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实现路径及启示

2022-12-16

关键词:纲要社区服务

钟 浩

(郑州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巩义 451200)

为有效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提升学生课后活动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构建完善的课后服务体制机制。通过对日本有关课后服务政策的梳理和案例进行分析,汲取经验,为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日本文部科学省在昭和33年(1958年)修订《学习指导纲要》,为具有国家法定约束力指导中小学各学科进行课程计划编制、教科书编辑、教育工作计划制定的纲领性文件,约每10年修订一次,以确保全国所有学校跟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达到一定的教育水准。通过对日本最新的《学习指导纲要》中有关“课后服务”的阐述,进行关键词联想检索与分析,明确课后服务的主体、内容、途径、评价体系、经费、场所、激励机制、与课堂学习的关系等问题,对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建设有启示。

一、研究方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海量的数字文献蜂拥而至,为了更高效地整理文献,探求新知,研究整合法应运而生。研究整合法是对以往的研究报告、评价、分析、综合数据等资料进行系统检索、筛选、分析,进而得到新知识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资料

本研究通过梳理抓取历届《学习指导纲要》关键词,特别是最新版《学习指导纲要》改革趋势的关键词,并在日本文部科学省网站检索得到关联资料,分析梳理日本在课后服务方面的政策与案例。

表1 历届《学习指导纲要》主要变化

通过梳理历届《学习指导纲要》的变化以及对最新版《学习指导纲要》的分析,提取如下关键词“総合的な学習時間、特別活動、部活動、社会に開かれた教育課程、放課後等デイサービス、地域学校協働活動”等。

表2 关联资料检索概览

(二)研究过程

对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关键词检索分析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以《小学学习指导纲要》《中学学习指导纲要》为主线确定可能与课后服务相关的关键词,然后以关键词为线索,在文部科学省网站检索相关政策和关联资料,最后按照政策文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梳理资料之间的联系与内在逻辑,明确研究的问题,分析研究的内容,寻求研究的启示。

(三)研究资料的可视化

表3 《学习指导纲要》的制度要求

表4 地区与学校协同合作时间线[1]

二、研究结论:日本课后服务的实现路径

日本课后服务体制机制不断演变发展,从宏观的制度设计到微观的实践探索,已形成从国家、地方到个人全方位多维度的联动,课后服务项目也成为日本政府解决民生问题与教育问题的有力抓手。

(一)国家顶层设计

1.完善的法律制度。日本的《社会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城市和地区教育委员会应当保障经费,支持学生课后及休息日利用学校及公共资源进行学习、社会志愿服务及自然体验活动。当地居民有义务积极配合并参与其中。第六条、第九条对“社区学校协同活动推进员”的选任标准及其义务进行了说明,为课后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法律遵循。《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及运营法》赋予了由家长代表、协同推进员代表、居民代表、企业代表、NPO代表等组建的学校运营协商会权利,他们有权审议校长负责的学校运营计划、有权向教育委员会以及校长本人提出有关学校运营的建议、有权向教育委员会提出有关教师任免及其他事项的建议。

2.具体的行动指南。2020年生效的新版《学习指导纲要》中,倡导“通过更好的学校教育创造更好的社会”的理念,推进社区与学校系统地、持续地合作,以社区学校(学校运营协商会制度)和社区学校协同活动(社区学校协同总部机制)为抓手,双轮驱动,经历PDCA (计划-实行-评估-改善)循环,突出“面向社会的教育课程”建设,以促进少年儿童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该《学习指导纲要》提出,“面向社会的教育课程”需要家长和社区的积极配合和广泛参与,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物力资源,帮助学生在课后以及周末等休息时间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开展更加自主的、互动的、深入的学习,以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世界眼光和社会视野,掌握知识和生存技能,成为拥有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的完整的人。经当地教育委员任命的校长也会基于“面向社会的教育课程”提出学校的发展理念,经过学校运营协商会多方(家长代表、协同推进员代表、居民代表、企业代表、NPO代表)的广泛讨论,分享目标和愿景,对少年儿童和社区的未来以及各种问题达成共识并得到当地居民和团体的广泛认可;在社区学校协同活动推动者的协调下,开展众多当地居民参与的社区学校协同活动;通过学校运营协商会对社区协同活动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讨论出现的问题,并就学校管理、教职员任命、协同活动改善等问题向教育委员会提出建议,教育委员会接收建议后决定对校长的任免,最终形成闭环,为学生的成长,尤其是课后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

3.全面的后勤支援。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通过监护人及家人与孩子的接触,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自理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基本的社会礼仪十分重要。家庭、学校、社区三者是紧密合作推进课后服务的主体,监护人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同时也是课后服务的参与者,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着课后服务的质量。日本的《教育基本法》规定,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当尊重家庭教育的自主性并向监护人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信息,帮助监护人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比如文部科学省主导的家庭教育支援队等组织会帮助家长学习提高以助力课后服务。

4.详尽的预算安排。为保障课后服务高质量稳步推进,文部科学省每年都会公布4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一个财政年度的详尽的预算安排,包括具体的资金用途、补助对象、中央与地方配套经费比例、补助要件等。2022年度地区教育力再生计划的预算,涵盖了课后服务在内的围绕“面向社会的教育课程”这一主题,推动学校、家庭、地区深入合作,培养未来接班人的综合教育项目,2022年预算总计92.43亿日元。包括地区和学校协同体制构建事业85.48亿日元,家庭教育支援事业1.25亿日元,地区安保在内的学校安全充实事业3.38亿日元,后进者助学行动2000万日元,三全育人体验活动1.2亿日元,地方育才企划(生涯教育)800万日元,校地卫健推进项目2500万日元等。

(二)激发地方活力

各地方教育委员会推动学校和社区深入合作,围绕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这一目标,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多样的富有特色的地方课后服务。比如地方和学校通过特别活动、综合学习时间、职业生涯课程等教学模块,利用放学后、周六、寒暑假等时间,提供包括学习支援、亲子学习、开放校园、幼少连携、防灾演练、体音美指导等在内的校内课后服务,以及包括暑期学校、短期旅行在内的校外自然体验、社会志愿服务、职业生涯体验等的校外课后服务。校外课后服务的内容包括:一、提供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的机会,包括提供在街道和海岸线的卫生清扫、地区环境美化、养老院福利院的公益服务机会等。二、亲近自然体验活动,包括野外探索、动物观测、田野考察等。三、劳动生产以及和职场就业相关的体验活动,包括第一产业有关的种田、除草、拉网等农林牧渔业活动;第二产业有关的工厂见习、实习等;第三产业有关的地区事务所或者商店等的见习实习。四、走近文艺体验活动,包括壁画的制作、地区传统节日、工艺技能的传承等。五、与交流相关的体验活动,包括照顾幼儿、老人、残疾人、帮助外国人、外来人员等的交流体验活动。六、其他体验活动。

表5 東京都杉並区/杉並第一小学校课后服务案例概览

(三)重视企业参与

文部科学省推动“周六学习应援团计划”(周六教育活动推进计划)[3],该计划旨在通过企业、高校等团体主导,利用以周六为代表的休息日(包括寒暑假以及放学后的时间)支援中小学课后服务,开展富有特色的外出教育和见习参观等活动。截止2020年12月已有812家企业或团体在提供相关服务,涉及科学实验、环境、手工、礼仪与道德、编程与IT、体育、地理等学科教育类企业项目;以及金融、传统、跨文化交际、福祉、社会议题、饮食、防灾、生活习惯、职业教育等综合素养生涯教育类企业项目。

资料来源: https://manabi-mirai.mext.go.jp/jirei/jireishu/minkan-dantai.html
图1 学科教育类相关的企业教育项目一览

资料来源: https://manabi-mirai.mext.go.jp/jirei/jireishu/minkan-dantai.html图2 综合素质类生涯教育相关的企业教育项目一览

1977年,《学习指导纲要》中就“劳动与生产活动”指出,“通过劳动与生产活动让学生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体会劳动与创造的快乐,通过启蒙经验使学生了解职业和工作实际”。这是日本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生涯教育在中小学学习阶段的地位,自此生涯教育成为日本提供课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的《为了在中小学各阶段培养每个学生的劳动观与职业观》的报告,重新定义了职业生涯教育,使生涯教育成为开展课后服务的有效载体。日本进入了以生涯教育为引领,以培养个体适应职业发展的情感、态度、能力为教育目标,依靠企业教育项目广泛开展课后服务的新阶段。日本学校开始生涯辅导教师专业培训,加强与家长的合作,构建产学官NPO等多主体合作的职业体验合作平台,活用地方资源,推动职业体验、推动地域活动普及和深入。

综上,日本课后服务的实现,从法律到政策到案例推广有着多维度全方位的制度安排;从学校支援地区总部变为社区学校协同总部、学校运营协商会制度、社区学校协同活动机制的丰富,有着环环相扣的组织保障;从国家到地方到企业再到个人有着多层次的全员参与;从学校教育支援到家庭教育支援到校地联动的放学后儿童教室儿童俱乐部、周六教育活动推进计划、地域未来塾有着不断的实践丰富。课后服务经历了由单向支援到校地双向互动合同育人的观念转变;服务主体实现了全员网络覆盖、角色职能实现了闭环优化;服务项目向着综合化、可持续性、富有地方特色发展。课后服务更加关注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重视研究地方课题、更加注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表6 日本课后服务类型概览

三、研究启示

短时间内,我国全面形成校地联动的课后服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制度探索和准备期。目前,为更好落实双减政策,提质增效,既要在政策层面做好前期调研,又要在实践层面鼓励地方和学校先行先试的积极探索。[4]

(一)明确课后服务的法律地位,推进立法进程

日本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校地联动的课后服务体制机制,通过《社会教育法》《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及运营法》《学习指导纲要》等法律法规,明确了课后服务的主体以及其权利与义务、课后服务的内容、途径、场所、评价体系、经费保障等。与此相对,我国在2021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尚未就课后服务有具体的论述,同时也缺乏相关配套法律文件。因此,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推动相关立法,明确各社会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统一课后服务的各项基本标准迫在眉睫。

(二)打造广义的课后服务共识,完善运营机制

日本没有单列出“课后服务”的狭义概念,而是渗透在“校地共同培养未来之才、培养服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之才”理念之上的,广泛动员学校、家庭、社区、高校、企业、团体等地区资源,利用综合学习时间、特别活动、部活动、生涯教育等教学环节以及上课前、放学后、周六、寒暑假等弹性时间,开展各类学业辅导、见习体验、自然探索、科研讲座、志愿服务、劳动教育、文化传承、生涯教育等一系列服务项目,通过社区学校(学校运营协商会制度)和社区学校协同活动(社区学校协同总部机制)、PDCA (计划-实行-评估-改善)等机制,凝聚地区合力,创建共生社会。因此,鼓励我国各地贯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课后服务环节,不断完善家庭、学校、社区紧密协作的地域一体化运营机制。

(三)鼓励地方实践,推广创新经验

日本通过地方政府牵头构建了“产学官”等多主体参与的校地课后服务支持体系,充分活用当地资源和优势,开展符合地区特色的课后服务实践。与此相对,我国目前课后服务的主体是教师,场所集中在校园,缺乏良性的服务评价机制和地方的支持体系。因此,鼓励地方结合自身特色,积极探索构建调动政府、企业、NGO、NPO、社区居民参与课后服务的体制机制,盘活教育资源,进一步明确学校、企业、政府等组织的社会责任,形成校地互惠的良好局面至关重要。同时,教育部或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定期开展优秀课后服务案例的征集和表彰,创建课后服务专题网站进行各地课后服务探索的信息汇总和线上推广等工作。[5]

猜你喜欢

纲要社区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社区大作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