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探究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2022-12-16杨兰珍甘肃山丹县南关学校
◇杨兰珍(甘肃:山丹县南关学校)
计算是数学学科的基础,更是小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需懂得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这样才会逐步对数学产生兴趣,应用现有数学知识构建数学知识体系。计算能力培养是基础,需由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培养。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进行研究,以期实现推动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的目的,为其日后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奠定扎实基础。
一、兴趣激发,引领探究
兴趣激发,是一门学科教学获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基础。小学生初进小学校园学习,对外界一切事物都是好奇的,他们在上课学习时,也会因年龄因素影响而出现溜号现象。在学习计算的相关知识时,因初时学习的计算题较为简单,小学生也具备简单的计算能力,导致初次课堂教学效果较好。但这时,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并未养成,其更多依靠的是在幼儿园或家庭中学习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也就是“吃老本”行为。短期看,学生的计算成功率非常高;长期看,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将逐步降低,不利于其计算习惯养成和计算技能提高。为此,在计算教学初期,教师就应注意采取新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培养其计算兴趣,使其发现计算的独特魅力。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相关计算知识时,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教师要重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计算知识。比如说“画一画”媒体情境创设。小学生对新事物都非常好奇,教师可将计算机中的画图软件点开,接着在黑板上写出计算题目:9+6=?这时,教师利用鼠标在画图界面上开始绘制三角形和正方形两种图案,并邀请一名学生上台“画一画”,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画一画”,看看最终的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对这类可亲自动手“画一画”的计算模式感到很新颖、很好奇,于是都积极主动地举手想上台“画一画”,进行题目计算。此时,教师提出下一个“画一画”要求:上台的学生需在“画一画”结束后,写出正确答案,并在这道数学计算题的下方,继续写出下一道计算题。对小学生而言,这样主动出题的方式更是新奇有趣,其计算积极性大大提高,计算正确率也可获得保障。但这个实践时间要控制在5 分钟左右,不要花费太多时间,以免耽误正常教学进度。这种教学方法所起到的作用是能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引领学生探究计算知识。
二、渗透技巧,能力提高
渗透技巧,是数学学科教学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可有效助力学生计算能力提高。小学生刚刚接触计算,对计算的认知较为片面,大多数学生认为计算方法无技巧,只要掌握基础运算方法就可以了。实际上,计算是有技巧的,当掌握了技巧后,计算正确率、计算速度都将显著提高。考虑到当前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水平,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向学生讲解计算技巧。第一个方法是指导学生背诵计算口诀,如一九、二八、三七、四六是朋友。第二个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使之规范书写,练习熟练度。当学生掌握基础计算技巧、养成良好计算习惯后,其计算思维会随着计算题目的增加与复杂而逐步打开,会逐步学会更多计算技巧,计算能力也将随之提高。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相关计算知识时,教师可应用“凑十法”“找朋友”等计算技巧教授学生学习计算技巧。如对9+3=? 9+8=? 8+7= ?7+6= ?这几道计算题,学生在看到后,会自然地想到“凑十法”“找朋友”。教师引导学生举手分享自己的计算经过,一名学生回答:“9+3=?这道题目看到9,就想到1,我将3 分成2 和1,9+1=10,10+2=12,于是最终这道题目的计算结果是9+3=12。”另外一名学生举手回答:“我从8+7=?这道题目中看到8,就想到2,我将7 分成5 和2 两部分,于是8+2=10,10+5=15,最终这道题目的计算结果是8+7=15。”当学生对计算技巧产生练习兴趣后,其计算熟练度会随之提高,计算思维也将得到培养与发展,在后续学习两位数乘法计算时,也会想到这类计算技巧。比如对102×12=?这道题目的计算。一名学生举手回答:“102 这个数字会让我想到100和2,整百数和任何数相乘,个位数和任何数相乘,都会非常容易计算,于是我将题目这样书写:(100+2)×12=100×12+2×12=1200+24=1224。”这时,学生对多位数乘法将不会感到困难,还会因为有计算技巧的帮助而对计算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计算积极性提高,计算正确率有保障,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培养与发展。
三、巩固基础,培养习惯
巩固基础,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当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后,其在后续的数学应用题、混合运算等知识内容的学习中会取得更显著的学习效果,其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将进一步强化,收获更多学习成就感。为此,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巩固计算基础,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计算成绩进行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丢分情况相同,都是马虎大意、未进位或未退位导致计算错误。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计算错误后,都会表示自己会计算,就是马虎大意了,他们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数学计算很好,只要下次注意不马虎就可以了。实际上,马虎大意的本质就是计算基础不扎实,并未掌握计算精髓,因此简单的计算题也会出错。为此,教师应重视在教授计算技巧时,指导学生规范书写计算过程,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为学生创设计算情境,让其进一步学习计算知识。比如对计算题目53-24+38=?,教师可先创设计算情境,使学生计算注意力集中,接着再带领学生分步计算,夯实计算基础。计算情境的创设:图书阅览室里上午共有53 名同学,中午有24 名同学离开,下午又来了38 名同学,问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学生?将枯燥的计算题目变成一个生动的情境,就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同时也便于其分清上午和下午,思考计算流程。学生从情境中找出已知信息及提出计算问题,接着对计算问题按步计算。第一步计算下午来学生之前有多少名同学:53-24=?,此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竖式计算,以便夯实学生的计算基础,牢记并熟练应用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接着得到结果53-24=29;下一步计算下午有多少名同学:29+38=67。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记住同样要进行竖式计算,以强化学生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分式计算转化为综合算式,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完成本次课堂教学内容的“混合运算”。此时,学生的计算基础被有效夯实,计算习惯也得到进一步培养与完善。
四、错题整理,梳理思维
整理错题,是培养学生养成数学学习习惯的关键,更可有效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梳理知识点。小学生在计算初期,因计算能力较差,难免出现各种计算错误。此时,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将错题整理在一个作业本上,养成整理错题习惯,一来便于学生一边整理错题,一边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二来便于学生养成总结归纳习惯,可更好地梳理相关知识点。曾有调查发现,存在计算错误的学生众多,但能更好地改正错误,在后续计算练习中不再犯同样计算错误的学生,大多有整理错题的习惯,且这种整理错题习惯会一直延续,对其以后各科知识学习具有显著的促进和帮助作用。因此,教师可在布置作业时,将整理错题作为作业内容之一。
以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教学为例。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计算错误的题目,此时,教师要重视将其布置成家庭作业,指导学生进行错题整理。为实现更好的错题整理效果,使错题整理作用最大化发挥,教师还需教授学生整理错题的方法。如:作业本的左侧书写错题,统一用黑色笔书写;作业本的右侧书写改正后的题目,统一用蓝色笔书写;两道题目的下方,要用红笔书写计算依据,整理计算思路,确保这类错误有效订正,不再犯错。在此错题整理方法的应用下,会产生两种作业效果:一是便于学生对计算方法进一步明确,通过将错误的与正确的对比,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其有效改正错误的计算思想;二是利于学生在下一次计算练习中更谨慎认真。小学生并不愿意多写作业,当其发现错误越多书写的作业越多时,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想法:要是少错一些,就可以少写一些作业了。在此想法的驱使下,学生会在计算时下意识地认真思考,规范书写,提高计算正确率,计算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五、重视口算,奠定基础
重视口算,是提高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小学生奠定计算基础的关键。小学生在学习计算方法前,都要经过口算练习,并且一些较为简单的计算题目,需要学生口算回答。为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时,应重视口算能力培养,使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其在口算能力提高的同时,计算能力也能随之提高。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开展口算训练,还应重视指导学生背诵加法口诀、乘法口诀等,同时为学生准备一些具有一定计算规律的口算题目,以此指导学生掌握简便的口算技巧,培养其数学计算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相关计算知识时,教师可对学生开展口算训练。此时教师应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怎样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二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口算速度,要重视逐步增加口算题量。虽然新课改强调不可采用题海战术,但口算速度的提高,需有一定数量的口算题目来辅助练习。在开始口算练习前,不可直接为学生安排较多的口算题目,而宜采取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可随着学生的练习速度和正确率提高而逐步增加练习数量,每日坚持,并组织学生两两一组练习。与此同时,还应重视指导学生背诵加法表和减法表,这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口算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将传统的计算教学方法创新,不要先将计算方法讲解给学生知晓,而要对学生开展算理教学,指导学生从自己的思考角度分析计算题目,逐步明确计算方法,这样其计算速度会随之提高,计算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培养。此外,还需重视算法的多样化教学,鼓励学生应用多种方式进行口算练习,这可使学生在口算练习中发现计算乐趣,积累更多计算方法,计算能力也将显著提高。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数学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渗透计算技巧,助力学生计算能力提高。与此同时,口算练习与基础练习要扎实,这些是学生学好数学、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更是助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教师还应重视指导学生对错题进行整理,梳理计算思维,为更复杂计算题目的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