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2-12-16肖成林
刘 帅,肖成林
(湖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 岳阳 414006)
1 大数据背景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及需求
1.1 影响
传统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背景对金融专业人才的要求是懂专业知识,会简单操作,人才培养的理念相对单一、固定;而随着我国经济开放格局的不断完善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智能金融时代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传统的金融人才,如投资、客服、风控等需求会逐渐减少;相对应的,区块链、高新技术、智能金融、数字金融等岗位的人才需求量更大,同时也需要该部分人才具有复合性专业素质,既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又需要有软性实力,这种结构的调整势必带来淘汰与人才更新同步进行。
1.2 需求
分析新金融环境的岗位增设和删减情况可以发现,大数据背景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其一是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如金融基础理论、计算机基础理论、大数据基础应用,并发展与理论相匹配的实践能力,如存贷款业务办理、证券投资。其二,需要该部分人才具备综合素养和综合知识,如了解行为学、心理学、网络技术、现代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其三,需要该部分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对于金融工具设计、金融实务解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将创新想法变为创新结果的技术与能力。其四,需要该专业人才具备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在实践工作中的能力,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手段用于分析金融数据、处理金融业务,能够更为准确地刻画资金流、信息流等经济行为、经济活动。总体来讲,即大数据背景需要金融工程专业人才既懂金融,又不单纯只懂金融[1]。
2 大数据背景给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1 机遇
大数据作为一种互联网手段、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处理方式,改变了许多传统领域的思维、观念,助力于传统作业效率的提升、作业质量的拔高。而大数据背景则为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其一表现在学校和教师可用大数据分析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用量化表格的方式了解现有的人才培养在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也可以充分预判未来的行业走向,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思路。其二,应用大数据系统和大数据思维也可以展开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活动,使金融工程专业学生有符合自身学习特色、学习品质的专业能力。其三,应用大数据系统、大数据网络更可以增加金融工程专业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丰富性、科学性,学生持续接受最先进、最前沿的金融科技信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学习思维。
2.2 挑战
大数据的全覆盖性和快速变化性决定了学校在培养金融工程专业人才方面势必遇到挑战,该种挑战其一源于教师素养,需要教师本身既适应网络教学模式,又具备网络+教学的创新能力,可以针对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其二则是对教育教学改革所带来的挑战,需要教学创新、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变革要实现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调整,既要根据现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又不完全依赖数据。
3 大数据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3.1 培养目标和定位不清晰
现阶段许多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并没有定位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方面,许多研究型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了让专业学生具备通识知识,具备较渊博、较广泛的金融理论体系方面;所选择的教育模式口径更宽,看似能适应于较为普遍的金融岗位需求,但实际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精细化能力。也就是人才培养具有宏观意识缺乏微观能力,如资产清算、评估,熟练量化金融交易等能力。
3.2 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
现有的金融工程专业课程内容顺应了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但却存在设置脱离市场需求的情况,如偏重宏观理论缺少微观实践,很少开设或不包含建模、计算、统计、计量等课程知识,且对于社会心理学、金融认知学的内容讲解较少,而部分高校在教学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相对墨守成规,没有创新性,无法突出时代进步性,更难以涉及对于金融形势的预判。
3.3 实践教学比重不足
专业院校和专业教师也认识到了实践能力在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成长中的重要性,也在积极探索增加实践教学的路径,但收效并不理想,具体表现在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师多为校内理论课教师,其本身对于实践金融的重要性、实际意义理解不到位。在实践教学中所应用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并不健全,学生通过实践评价和反思提升综合应用能力的空间有限。实践教学形式较单一,且缺乏创新,仍以综合设计和毕业论文实践为主。
4 大数据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4.1 完成培养目标定位
4.1.1 根据学科定位
根据学科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指在人才培养时不能够用一刀切的理念,应当使得学科知识、学科内容服务于特定的人才需求。如金融工程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分科,则应当重视学生金融风险预判、金融风险管理相关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增加如风险管理技术等具体的知识。如金融工程专业隶属于数理学科,教学的重点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就应当放在如何让本专业学生综合运用实践模拟等方法完成微观金融学习。而金融工程专业隶属于设计类学科,重点将放在如何让学生实践设计金融产品,如网络理财产品方面,并通过建模、实训等方式逐步让学生将经济、金融等理论知识作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维度、专业素养[2]。
4.1.2 根据人才能力需求定位
金融工程专业人才服务于金融机构并通过不断学习与成长实现职业晋升,这也对人才的不同能力有分层次需求,在该需求的引导下,人才培养还需要实现基层实践能力、业务能力,中层执行管理能力,高层决策、设计能力的循序渐进,人才无论走入基层岗位之中,还是职业升迁都有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教学过程应当包含如实物操作、人文知识、职业精神、金融工程技术、金融决策等相关知识。为使人才培养更能满足市场和大数据的要求,教师还可以按照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信息化能力、分析能力等划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如在打基础阶段的教学要包含职业操守类、业务实操类、金融理论类、信息软件操作类、问题处理类课程。在中层发展阶段,教育内容包含金融管理类、信息分析类知识。在拓展升级层面则包含社会科学素养类、战略分析类、人才管理类内容[3]。
4.2 完善课程体系
完善的课程体系可以让金融工程专业人才有稳定进步、成长的基础条件与环境,也方便学校、院系教师根据不同体系的授课结果、教育结果分析在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哪些问题,结合专业人才在大数据时代的成长需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课程体系:
4.2.1 理论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可以根据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成长规律实现从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的深入,如在通识中要包含思政教育、经济原理教育、英语、体育、心理健康、高等数学类课程;在专业教育中包含金融基础理论、宏观微观经济学、保险学、金融工程学、金融风险管理、投资银行学知识,并要分设选修课和必修课,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方便学生根据能力成长情况进行学习补充或学习提高。
4.2.2 实践体系
金融工程专业的实践教育体系总体上可以包含课程设计、综合设计、论文设计等模块;再基于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具体要求可以完成认知、操作、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育人。
认识实践主要是在理论课中利用模拟沙盘的方式让学生增强对于金融工程专业理论内容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认知。而操作实践则主要是根据所学内容以及本专业的实务难题进行操作,如模拟金融产品交易,模拟保险产品推销。在此分类中又可以加入如金融机构管理、金融产品设计等相关实践活动。等到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综合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进步,可以通过综合实践的方式完成技能提升,而综合实践又可以分为综合情境仿真训练和实训基地训练两个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在综合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内一边实现理论指导实践,一边实现实践验证理论[4]。
4.2.3 实习体系
金融工程专业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专题实习等方式可以接触到最真实的金融机构业务,在具有真实压力的环境下自己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强化对于理论知识的认知,还可以切实感受到金融行业不同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自动对比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看到差距,主动弥补短板。
4.3 变革教学模式
在安排具体教学活动方面,院校、教师还应当重视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引入新素材、新方法:
其一,可以以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的方式,与合作企业、平台进行沟通,将实际金融案例课题作为教学项目,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解决实务问题为方向,综合运用知识,完成情境化学习,让学生适应学习节奏和工作节奏的转变。其二,可以展开多导师教学模式,考虑到金融工程专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定位,让具有不同专业教学知识、教学能力的教师共同参与到某一项目或主题的教学之中,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信息技术和金融专业的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其三,多应用互动类教学方法给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紧密互动的机会。用互动和互相学习降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难度,如讲授数理公式背后逻辑知识则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思考和整理资料;并且优化本节课的课时和顺序,给学生思考和推理的机会。其四,在教学中增加如前沿科技、前沿金融等知识、内容,让学生保持开放的视野和创新性的学习动态[5]。
5 结语
金融工程专业在大数据背景之下迎来了人才培养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需要了解大数据金融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清晰定位培养目标,设置与市场相关联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创新教学模式,并通过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使院校的教育资源、教育力量满足数字金融趋势下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