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中医护理干预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2022-12-17余如霞
余如霞,姜 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北京10002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胃肠道疾病[1],其主要表现为反复的腹痛、排便次数或粪便性状的改变[2]。目前,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机制尚不清楚[3],但此病患病率高、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且病人常伴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4]。研究表明,在我国普通人群肠易激综合征总体患病率为1.4%~11.5%[5],且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承受的压力也在加大,心理和精神状态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6]。目前,西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主要采用益生菌、抗生素、促胃肠动力药、微生态制剂、解痉剂等药物,但治疗效果欠佳,病情仍易反复发作[7]。而中医护理干预采取艾灸、中药热熨、穴位贴敷、情志护理等多种方法,其安全、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及治疗效果较好,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意义。本研究对近10年中医护理技术对肠易激综合征干预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并分析当前研究的效果、优势和不足,为今后在肠易激综合征病人中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1 中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专家共识指出,饮食因素、内脏高敏感、胃肠道动力异常、肠道低度炎症、精神心理因素等均认为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5]。而中医学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病位在肠腑,与肝、胃、肾等脏腑有关,属于中医学的“泄泻”“便秘”范畴,其中与“大肠泄”“气秘”“痛泄”关系最为密切。本病病因复杂,肝郁脾虚是其病因的关键[7]。
目前,临床中肠易激综合征常见的症型包括: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大肠湿热证;②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肝郁气滞证、大肠燥热证;③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M),寒热夹杂证[8]。以腹痛、腹部不适为主症者,应属于“腹痛”范畴;以大便粪质清稀为主症者,应属于“泄泻”范畴;以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为主症者,应属于“便秘”范畴[9]。
2 中医护理技术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应用
中医诊疗指南指出,肠易激综合征治疗原则是先辨别肠易激综合征的亚型,其次再辨证分型[10]。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再根据病人自身的特点进行治疗。目前,中医护理技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形式多样,据文献分析采用艾灸、中药热熨、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方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能够有效减轻病人的多个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2.1 艾灸
艾灸是以艾绒为燃料,直接或间接放在穴位上进行灼烧,借助灸火的热力和艾叶的药理作用,通过皮肤渗透到穴位,可行气活血、化瘀散结、消肿止痛。
隔药灸也是艾灸中的一种方法。罗香娇[11]采用隔药灸法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D病人,其中30例病人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另外30例病人在口服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隔药灸治疗,结果显示,隔药灸组对改变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D症状较对照组更有优势。庞春[12]认为雷火灸能够激发人体的正气,以此抵抗病邪,其对5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进行雷火灸辨证取穴治疗,选取关元、天枢、大肠俞等穴位施灸,结果表明,总有效率高达92%,能有效改善腹痛、腹胀等症状。此外,艾灸疗法联合其他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效果更佳。刘菲[13]运用通腑合剂保留灌肠联合温和灸与莫沙必利治疗40例肠易激综合征-C病人,温和灸主要选取神阙、关元及气海穴位进行施灸,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亦有艾灸联合口服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报道。
综上所述,艾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形式多样,可有效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的临床症状,足三里、天枢、神阙、气海等为常用的施灸穴位,这些穴位大多属于足阳明胃经与任脉,通过艾灸刺激可有效发挥健胃升阳、补中益气的作用。
2.2 中药热熨
中药热熨法主要通过热力的刺激以及中药的渗透,发挥行气活血、散寒除湿、舒经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14]。其中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应用中药热熨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张春玲等[15]将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给予常规护理与西药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包腹部热熨护理,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朱庭倩等[16]用西药联合中药包热熨法护理治疗41例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护理,结果表明,西药联合中药包热熨法护理疗效优于单一用药治疗,说明中药包热熨法对改善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病状有一定作用。黄颖娴等[17]采用得舒特联合中药包腹部热熨法护理的方法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其认为热熨法的热力作用能够将中药的部分成分通过肌肤循经运行,到达脏腑发挥作用,结果表明,治疗一段时间后多项症状明显改善,证实了联合运用中药包进行腹部热熨法护理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中药热熨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病人效果显著。该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案为:将温热的中药包静置于腹部或者在腹部进行推熨一段时间;此外,临床研究证实该方法治疗脾肾阳虚型病人疗效更佳,因脾肾阳虚型病人多为阳虚阴实,热力和温热性状的药物具有升阳、散寒、止痛的作用,所以能够有效缓解病人的腹痛、腹泻、腹胀等其他多种症状。
2.3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根据病人的症状,将配制好的中药外敷在相应的穴位上。在临床试验中,陈德凤等[18]对观察组35例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其根据相关研究进行辨证循经取穴,选取的穴位为双侧脾俞、神阙、天枢、中脘、足三里穴,疗程为30 d,研究结果表明,穴位贴敷疗组总有效率达88.57%,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梁碧琪等[19]将60例肠易激综合征-D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上使用升降散穴位贴敷,其认为刺激神阙、中脘等穴位能起到疏肝健脾、理气调肠的作用,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沈琴庆等[20]治疗肠易激综合征-D病人采用穴位贴敷联合中药热罨包,结果表明,穴位敷贴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腹痛等症状效果显著。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贴敷药物所选取的中药成分多属性热,如姜汁、吴茱萸、五味子(醋制)等,其根据中医辨证配合使用,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药物通过皮肤进入脏腑经络发挥药效,能够起到温中散寒、调理脏腑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综上所述,穴位贴敷能够有效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的症状,对临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4 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是中医护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胡美英[21]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选取耳穴:大肠、胃、脾、肝、内分泌等穴位,并将王不留行籽固定在此耳穴,每日按揉3次,每个穴位每次按揉1~2 min,按揉时以有微微的酸胀热痛为宜,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发现,干预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0%,高于对照组(P<0.05)。刘菲[22]通过研究耳穴贴压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对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的影响发现,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病人腹痛、腹部不适、便秘等症状均明显好转,且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依从性好。说明耳穴贴压联合穴位贴敷有助于改善病人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何文芳等[23]认为,使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刺激大肠、肝、脾、心等穴位,可达宣畅经络、疏肝健脾、宁心安神、镇静解郁的作用,其治疗60例患有肠易激综合征-D的病人,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3.33%,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与耳部密切相关,由上述文献可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主要选取的耳穴为:脾、胃、肝、大肠等,之后对这些穴位进行按压,产生的信号通过神经与经络的感应及传递,以此来调整脏腑与经血气机[24]。由此可见,耳穴贴压联合情志、运动、生活起居、饮食等护理方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疗效显著,因其简单便捷、环保、不良反应少,最重要的是可居家自行操作,此方法受到了很多病人的青睐。
2.5 其他疗法
中药、五音疗法、针灸疗法、穴位按摩等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王小玲等[25]对58例肠易激综合征-D采用护理干预联合中医药方法进行干预,结果总有效率为 89.7%,高于对照组(P<0.05)。张友根等[26]对32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实施五音疗法及膳食干预,治疗1个月后,病人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生活质量量表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刘小宁[27]对肠易激综合征-D病人用针灸治疗联合疏肝理气专项护理进行干预,针刺主要选取中脘、足三里等穴位,疏肝理气护理包括中医运动干预、饮食护理及情志护理等,二者联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D病人,使便秘、恶心等症状改善明显。
3 小结与展望
目前,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且多种症状易反复发作,对病人的身心造成了不良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中医护理干预的应用分析,其操作方法简单、副作用少、价格低廉等独特优势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显现。且中医特色护理干预讲究辨证施护,用艾灸、中药热熨、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方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主要通过中药或者热力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使其达到病人的腹部或者其他病变部位,令气血运行加速,达到调整阴阳、平衡脏腑的目的,最终改善病人腹痛、腹胀及腹部不适等症状,这也充分证实了中医护理干预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影响。
但是目前所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如方案不严谨、缺乏对症状改善的机制研究及随访评价等缺点。因此,今后需要在此方面规范操作的流程,在治疗机制上深入探索,多开展随机、双盲、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出一套中医护理干预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严谨方案,为今后在临床上实施中医护理技术提供证据,以此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