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故现场被困人员的心理变化与实施消防救援行动的思考

2022-12-16向安明景东县消防救援大队

消防界(电子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事故现场安抚灾害

■ 向安明 景东县消防救援大队

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差异,在面对灾害事故时,表现出来的反应也有较大的差异,积极的心理状态,不仅能够有助于降低消防救援难度,同时也有助于减少灾害事故带来的危害。消防救援人员在掌握被困人员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其积极面对灾害事故,更高质量的配合现场救援活动。由此可见,对灾害事故现场被困人员的心理变化与消防救援行动进行分析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灾害事故现场被困人员的心理特点

(一)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其指单独的个体因为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丧失了个人的判断、认知能力,盲目的跟随他人的行为[1]。当被困者陷于事故现场时,因为个人缺少逃生知识与经验,对个人判断缺少信心,而失去了理智的判断能力,只会盲目的跟随他人逃生。

(二)应激心理

应激反应指个体因受到多种外界因素影响与社会、心理方面的刺激后表现出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当发生事故时,大多数人会茫然不知所措,环境由安全变成复杂、危险,心理压力也急剧增加,再加之现场混乱的状况、紧张的气氛,使被困人员出现肌肉紧张,心率、血压出现明显变化。

(三)逃避心理

大部分被困人员在允许活动的状况下,出于逃生的本能,都会有逃避的心理,具体有以下表现:向低,例如当发生高层建筑地震或火灾时,人们为了逃生通常会选择从高往下逃生;奔光,当人们在逃生时,特别是处于烟雾多的环境中,人们会竭尽全力向明亮的地方奔跑;退避,当人们面临危险时,会选择退避的方法,而向与危险源相反的方向逃生。

(四)急躁心理

如果被困人员进行长时间自救却又不成功时,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疲惫,明明感觉有力却不能逃脱,进而出现急躁心理。此时,被困人员会有过激的语言与行为,这些都会影响被困人员的生存意志[2]。

(五)不安与恐惧的心理

当人们对某件事缺乏信心时就会出现惘然的心理,情绪也会出现不稳定,表现出忧虑的心理,此种状态就是不安心理。陷于灾害事故现场的人员因极度担心自己与亲人的生命安全,而自己却只能静静地等待别人救援就会出现这种心理状况。此种人群会表现出头晕、冒汗,甚至还会出现胸闷、心悸气短、呼吸困难等情况。在被困的情况下,此种状况极度不利于维持自身生存。而恐惧心理即在危险的状况下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产生紧张的情绪。恐惧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危险情境,想要摆脱却又无能为力的心理。因为灾害事故现场通常较为惨烈,房屋坍塌、碰撞、爆炸等都会出现人员伤亡、现场凌乱的状况,如果被困人员进行过一定时间的挣扎后无果,就会出现恐惧的心理。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情景下,被困人员会处于惊慌状态,甚至会有激动、哭、笑、休克等状况。

(六)绝望心理

这是当人身处险境且经过努力后仍旧不能改变时会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在灾害现场时,倘若被困人员身体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并且长时间不能脱险时,身体会极度虚弱,心理也万念俱灰,就会出现绝望的心理状况,而此时被困人员已经失去了求生的欲望,身体的机能也正在下降,极有可能在被救前死亡[3]。

二、灾害事故被困人员的心理影响因素

(一)环境因素

如果被困人员处于高温的环境,会使人头昏脑涨,甚至出现虚脱、昏迷的情况,也会加重内心的紧张情绪。在火场上人们为了逃避高温环境,甚至会选择跳楼等冲动行为;而火场上比高温更危险的因素就是烟雾,浓烈的烟雾会使人的大脑供氧不足,判断力下降,甚至失去理智;而被困人员的被困环境通常为尺寸较小的空间,由于行为不便、无水无粮、视线昏暗等影响,被困人员极容易出现消极的心理。

(二)受伤因素

当被困人员受伤较轻时,会有积极的信心与措施来面对困难,而被困人员受伤较重时,被困人员生存的自信与欲望不够强烈,容易产生消极甚至轻生的心理。

(三)救援难易因素

如果被困人员的生存环境较简单,容易被消防员发现并进行救援,那么被困人员的自信也比较高;倘若被困人员的生存环境复杂且危险,不易被消防员发现并救援,那么被困人员就会缺少生存的自信,容易产生绝望放弃的心理。

(四)二次灾害发生概率因素

当被困人员被陷于狭小的空间内,由于受到环境的约束会导致行为不便、缺少水源与粮食等,人们在长期被困经历中更是一直担心出现二次伤害,这无形中大大增加了被困人员的心理负担,容易出现心理崩溃、放弃生命的情况。

三、实施消防救援行动的思考

(一)选择正确的安抚措施

1.语言安抚

语言安抚指的是使用语言进行沟通,调节被困人员的心理状况。语言不但是人们沟通的工具,而且也是安抚被困人员的一种高效的方法,其也是经常用在救援中的一种方法。在使用语言安抚被困人员时,救援人应面带笑容,语气平和,情绪稳定。这是因为用柔和的语言安抚被困人员,可以帮助其平复情绪,消除紧张感。如果使用责备、不耐烦、绝望的语言进行安抚,就会加深被困人员的紧张与恐惧,使其丧失生存的欲望,让救援活动更难施行。在安抚受过巨大惊吓,神经衰弱的被困人员时,高分贝的音量会影响其心理,因此,音调应偏低,频率也应偏低,给予被困人员安慰与鼓励。但在面对昏迷人员时,施救人员应用高分贝的音量,以此来唤醒昏迷人员。此外,面对不便于对话的人员,也应使用高分贝的音量,让被困人员感受到生存的希望,增强被困人员的求生欲望。最后在进行语言安抚时,也应使用问答的方式,当面对可以回答、精神较好,身体伤害较轻的人员,使用沟通的方法可以极大地缓解人员的焦虑与绝望。

2.行为安抚

行为安抚的方法包括拉手、拥抱、拍肩膀、眼神等。救援人员的实际行为可以最大程度地给予被困人员心理安慰,特别是面对被困人员听觉、视觉等相对减弱时,行为安抚是除语言安抚外使用的一种安抚方法。救援人员的态度与表情都会影响被困人员的情绪与心理。一名衣物不整、嬉笑的救援人员将会极大地影响被困人员的心理,反之,救援人员如果有充足的信心、熟练的技术、充沛的精神,将会极大地增强被困人员的生存信心。语言安抚与行为安抚结合使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环境安抚

环境安抚指的是改变被困人员所处的外部环境。环境安抚也是对被困人员进行心理安抚的主要方法,可以为被困人员营造安全的环境,缓解其紧张的心理,增强被困人员生存的信心与欲望[4]。救援人员致力于救援活动的外部环境,可以给予被困人员一定的心理安慰与依赖感。在被困人员处在绝境时,如果听见了消防车、救援人员的声音,就会重燃起对生存的渴望,甚至可以激发出自己的潜力。例如,发生火灾时,有的人可以在阳台外狭小平台上坚持一个小时。

4.社会安抚

消防队伍的救援力量是有限的,救援行动中不可以只依赖于消防队伍,需要整合整个社会的力量,例如交通、医疗等部门。在对被困人员进行安抚工作时,可以让医疗部门进行协助,让医护人员观察被困人员的呼吸、血压、脉搏、血氧、体温等情况,并进行记录,如此可以极大地提升救援成功的概率。

(二)做好充分的救援准备

在降低事故现场危险时,指挥人员应设计救援的方案,对救援人员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在空间许可的状况下,救援人员应为2名,还应配备现场安全人员,此外,还应配备替补救援人员,倘若救援人员遇险应及时进行援助。救援人员应依据分工做好救援的准备工作,进行救援与支援的人员应佩戴防护装备,并准备好伤员固定、照明等器材,安全人员应组装三脚架,准备必要的救援设备[5]。

(三)降低救援风险

在受限场所进行救援时应依据危险的种类,使用正确的措施来降低危险。降低受限场所危险的措施有通风、断料、断电等等。通风是降低受限场所内气体危险的基本方式,救援人员应向有关人员寻求帮助,立刻打开通风设备。此外,还可以使用电动排烟机、坑道送风机等设备来通风。需要注意的是,汽油机工作时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所以尽量不使用汽油机动力风机进行通风[6]。在使用关阀、断电等方法时,锁定阀门或由专人看守,避免在救援时因为其他人员错误工作而重启。

(四)提高救援效率

作为与时间争夺生命的事故现场,消防员的救援效率将会影响到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所以消防员应致力于提升事故现场的救援效率,首先,救援人员应了解各种事故现场的类型,掌握相应的救援措施。其次,救援人员应注重救援器材、救援操作的训练,熟练掌握不同救援器材的操作方法。最后,救援人员应加强在狭窄空间内固定、运输受伤人员的训练。通过加强日常训练,提升应急能力,从而提升消防员的救援效率,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五)落实安全措施

面对事故现场中各种各样的危险情况,消防救援人员应具备在复杂环境下落实安全措施的能力,如此也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救援行为与个人的生命安全。因此消防员在日常训练中应重点加强安全意识与安全措施训练工作,定期开展安全知识学习活动,邀请有经验的、专业的安全教练进行示范讲解,完善安全防护措施,在灾害现场时要设置专业人员检查并保证安全防护装备穿戴无误,以此来提升救援行动的安全性。

四、结语

被困于灾害事故现场时,被困人员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心理,他们的心理状况将会直接影响到救援的最终效果,积极的心理指的是被困人员心理调节能力较强,其表现为在灾害事故现场,被困人员主动、积极地与环境进行对抗的行为,有条不紊地进行自救或帮助他人进行避难。而消极的心理指的是被困人员心理素质较差,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进而出现情绪波动、行为异常,最终出现错误的行为。明确被困人员的心理变化与原因,并提出对应的消防救援行动对策,才可以提升安全救援的概率,确保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

猜你喜欢

事故现场安抚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滑轮
宝宝可以用安抚奶嘴吗
民国时期宁夏省政府的灾害预防措施
请不要不理我,好不好
灾害肆虐
安抚奶嘴到底该不该用?今天就告诉你真相
爱不够的安抚嘴
靠脸吃饭
幽默大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