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2022-12-16李淑娟
李淑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之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历史逐渐发展累积形成的,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准确地说,文化虽然从物质之中得到体现,但是却又不完全等同于物质,是可以被传承的家国历史、地理风情、自然民俗、生活艺术、价值规范等,是人类进行交流时广泛认同的意识形态。
中华文化也称为华夏文化,其发展于华夏文明,作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华夏文明是唯一一个延续至今不曾中断的文明。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被公认为中华文明的源头,随着史学界对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理论和中华文明“多源一体”理论被先后提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的战争冲突一方面带给当世之人无尽的伤痛,另一方面也随之引来“华夷之辨”,客观上加剧了不同民族人们之间的往来交流。在“华夷之辨”中最高级的区别标准不是人种、血缘、地域三种方式,而是文化。孔子在《春秋》中提出,鲁卫、齐宋、楚越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中国、夷狄之间仅仅存在礼教的区别,而非亲属之别。我国对中华文化的定义是中国所有民族文化的综合,因为汉民族的人口最多,所以虽然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但是汉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之中影响力最大的部分。中华文化包含了我国56个民族的不同文化,是各个民族共同形成的,正是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才形成了中华文化千年延续的一体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千年而不凋零,反而不断向前,在中华民族的创造活动中,创造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到今天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不只是我们民族屹立千年而不凋谢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家园,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华夏民族的身份
中华民族从根本上来说,属于文化范畴的概念,各种文化基因之间的差别就是民族独立性存在的根本。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每一个民族在发展中都需要立足自身文化之上,只有深入地理解文化,传承文化,才能够与我们的社会发展趋势更为匹配,才能够承上启下,开启新的文明发展之路。反之,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对文化的传承,那么这个民族就会逐渐消亡,在世界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因为文化消亡而消失的民族。全球化趋势增强的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归属之中最为重要的防线,因此,维护文化独立性,强化文化归属性是非常重要的。对中华民族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只是代表了一种身份,更是一种标志,因为内化于心的文化,已经对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根本性影响,这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绵延向前的根本。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现实进行理解和适应的钥匙
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五千年文明发展形成的,如果不能够清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那么就无法理解今天的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人类生活,所以对传统文化进行理解和把握,会让我们清楚当前所处的方位及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毛泽东曾说,伟大的革命政党,如果不能够对民族的历史进行了解,不能够对革命运动本质进行思考,那么就不可能获得革命的胜利[3]。习近平也提出:“虽然历史是已经结束了的事件,但是历史总是会循环往复地出现,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我国传统文化及思想是脱胎于生活的,是人们思想、情感、理念等的综合体现,古代思想文化对于今天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依旧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4]探究历史,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
(三)传统文化是处理问题的重要参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绵延五千年不曾断绝,其中有着中华民族千年以来代代传承的思想和理念,也有军事、政治、生产、管理各个方面累积的经验,对我们处理各种问题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毛泽东曾说:“我们的民族绵延数千年,有自己的特点和思维模式,我们要总结各个朝代的兴衰规律,然后对这些宝贵遗产进行继承。”习近平指出:“世界上很多有见识的人,非常认可儒家文化的重要价值,认为这一文化之中蕴含着能够对当前世界问题进行处理的重大启示。”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是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传承的,但是其影响却不只是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其重要的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借鉴意义,对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的各种理念和思想进行学习和传承,从中受到哲学及文化的启发,这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慧启示。
三、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大学生不只是知识传播的主体,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拥有知识,更拥有巨大的创造力和发展能力,是民族传承和中国梦得以实现的关键力量,他们是否能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结合大学生在传统文化认知方面的具体情况可知,当前高等教育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使得一些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没有责任心和担当意识,缺少感恩之心,对他人的言行无法较好地进行包容。世界融合逐渐增强的背景下,外来文化在中国不断渗透,使得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冲击。
另外,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多数学生都是认可传统文化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非常深刻的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了解非常薄弱,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非常有限;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是比较认同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对传统文化之中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进行应用的则比较少,不少学生在主观上认同,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行为背离的情况;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消逝,认为未来或许会荡然无存;还有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非常淡漠,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没有信心。所以,大学生群体进行传统文化学习,通过学校教育来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弘扬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传承与创新的路径
在我们的强国之路中,文化是将国人团结在一起的根本纽带,能够保障国家安全,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国家影响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需求,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中华优秀文化在大学生中推广与传承要落实好“三大工程”,即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工程,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抓好“四个系统”,即系统规划、系统推进、系统落实、系统考评,师资、教材、课程、活动等一体化整体联动。
(一)强化引导,引导学生诵读优秀文学作品
几千年的文化发展,让中华民族形成了特有的处世模式,因此文化不只是我们认知层面的引导,更是我们的做人准则、是我们的机制尺度、是我们的文化身份,因此,要引导大学生至少要通读、熟读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引导我们要有所作为,要通过德行、贡献来真正地实现个人价值,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提出人们应该无为,通过“不有、不恃、不宰”来让自己的人生得到放松,形成张弛有度的生活和理念;以《六祖坛经》为代表的佛家文化,提出人们应该通过不生之心来化解自己的烦恼和苦闷。立足传统书籍之中优秀作品的研读,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精神品质的养成,研读哲学、伦理等经典书籍,可以促进大学生改进思维,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养成明辨是非、知晓荣辱的品质。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处事态度,增加处世智慧,形成公正高尚的品行,健全的人格,理想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理念。传统文学作品之中蕴含着我们的传统文化理念,大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阅读,不只是能够提取到其中蕴含的精神财富,还能够在阅读中发展,并在阅读的基础之上,将发展思想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让学生可以从更高的角度认知世界,实现自己思想的拓展和精神的涤荡。
(二)拓宽渠道,以“三进”为根本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内心
首先,要在课堂之上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发挥好课堂的功能。在思政理论课程之中应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时将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以及实训课教学全过程,立足第一堂课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示。其次,构建传统文化传播网络,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如今的95后、00后大学生,已经习惯了网络交流,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弘扬,需要重视网络载体功能的发挥。所以,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向大学生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最后,文化是对生活的凝练,因此,文化的生命力也应该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市场经济在不断繁荣的过程中,在文化大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一些庸俗化、低俗化的一些社会现象,这些侵蚀着整个社会的价值挂念,更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观、国家观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为人处世的典范,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生活化体现,让大学生能够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中感知到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地赋予传统文化以鲜活的生命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通过设置宣传栏、知识竞赛等举措,把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生活。
(三)加强协同,营造教育主管部门、社会、高校同步参与文化传承环境
文化的形成是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结果,其传统同样也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同向而行,形成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建设的肥沃土壤”“要治理好我们的国家,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应该脱胎于优秀的传统文化”[5]。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要求与考核,从体制上推进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承与弘扬。民间国学教育机构和国学教育团体肩负着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重任,应免费向大学生提供学习、研讨、交流以及社会实践的机会,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校应以资源作为保障,加大投入,丰富藏书,让师生有书可读;以课程为保障,通过第一、第二、第三课堂三堂融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自觉;注重传统文化氛围营造,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校园建筑、校园设施、校园活动和人文景观中,使校园处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将学校当作核心,以学校为辐射源,对家庭和社区进行覆盖,将政府、社区、学校及家庭纳入统一的教育框架之中,建立多路径教育模式,形成传统文化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的整体教育模式,立足教育,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