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2022-12-16白菊兰甘肃民乐县金山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18期
关键词:导图原则科学

◇白菊兰(甘肃:民乐县金山小学)

小学数学科学精神属高阶思维的范畴,主要包含主动思维、辨析思维、批判思维、总结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等多方面,是新时代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目标。而科学思维的培养具有长期性特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遵循一致性、整体性等原则,实现科学精神培养在课程活动中的全方位渗透,才能实现培养科学精神的效果。但是,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原则把握不明、策略方法把握不清的情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从实施原则出发,对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策略、实施实例进行分析,促进科学精神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态化发展,有效落实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和提升。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原则

在小学阶段,科学精神培养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原则主要包含主体原则、一致原则、启发原则、整体原则,具体表现为:

一是主体原则。科学精神培养主体是学生,且思维成长需学生主动、有意识地参与,全身心投入才能实现培养效果。因此,教师在展开培养活动时,需遵循主体原则,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应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结构,并通过主动沟通与有意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活动,进而实现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的效果。

二是整体原则。数学教学活动具有整体性,教学内容、目标以及过程等皆是“活动”的构成要素,对科学精神培养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在展开培养活动时,需遵循整体原则,将科学精神培养融于教学活动各环节,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是一致原则。一致原则主要是指学生的思维与科学思维、课程内容和科学思维等方面的一致,即科学思维应当与课程知识相衔接、科学思维应当与学生阶段思维相衔接,借知识内容体现科学思维,增强科学思维的实感,再通过贴合学生思维的方式,增强学生感悟度。

四是启发原则。科学思维培养致力于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突破自我、领会知识本质,启发则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寻求思维突破的主要路径。因此,教师在落实培养活动时,需遵循启发原则,通过调动学生思维,增强科学精神培养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流程如下:首先,主体原则与一致原则,在准备环节,教师可采集学生心理状态数据与认知数据,把握学生的思维模式,保证课程活动围绕学生展开。其次,启发原则,在课前环节,教师可针对“三位数乘两位数”与学生展开沟通引导,如出题:“小明有十元,去超市购买零食,买了两元的薯片三袋,还买了一包薯片给小红,现在小明身上还剩多少钱?”以此激发学生的探求欲。第三,在课中环节,教师应带领学生展开小组探析活动,主题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不同算法”,让学生深度探析同结论的差异算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思维以及逻辑思维。最后,在课后环节,教师应组织学生展开归纳活动,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成长。该课程活动体现着整体原则,将科学思维培养渗透于各环节之中。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一)创设情境,引导主动思维

在科学精神中分析思维的重要构成时,主动思维是促成分析思维的关键。因此,数学教师在培养活动中,应首先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为分析思维培养做准备,而情境教学法则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教学“公顷与平方千米”知识时,从情境出发的流程如下:首先,教材素材采集,教师从教材中采集到“鸟巢”“天安门广场”以及“故宫博物院”等元素,由此确定情境基本框架为“经典建筑”与“景点建筑”。其次,学生情感与思维,在选定最终素材前,教师深入了解了班内学生的认知范围,发现其整体对“北京”“天安门广场”等兴趣极高,对此,教师可以最终确定将“文化”与“建筑”作为情境构建的核心素材。第三,教师可通过多渠道采集信息数据,借助互联网采集关于“天安门广场”与“鸟巢”的全方位视频,通过直观视觉冲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最后,在视频呈现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鸟巢有25.8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有44 公顷,天安门广场相当于多少个鸟巢呢?”借情境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分析思维。

(二)互动问答,引导质疑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单纯的知识讲授效率低下,特别是在数学知识抽象性高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培养效果。数学学习更强调“理解”与“感悟”,而“互动问答”则是通过提问的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指明方向,促进学生质疑思维能力的养成。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知识时,从互动问答角度出发的流程如下。

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提问:“同学们,在刚刚结束的假期里你们购物了吗?”学生回答:“有/没有。”通过生活化的问题沟通降低师生的距离感,此后,教师再提问:“适逢节假日,你们购买的商品有折扣吗?你们会自己计算折扣吗?”学生回答:“我购买了一个玩具,原价30 元,八折。”此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该学生的玩具购买价进行计算。在此过程中,班内学生展开激烈的思维碰撞,对他人的计算方法与结果存疑,借此培养其质疑思维。教师可再选定几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计算流程,并对学生的计算流程进行讲解,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疑惑。此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疑惑点展开互动式答疑,比如学生:“老师,我觉得他这个解法不对!”教师:“能说说你的想法吗?”借此引导学生勇于发出质疑。

(三)实践教学,引导实证思维

实证精神与求实精神是推动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得以不断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理性思维品质的关键,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和生活都具有直接影响。实证精神即探析“为什么”与“是什么”的精神,而求实精神即“去伪求真”,两者的培养皆以实践为依托。

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知识时,从实践教学出发的流程如下。

首先,生活素材挖掘,为增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直观感受,教师以“近视人数”为信息制作了条形统计图,呈现班内“近视人数”与“非近视人数”,提升了学生对“条形统计图”作用的认知。此时,有学生提问:“班内同学都近视多少度呀?”其次,教师要抓准学生的“问题”展开培养学生“求实精神”的活动,即让学生展开“近视度数大调查”,带领学生去其他班级收集“近视数据”,再让学生自主制作“条形统计图”,借“求实活动”提升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的能力和求实精神。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知识时,从实践教学出发的流程如下。

首先,教师结合“可能性”课程特点,讲述“抛硬币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为1/2”,大部分学生表示认同,部分学生则存疑。其次,教师从主体原则出发,展开“抛硬币”活动,借实验活动证实“抛硬币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为1/2”。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发挥主导作用,对实验活动流程进行引导和控制。为控制时长,教师仅让每位学生抛硬币20 次,并对结果进行记录;此后,再对班内学生抛硬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最终结论,借“实证活动”促进学生实证精神的提高。

(四)思维导图,引导逻辑思维

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总结思维,多用于课后总结阶段。特别是在“双减”政策下,用“思维导图”替代“题海战术”,不仅能够缓解学生压力,还给予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归纳汇总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知识时,从思维导图出发的教学流程如下:在课尾环节,教师可绘制“分数乘法”思维导图,内容包含“分数乘法”“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小数”“分数乘分数”“6/13×3”“3.4×3/8”“7/18×9/14”,借此传递“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总结思维。在课后环节,教师则可布置相应任务,设计“总结小学阶段的各类乘法”,引导学生汇总“小数乘法”等内容,既能复习巩固所学,又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以教学“小数除法”知识为例,科学精神培养的整体实施流程如下。

首先,课前准备。在准备环节,教师需明确课程培养目标为科学精神培养与“小数除法”知识传输。同时,还需对学生科学思维成长状态加以了解,着重分析逻辑思维、辨析思维、求实思维等,针对小学生辨析思维与逻辑思维较弱的状况,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落实在“小数除法”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辨析思维与逻辑思维。

其次,课中实施。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坐公交车还是骑自行车?”学生:“跑步/自行车/小车……”。教师:“你们来学校都需要花多长时间呢?”学生:“20 分钟/30 分钟……”。教师:“假设你们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总长为2km,结合你们花费的时间,你们每分钟跑了多少米呢?”通过构建问题情境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探析意识。此后让学生展开小组探究活动,计算与分析“每分钟多少米”,教师再结合学生疑惑点进行讲解,借此提升知识传输成效。

最后,课后阶段。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的知识要点,设计和布置“实测家到学校的距离”与“除法思维导图”两项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后“实证”家到学校的距离、耗费时长以及速度,构建起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通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求实精神”。再通过引导学生完成“除法思维导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与逻辑思维。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科学精神培养的实施原则是课程活动的整体方向引导,实施策略则是保障科学精神培养落实的手段与方法。因此,在开展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数学教学活动时,应严格遵循教学原则,把握教学策略,再结合课程内容展开教学活动,以保证科学精神培养在数学教学中的全面渗透,实现科学精神培养的日常化,促进培养成效提升。

猜你喜欢

导图原则科学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科学拔牙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