。
工作手册式教材是对职业教育教材的形象化称谓,指此类教材可以像企业的操作指导手册一样指导学习者按手册中的步骤和方法完成特定的任务或项目[4]。此类教材首先是面向任务的,要体现完成每一个任务的完整操作步骤、要领、技巧。因此,并非所有的课程教材均适合进行工作手册式教材的改造,必须是面向岗位工作,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学习内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才可以组织编写工作手册式教材[4]。但是,又不能把工作手册式教材单纯理解为实践操作指导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要体现课程教学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要能在指导学生完成具体岗位工作的同时,实现知识的融会变通及职业素养的培养。所以,工作手册式教材是教材与工作手册的组合,在强调实践性的同时,也应注意符合教材的要求,在系统介绍工作任务操作流程、操作要点、工作方法等内容的同时,还要按照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要求对完成任务的知识、规律、标准等进行归纳总结,以满足学习者知识能力迁徙的要求。
(二)其次,教材要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契合时代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
教材的出版、修订需要较长的周期,限制了新型教材紧跟新技术发展的脚步。要开发出适应职业教育特点并得到广泛认可的新型教材,必须解决“职业化”和“智能化”的问题。内容上要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资源纳入教材;形式上要将纸质资源与信息化资源融合,提高教材交互性能和使用便捷性的同时,还可以利用信息化资源的优势弥补纸质教材的不足。互联网时代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新型教材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新型教材的组织可以采用模块化的纸质资源+互联网资源的模式。在进行新型教材模块化开发时,可以进行配套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在纸质教材发行的同时配套互联网资源。互联网资源的开发拓展了教材的内容,建立的立体化学习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互联网资源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更易于更新和撤换,可以弥补出版纸质教材周期长不能及时更新的缺点。模块化的纸质教材加上灵活的数字化资源包,这种教材的组织模式应该是更适应职业教育要求的新型教材的开发模式。另外,这种教材模式在现实应用中也有着重要意义。在抗击新冠疫情行动中,为保证“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互联网+职业教育”的一次全面检验。前期信息化课程建设的成果在线上教学中得到全面体现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其中,相对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发展,教材改革的滞后尤其突出。纸质教材难以及时送达居家学习的学生手中,不便于学生对课程内容形成整体化的认知;原有教材与网络课程教学不对接等问题,给老师们线上教学带来困扰的同时也影响了线上教学的效果。这也要求在未来教材开发中,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互联网+智能化+职业化”的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教材,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三)新型教材的开发必须与教法改革相结合
新型教材不应单纯是“教学资料”,更应该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体现,肩负着管理和指导“教”与“学”的职能。课程需要教材协助教法的变革,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改革与教材改革是密不可分的,新型教材建设必须结合课程建设一体化开发才能成功。因此,新型教材必须与课程结合进行一体化改革,开发服务于“互联网+智能化+职业化”的整体化资源,才能真正实现教材改革的目标。
1.职业教育专业课程需坚持“以能力为本”的开发思路
在进行课程设计、教法改革及教材开发中以同样的能力标准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首先,课程改革要对接岗位、结合市场需求确定课程培养能力标准体系,分解职业能力清单,并确定职业能力培养中的技能点和质量标准。根据职业能力清单设计工作任务并形成教学模块[4]。围绕教学模块进行以工作任务主导的教学模式设计,进行教学团队的建设,进而开展模块化教学;教材内容组织围绕职业能力模块,以应用为主,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支持。其次,可以同步进行在线开放课程或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过一体化的资源建设,实现课程、教材、教法的同步改革。依照教材与课程建设结合的一体化开发策略,按“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模块化资源”建设原则,将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纸质资源与智能化、互联网资源相结合,建立动态化、智能化的课程整体资源体系,同时作为课程建设成果,也为教材改革提供支撑。另外,无论教学模式还是教材都应以“项目+任务”的方式,以项目为纽带、任务为载体、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应用进行开发和设计。通过课程、教材、教法的一体化开发、互为助力、共建共享,提高教材与课程的融合度,提升教材开发的效率,促进课程资源的建设。
2.对接“1+X”证书制度进行教材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
目前“1+X”证书正快速发展,“课证融通”也是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之一。“1+X”证书建立了完善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些职业能力评价标准,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教材改革。充分研究如何实现“课证融通”,教材内容如何对接“1+X”证书要求的内容,如何依据职业技能要求建设课程模块,可以更高效地编写出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3.新型教材开发中要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
为配合教学的育人职责,教材编写中品德及素养教育的内容必不可少。要从岗位实践出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同步;强化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在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的同时,培养职业意识和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5]。
(四)教材开发主体应由校企双元构成
教师作为教材开发主体,受实践能力及工作经验的限制,不能满足编写活页式教材和工作手册式教材的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有企业方的助力。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岗位任务为主导,必须依据实践工作中的案例提炼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材必须是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吸收熟悉行业发展的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加入教学团队和教材开发团队,依靠他们的经验和技术,弥补教师在教材编写中的不足,保证教材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在引入企业方助力的同时,院校教师也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通过教师下企业、依托行业企业的师资培训、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及时把握行业发展动向。教师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要深入了解企业业务流程,收集企业典型的真实案例,为设计教学任务模块提供资料支持。另外,由于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都采用了模块化的组织模式,这也为组建结构化教师团队、开展分工协作教学模式创造了条件。在教材的开发使用过程中,我们可以组建校企双元的结构化编写团队和教学团队,为高效编写新型教材和确保教材使用效果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新型教材的开发必须以“三教”改革为契机,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以“互联网+智能化+职业教育”为目标,开发出适应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型教材,并将教材建设与课程及资源库建设融合,通过一体化的开发,带动和促进教师及教法的改革,由点及面,实现职业教育的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