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葡萄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2-12-16房玉林王录俊刘三军孟江飞张克坤张鹏王雪飞张宗勤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22年5期
关键词:陕西葡萄栽培

房玉林,王录俊,刘三军,孟江飞,张克坤,张鹏,王雪飞,张宗勤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葡萄试验示范站,陕西合阳 715300;2. 渭南葡萄研究所/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渭南综合试验站,陕西渭南 714000;3.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郑州 450000

葡萄是我国的主栽果树之一,产业链长,栽培范围广[1-2]。陕西葡萄产业发展历史悠久,2019年栽培面积位居全国第二位(国家统计局)。据陕西省果业中心统计数据,2021年陕西葡萄栽培面积达到75.88万亩,产量为85.15万吨,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西北黄土高原区域前列,在我国葡萄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陕西省跨越我国南北方,横跨葡萄埋土防寒线,属于我国南北方葡萄生产的过渡区域,在葡萄鲜果市场供应期调节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葡萄新品种的引进及栽培效益的提高,栽培面积正逐年扩大。同时由于葡萄栽培模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应用,葡萄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临渭葡萄、户县葡萄、合阳葡萄已形成区域品牌并畅销全国,成为渭北和关中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成为陕西葡萄产业的重要名片。

1 陕西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1.1 葡萄在陕西果品生产中的地位

陕西的葡萄种植历史超过2000年,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将葡萄带回长安,开启了我国栽培葡萄的历史。现代葡萄生产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巨峰’为代表的一批鲜食品种的引进,带动了陕西葡萄产业的大发展。直到90年代,优良品种‘红地球’和‘户太八号’等的推广和栽培技术的提高,促进了葡萄栽培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2010年前后设施栽培和避雨栽培的推广,使葡萄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户太八号’‘红地球’‘夏黑’‘维多利亚’‘克瑞森无核’成为主栽品种。2015年以后,随着‘阳光玫瑰’等新品种在陕西地区的快速流行,使陕西葡萄产业逐步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葡萄产业在陕西果品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根据陕西省果业中心统计数据,到2021年底,陕西果树总栽培面积约1754.55万亩,总产量达1896万吨,其中葡萄栽培面积及产量分别较2020年增长3.7%和5.54%。在产量上,葡萄与苹果、猕猴桃、红枣、梨成为陕西的五大果树。同时,陕西葡萄特色优势品牌逐步形成。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0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显示,2020年陕西的“临渭葡萄”品牌价值评估为17.98亿元,“户县葡萄”品牌价值评估为11.71亿元,“合阳红提”品牌价值评估为6.99亿元。同时,“户县葡萄”与“洛川苹果”等20个品牌入选2021年度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因此,葡萄产业已逐步成为陕西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1.2 区域布局与品种结构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陕西区域内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光热资源优越,降水南多北少,葡萄呈现区域化布局,主要分布在关中渭北平原区、关中盆地、陕北、商州、汉中、安康等地区,在渭南、西安、宝鸡、汉中、咸阳、榆林等28个县区均有种植。陕西葡萄产业以鲜食葡萄为主,近些年,葡萄引种工作进展较快,所引品种性状各异,商品性高,极大地丰富了葡萄品种资源,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3]。

渭南是陕西省葡萄栽培面积最大的地区,约52万亩,主栽‘红地球’‘阳光玫瑰’‘克瑞森无核’等中晚熟品种,辖区内各区、市葡萄栽培面积均较大。渭南市临渭区葡萄栽植面积为26万亩,其中‘红地球’18万亩,‘阳光玫瑰’4万亩,‘夏黑’2万亩,‘克瑞森无核’1万亩,‘维多利亚’‘紫甜无核’等品种合计1万亩。全区葡萄栽培架型主要为“Y”形架及小棚架,栽培方式以简易避雨栽培为主,设施冷棚不足1万亩。临渭区葡萄主产区在渭河以北的8个镇,85%以上的村有葡萄种植。全区50多个葡萄种植专业村,百亩以上的科技示范园50余个,千亩以上的种植企业或合作社20余个,万亩以上的6个。全区427个专业合作社中有80余个从事葡萄生产,并开展种植技术、物资销售等系列化服务,30余家贮藏、包装、销售企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业链。

渭南市合阳县葡萄栽培面积12万亩,主要分布于新池镇、路井镇等地区,主栽品种为‘红地球’‘阳光玫瑰’,栽培方式为冷棚栽培,架型以“Y”形架及小棚架为主。经营主体为种植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散户。华阴市葡萄栽培面积为1.1万亩,主要分布于华西镇,主栽品种为‘红地球’,栽培方式为“Y”形架+简易避雨栽培,‘阳光玫瑰’主要为小棚架+避雨栽培方式,经营主体为农民合作社及散户。大荔县葡萄栽培面积3.2万亩,主栽品种为‘阳光玫瑰’‘维多利亚’‘红地球’等,栽培方式主要为促早栽培,架形以小棚架为主,经营主体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散户。富平县葡萄面积1.2万亩,主栽品种为‘阳光玫瑰’‘克瑞森无核’‘新郁’等,栽培方式为简易避雨栽培,架形以小棚架为主,经营主体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散户。蒲城县葡萄面积3.6万亩,主栽品种为‘新郁’‘户太八号’‘克瑞森无核’‘阳光玫瑰’等,栽培方式为简易避雨栽培,架型为“Y”形架及小棚架,经营主体为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及种植散户。其他各县种植面积约为1.8万亩。

西安也是陕西重要的葡萄栽培区域。近年来,西安葡萄产业发展按照“优布局、稳面积、调结构、提品质、增效益”的工作思路,正在由产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西安葡萄面积约为10万亩,总产量超11万吨。其中鄠邑区、高新区为葡萄主产区,栽培面积均在2万亩以上,长安区、临潼区、灞桥区、蓝田县、阎良区、高陵区等地均有连片葡萄分布。不同地区葡萄品种构成存在差异,‘户太八号’‘阳光玫瑰’‘巨玫瑰’‘京亚’‘摩尔多瓦’‘温克’‘辽峰’‘春光’‘浪漫红颜’等品种在本地区均有分布。宝鸡市葡萄种植面积在3.5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渭河沿岸区域,如眉县、扶风、岐山、陈仓、高新区和凤翔区等地。宝鸡的‘巨峰’和‘户太八号’种植以“Y”形架为主,主要分布在寨子岭周边和周原到南指挥镇的区域。‘夏黑’主要以“Y”形架为主,主要分布在渭滨和千阳地区,其他地区少量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在全域都有种植,其中以岐山、凤翔、陈仓、眉县(散户种植)为主,主要模式为避雨栽培,以连栋大棚和单行避雨设施为主。榆林地区的葡萄面积约为3.35万亩,主要分布在神木、榆阳、横山、靖边等北部县区,主栽品种以‘红地球’‘户太八号’为主,夹杂小部分的‘维多利亚’‘摩尔多瓦’‘阳光玫瑰’‘甜蜜蓝宝石’等品种,栽培方式以露地为主,多采用“厂”字形树形,冬季需埋土防寒。咸阳市的葡萄主要分布在秦汉新城、礼泉、乾县和泾阳等地区。葡萄品种主要以‘户太八号’‘夏黑’和‘阳光玫瑰’为主,同时拥有一定规模的酿酒葡萄,栽种面积2万余亩。汉中市葡萄种植以东西方向分布,葡萄品种以‘户太八号’为主,架式以小棚架和“Y”形架为主,以鲜食品种居多,主要分布在汉台区、南郑区、勉县、城固、洋县、西乡县等地区。

1.3 贮藏保鲜与加工

由于气候因素,陕西省葡萄生产多以鲜果消费,销售市场遍布全国,除本地市场外,主要销往海南、广东、湖南、浙江、江苏、上海、广西、福建、河北、北京、天津等地。近年来,贮藏保鲜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渭南等葡萄集中栽培区域,不同规模的冷库逐渐建立起来并投入应用。

酿酒葡萄栽培也是陕西省葡萄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鲜食葡萄,陕西省酿酒葡萄的发展较为滞后,主要品种为‘赤霞珠’‘美乐’‘品丽珠’‘蛇龙珠’‘白玉霓’以及少量的‘霞多丽’‘小白玫瑰’‘小红玫瑰’‘媚丽’‘爱格丽’‘小芒森’等。陕西酿酒葡萄分布在西安、榆林、咸阳、商洛、铜川、宝鸡等地,葡萄酒庄及企业30余家。其中,西安拥有规模以上葡萄酒庄10个,包括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张裕瑞那城堡酒庄、泾河新城天心庄园葡萄酒庄、蓝田县玉川酒庄等。自2014年榆林开始发展酿酒葡萄产业,在榆林市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指导下引进‘赤霞珠’‘北冰红’等品种,目前运营的葡萄酒企业有5家。商洛的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主要集中于丹凤县,全县共注册葡萄酒、果酒企业9家,有丹凤葡萄酒、安森曼、东凤、商山红等注册商标。另外,铜川的桥畔庄园、咸阳三原县的甲邑酒庄、宝鸡的红屋顶酒庄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葡萄酒年产量200吨以上,是当地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除加工葡萄酒外,葡萄干、葡萄果脯及果汁饮料等也在不同地市有少量发展。

2 陕西葡萄产业发展趋势及特点

2.1 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目前陕西的葡萄产业发展朝着稳步推进、调优品种结构、提升品质的方向发展。随着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拉长葡萄采摘供货期,已逐渐成为从业者与果农的共识。陕西的主要早熟品种以‘夏黑’‘维多利亚’为主,中熟品种以‘户太八号’‘巨峰’为主,晚熟品种以‘红地球’‘阳光玫瑰’‘克瑞森无核’等为主;‘新郁’‘紫甜无核’‘甜蜜蓝宝石’‘中国红玫瑰’‘妮娜皇后’‘深红无核’等品种近年来有一定的发展,品种多样化已初步呈现。

2.2 设施栽培快速推广

设施栽培是葡萄由传统栽培向现代化栽培发展的重要转折,是实现葡萄优质高产的有效途径之一。陕西设施葡萄栽培模式主要分为温室栽培、连栋大棚、独体大棚及简易避雨栽培等,避雨栽培可以减少病害侵染,提高坐果率,减轻裂果,改善葡萄品质,还可适当延迟采摘上市,增加产业效益[4],使欧亚种葡萄在陕西关中平原地区得到长足发展。简易避雨栽培是陕西葡萄应用面积最广的设施栽培形式,该模式在陕西省秋淋严重的地区普遍推行,投资少,效果好,深受种植户欢迎。

2.3 品牌建设逐步升级

随着葡萄生产经营规模化、生产管理标准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葡萄产品逐步向品牌化方向发展。如陕西葡萄产业带的渭南市,现有葡萄专业合作社230多家,超过1000亩的20多家,逐步向“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发展。随着葡萄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统一园区规划、苗木采购、农资供应、技术管理、规程标准、检验方法、产品标识及销售模式逐渐被葡萄生产者所接受与应用,为产业化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涌现出了“临渭葡萄”“丹凤葡萄”“合阳红提”“杨凌葡萄”等省级名牌产品,加快了品牌建设的步伐。

2.4 栽培、加工、保鲜技术日渐完善

随着科技进步,与品种相配套的栽培、加工、保鲜技术也层出不穷[5]。陕西地区葡萄产业也更加注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在栽培技术方面,花果精细管理技术、水肥精准施用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开始大面积推广。在加工方面,葡萄酒、葡萄干、葡萄脆等产品也不断涌现,延长了葡萄产品链。在保鲜技术方面,生产者也开始逐渐关注适于贮藏的品种和保鲜新材料的研发。葡萄的综合管理技术逐渐向着高效、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

3 当前存在的问题

3.1 极端天气应对措施不足

春季的霜冻与秋季的强降水是陕西地区葡萄产业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气候条件、管理水平、栽培品种的差异,陕西不同地区葡萄的受灾情况也不同,部分产区存在预警不及时、应对不充分等问题,果园损失惨重。以2021年为例,渭南市临渭区在9—10月份遭受了秋淋灾害,约1万亩葡萄园遭遇水淹,每千克葡萄价格同比降低1~2元;受秋季强降水的影响,汉中30%的葡萄园出现了大幅减产,裂果、炭疽病、霜霉病发生严重。2021年榆林地区春夏季遭遇晚霜冻害,其中靖边县1500余亩葡萄园约40%受影响;5月中下旬又遭受冰雹灾害,80%的花序受损严重,减产70%以上,给当地葡萄产业带来极大损失。另外,宝鸡、西安等地的部分葡萄园也不同程度的受到晚霜冻与冰雹的危害,损失较大。

3.2 轻简化与标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陕西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较快,精准省力化管理技术相对薄弱也成为限制葡萄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区域内葡萄种植仍以传统的露地及简易避雨栽培为主,环境控制设施、远程监控系统、智能数控等物联网技术在葡萄生产领域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与实现农产品智能化、自动化和精准化种植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葡萄产前、产中、产后的管理环节存在较多问题,精细疏花疏果、植株管理等达不到技术要求,控产提质不到位,导致葡萄商品率不高。果农急需掌握省力化和标准化栽培技术,以及关键生产环节中的机械化应用,实现葡萄管理省工化和标准化。

3.3 本地自育品种与龙头企业缺乏

尽管陕西地区葡萄品种资源丰富,但生产中主要以引进品种为主,适于本地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抗的自育品种缺乏,产业中急需选育、推广自有产权的品种,打造本地专有品牌。同时,陕西葡萄产业以中小型企业、合作社居多,拥有葡萄生产、销售流通、贮藏、包装、运输、加工等全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力弱,制约了葡萄产业的大发展和大流通,产业中急需大品牌与大企业拉动产区发展。

4 应对策略与发展建议

4.1 加强灾害预警,持续推广设施栽培,提高抗风险能力

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主管部门可通过列支设施葡萄专项资金,用于设施栽培配套技术研发、技术培训及建立示范园区的补助奖励,以此推动设施栽培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应健全产业风险基金和保险制度[4],继续深化改革,探索收入保险、耕地地力保险等前沿险种的应用,拓宽葡萄保险品种,加强葡萄产业保险赔付监管,为葡萄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在灾害预警方面,加强与农业、气象部门联系,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做好霜冻、大风、冰雹、连阴雨等灾害的预防及灾后补救工作,尽力减少损失。另外,还需重视设施促早和延迟栽培模式的推广,研发优化设施栽培技术,增强抵御市场和自然灾害的风险,提高优质葡萄生产能力。

4.2 推进标准化栽培进程,推广省力化与宜机化栽培模式

标准化是实现机械化与轻简化的前提[6-7],近年来我国葡萄产业的标准化进程迅速发展[8],推动了葡萄产业水平的显著提高。本产区应注重低质低效老园改造,推广机械化示范园建设;加大绿色果园建设力度,推动果畜结合,发展果园生草,持续推动化肥农药减量行动[7]。同时,以科研院所、农业推广部门为技术依托,因地制宜地制定葡萄种植规范,推行葡萄标准化种植,以提升葡萄整体管理和经营水平。

4.3 加大科技投入,支持种业创新,加快良种“育繁推”,引领产业发展

科技进步引领了我国现代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9]。近年来,我国自主选育的葡萄品种逐渐增多[10],在未来发展中,要加强葡萄种质资源保护,建立种质资源圃。通过科研院所、推广部门和农业龙头企业的紧密联合,自主选育并大力发展适宜陕西地区气候和市场需求的早熟新优品种,优化品种结构,支持建设自主知识产权新优品种示范园和推广基地。结合产区发展需要,还应加强葡萄苗木繁育体系建设,研发与新品种相配套的无病毒苗木生产综合技术体系,建设优质苗木繁育基地,提高产区苗木质量,加快良种推广。

4.4 重视市场多元化开发,加快三产融合推进速度,提升品牌影响力

产区应加强采后加工及冷库冷链建设,制定采收后处理技术标准,加大对采后处理的监管力度,保障果品的质量安全。同时,深入开展果园生态旅游、水果采摘节和文化节等活动,建设果旅结合示范园区;推动发展创意果业和功能果业,开发定制果品、保健果品、工艺产品。促进果业与旅游、科技、文化、教育、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结合产区特色,探索乡村振兴多种发展模式[11],完善“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体系与果品质量追溯体系,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陕西葡萄栽培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葡萄熟了
当葡萄成熟时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大豆要高产,该如何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