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13—1918一代优秀青年在长沙

2022-12-16策划本刊编辑部

十几岁 2022年34期
关键词:蔡和森一师工人

◎策划:本刊编辑部

1913年至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一代优秀青年在长沙相遇。其间,他们也遇到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徐特立、杨昌济、孔昭绶等。这群师生无疑是那个时代品德最高尚的、思想最先进的、观念最现代的。他们追求真理,追求信念,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的未来交织在一起。

《恰同学少年》记录了这五年半时间里,师生们相遇与同行的历程;记录了他们在湖南第一师范(下称“一师”)的校园,及岳麓山、岳麓书院、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场景……

本期,我们将跟随《恰同学少年》,结识一代青年学子。

【相遇·同道篇】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因为不约而同的决定,他们相遇了。

1913 年春,毛泽东、萧三、萧子升三位青年本来是打算要上北京考北大的,但因为家中经济状况不允许,退而求考一师。蔡和森本是铁路学堂的高才生,因考铁路学堂时作文考了105分,在长沙学子间出了名,却因家贫付不起学费,不得已转读一师。何叔衡本已是长沙教育界的老前辈,37岁的他在宁乡办过学、教过书,只为能跟上时代要求,做个合格的老师,他决定来一师从头学起。

还有罗学瓒、易礼容、周世钊、张昆弟……在那个春天,他们不约而同地来到了一师。在一师,他们求知、立志、爱国。以哲学读书会为纽带,被称为周南女校“周南三杰”的向警予、陶斯咏、蔡畅,以及周南女校初中部的杨开慧等也纷纷加入他们的行列。

毛泽东执笔的征友启事,很好地概括了他们相遇的意义。他写道:“但有能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

同道者相遇,最终才能同行。

【相遇·师生篇】

欲栽大木柱长天

20 世纪初的一师,聚集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孔昭绶、杨昌济、袁吉六、黎锦熙、方维夏、徐特立等等。他们都想要在一师众多学子中,得一二良材,栽得参天之大木,为百年积弱之中华撑起一片自强自立的天空。

良才吸引良师。杨昌济本要拒绝一师发出的聘书,受到毛泽东、蔡和森入学考试作文的震撼后,他改变了决定。

良才改变良师。在一师一众学生中,毛泽东无疑是特立独行的。他在美术课上画个圈圈,为其命名“鸡蛋”;期末预备测验成绩下来,他的国文第一,数学倒数第一;音乐课上,他一首歌曲学五遍、十遍还跑调……偏科严重的他促使一师的老师们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怎样的教育,才是科学的、先进的,更利于培养真人才的?这样的思考与讨论改变了老师们的教育观念,也改变了一师过去单纯以考试评定学生优劣的做法,确立了由日常课堂问答、各科课内外笔记心得、考试成绩等组成的综合评定方案。

教学相长,得益于学生、老师之间的相互激发。

【相遇·言论篇】

修学与储能

毛泽东谈征友初衷:

青年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要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志。古有高山流水,管鲍之谊,我们今天更应该与一切有志于救国的青年团结起来……纵一人之力有限,合我进步青年之力,则必滔滔而成洪流,冲决一切,势不可挡,为我中华迎来一崭新世界!

蔡和森谈理想信念:

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有理想、有信念,懂得崇高与纯洁的意义,假如眼中只有利益与私欲,那人与只会满足于物欲的动物又有何分别?

杨昌济谈求学目的:

一个年轻人走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知识,更是储备能力。……一个人如果光是能力素质强,而学问修养不够,则必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之力;反过来,光是注重书本学问,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那知识也就成了死知识,学问也就成了伪学问,其人必死板呆滞,毫无价值。修学与储能,必须平衡发展。

袁吉六谈作文之道:

古文之兴,盛于唐宋,唐宋八大家,又以昌黎先生开千古文风之滥觞,……这套《韩昌黎全集》是先父留给我的,里面有我几十年读此书留下的笔记心得,今天我借给你(编者注:毛泽东),希望你认真读,用心读,读懂什么是真正的千古文章!

【同行·读书会篇】

以改造社会为最终目的

在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倡导下,由杨昌济担任导师的哲学读书会成立。每逢周末,大家一起,漫步长沙市郊各处,或谈治学、做人之道,或纵论天下大事,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常常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这个以强烈的求知欲望为纽带组织起来的学生兴趣小团体,后来一步步发展壮大。他们的最终目的不只是读书学习,更是改造社会。1918 年,在哲学读书会的基础上,他们成立了一个正式的,有组织、有纪律的青年团体——新民学会,专做能改造国家、推动社会发展的实事。他们约定“三不谈”:不谈鸡毛蒜皮、杂七杂八的琐事,不谈个人的私事,不谈男女之情。他们关心“大事”,即“人的人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

毛泽东谈青年团体:我们这个团队,就应该是个最先进、最团结、最强有力量的团体,所以范围不宜搞得太宽。我们要寻求的,必须是那些胸怀大志,能砥砺自身,严于律己,愿意为理想而奉献生命的真同志。时光这么宝贵,中国的事还有这么多等着我们去做。我们这些要担负大责任的青年,就应该想大事,做大事,没有时间去考虑那些个人的小事情。

【同行·游学篇】

读无字之大书

1917 年暑假,毛泽东与同学相约游历湖南,以“游学”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他们身无分文,先后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地的一些乡镇,通过给学校、店铺、庙宇和居民写对联、做诗文或提供其他服务来解决食宿和路费。行程九百多里,历时一个多月。

其间,他们广泛接触了农民、船工、财主、老翰林等社会各界人士,亲历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百态,了解了各地风土人情和社会现实,尤其对农民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这次“游学”,他们对如何与各阶层民众打交道也有了初步经验。这段游学经历为毛泽东日后养成注重调查研究之风,关注农民农村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毛泽东谈游学:当年太史公不周游名山大川,遍访野叟隐老,哪来的皇皇《史记》?所以,还是顾炎武讲得对,欲从天下万物而学之,正当汗漫九垓,游历四宇,读无字之大书,方得真谛!

【同行·办学篇】

真正成就一点事情

1917年10月一师学友会(当时的一师学生自治组织)改选,毛泽东担任了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周世钊为文学部部长。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学友会开展了讲演会、论辩会、运动会等许多课余活动。

这年下半年,学友会成功举办工人夜学。毛泽东用大白话写就《工人夜学招生广告》,通过改编花鼓剧目《刘海砍樵》吸引工人现场报名。毛泽东给工人讲授的国文课上,没有《三字经》,而是从“我是一个工人”“我为我们的中国做工”这样的句子开始……

办工人夜学是毛泽东最早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他和他的同学们合力招工人上百名,在夜学课堂教他们识字明理,让穷苦工人们在这里获得知识,迈开成长的第一步。许多工人从这里走出,成了革命的骨干力量。

毛泽东谈工人夜学:中国真正多的,是农民工人老百姓,他们愚昧,他们老实,他们动不起来,你书读得再多,你是一帮学生,翻不了天。所以,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唤醒民众,肯定是件非搞不可的事情。我们这些青年组成的团体,也只有眼睛向下,盯着最广大、最底层的国民,才能真正成就一点事情。

【留言板】

共读《恰同学少年》

◎指导老师:谢平 彭晓 廖婷婷 王华 刘奕伶(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教师)

@李鑫澹:“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每周一早上,我和同学们都会放声唱起这首气势磅礴、响彻一师百年的校歌。

@欧阳云翔:毛主席曾任一师一附小主事(校长),我身为一附小的学生,应当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凭借“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焚膏继晷,夙夜匪懈,成国之栋梁!

@朱烜辰:学识渊博、爱生如子的老师照亮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人生征程。我也很感恩我的老师对我的关爱和教导。以伟人为榜样,我们要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发奋图强,报效祖国!

@贺彦博: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他们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冲天豪情,又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傲气,还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绝对信心。我要向他们学习,砥砺前行,成为新时代好少年!

@柳宇辰:学海无涯,我们要在有字之书里学习知识,于无字之书中细品人生、社会。我要做一名红领巾志愿讲解员,把毛主席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我要走进乡村、走进工厂,看看农民伯伯、工人叔叔的生活,把所思所感所悟,化作砥砺前行的力量。

猜你喜欢

蔡和森一师工人
一封信发出“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先声
“蔡和森建党思想暨蔡和森诞辰126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隆重召开
蔡和森:用生命践行立下的誓言
蔡和森:“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用教育信息化推动“一师一校”发展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对俞秀松教育理念形成的影响
我的自然笔记(二)
更正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