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路径探索

2022-12-16姚建波龙开琳刘风坤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思政互联网+政治

姚建波 龙开琳 刘风坤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教育者手中,但是随着互联网领域的不断发展,这种思想政治话语权的垄断现象已被打破,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本质转变,已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如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每所高校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需要认真研究和科学组织实施。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互联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互联网+”行动计划首次提出是在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由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并将“互联网+”行动计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

“互联网+”的基本含义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同“经济社会等领域”深度融合,改进生产技术、提升效率,从而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截至目前,出现了很多“互联网+”相关的产业,电子商务、网络金融、互联网医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逐渐成为市场和社会的主旋律,协同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单位和组织所认同和接受,资源共建共享逐渐成为人类共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备受关注

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安全,同时也是一个执政党掌控文化领导权,实现执政权力控制的有效手段,这是世界各国所遵循的基本通例,即使是强大与发达的欧美国家也不例外。我国各个时代的领导人都对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大学生是一个特殊而庞大的重要群体,是新时代的接班人,将成为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在如今复杂的外部环境下,须更加注重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视。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就要求高校首先要提高认识与站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立德树人的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党委要及时调整和把握学校的办学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2]。

(三)抢占网络空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当前“互联网+”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利用能够彰显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文化软实力,来以小博大获得较大的国际影响力[3]。网络文化空间作为世界文化市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现在各国都在战略抢占的新领域。现如今,全球主流的新兴网络和手机文化都被西方列强利用其在信息科技等方面的绝对技术优势而占据,并且通过相关途径宣扬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使得我们在网络话语权上处于弱势地位,也将其不轨意图暴露在大众面前。

网络空间越来越成为大国博弈的制高点,网络为意识形态斗争开辟了新战场。

由于西方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再直接面对面攻击它的对立面,而是采用比之前互联网时代更为隐蔽的方式,比如,借助当前民众比较关心的民主、自由、民族等内容来传达西方的价值理念,使得意识形态的管控越来越难;而一些有不轨意图的西方国家,通过网络渗透的途径将意识形态问题改装成大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如文化、环保甚至气候等进行误导和大肆宣传炒作,攻击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妄图从思想上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场没有硝烟的网络战争早已打响。

当今大学生出生恰逢中国互联网时代,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识字即会上网伴随着他们的成长。90后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价值体系,他们的成长由互联网全程参与。全国多所高校对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和依赖性进行调查,惊人地发现大学生每人每天平均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5小时,有近八成的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过手机。网络世界相关内容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设计、构建和充实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在校学生提供方向正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食粮是摆在我们每一所高校面前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分析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对课程教学特别是思政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播方式越来越被教育界所摒弃,教师的权威不断受到挑战。在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先导。高校党委书记、校(院)长必须从人本主义观念出发,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顶层设计。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机遇下,我们应该抛弃传统而单一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引入由信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念,创造和搭建一个适合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的、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或环境,使得这些创新型人才,能够忠诚于自己的祖国,并且认真落实社会主义价值观。

全院师生员工顺应互联网,教师主动作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缤纷网、五彩页。

用跨界思维搭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架构。现有的组织架构及人员构成一般只考虑对相关文件的理解和面对面单一形式进行传统教育组织所需的人员,缺少必要的对媒体设计与制作、网络编程和运行维护等人员,没有人员将相关内容处理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并在学生的手机端进行展示。这就需要由学校(院)领导、思政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媒体制作人员、网络编程人员、学生社团等构成新时代的网络思政教育架构体系,学(院)校领导从总体方向、体制机制上进行顶层设计;思政教师对相关文件进行解读,提炼制作成学生活动和便于网络呈现的脚本;学生管理人员、媒体制作人员根据脚本学生社团开展相关活动,进行录像、摄影并进行加工处理,制作成微电影、动画、漫画等,网络编程人员不断运用最新技术将相关内容在学生乐于使用的手机等移动媒体上进行呈现,让学生乐于和亲近学校思政教育媒介,将高校思政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方式选择

首先,用网页方式进行宣传教育,这是最为成熟的传统互联网呈现方式,学校可以将有关思政的文件、图片、影像等放在学校的网站上,供学生浏览学习,但目前很多学校网站都是基于PC端网页,没有手机端,如今大部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手机上网,浏览很不方便,而且学生是否浏览、浏览的内容以及次数后台没有专门的统计分析软件,对学生上网行为学校无法进行实时监测和准确把控。

其次,用微信、QQ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微信和QQ是当今大学生熟练掌握和使用率最高的两个手机端软件,特别是微信。高校可以做一个微信公众号将相应的内容在公众号中进行发布,让学生通过微信进行学习教育;也可以建立相应的QQ群,在群中发布相关信息。但这两款软件都是腾讯开发的信息即时通信交互软件,所以,思政教育内容还不能全部在其上进行完全展现,再加上这些软件的后台管理属于腾讯等第三方公司,将后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科学分析和高效利用有相当的难度。

最后,搭建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进行宣传教育。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平台上除了宣传国家、省、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外,更重要的是科学设计指标体系,后台通过软件根据相关指标体系对各高校思想教育相关情况实时进行统计分析,作为高校思政评估实时监测手段。各高校根据自己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开发针对性极强的APP,学校成立专门机构,研究国家、省、市思政的相关文件精神,不断开发更新APP,新生进校后对APP的使用进行宣传讲解,下载注册作为新报到注册的必要环节,学校在学生未来大学学习生活中将学生对APP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将分析结果纳入学生学籍学分考核,并作为学生入党等评先选优的相关条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PP,进而达到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进行科学评价

(一)将学生思想政治考核由结果考核变为过程考核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主战场是向学生开设相关的思政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后参加传统的考试,最后评定一个成绩以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只能说明是否记住了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改变却没能真正考核到。要真正评价学生的思想意识,需要更加完备的过程评价体系,在当今大数据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学生思想意识的过程考核能更加客观和科学地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的成熟度和完备度。

(二)通过大数据技术思维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体系的运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能单凭思想政治课程考了多少分来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的好坏,而是要通过对学生在校几年的行为习惯进行跟踪评价。现在很多高校无论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食堂、宿舍等都实施了智能化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痕迹都被完整地记录了,但很多数据都只是为单一的管理而用,没有将所有的数据整合,数据的利用率极低,数据价值也未完全体现出来,各个系统之间没有实现互联互通,更别说数据共享,每个系统都是一个个的数据孤岛;如何利用这些数据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生活轨迹,进而综合评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数据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次思维革命。全样而非抽样、效率而非精确、相关而非因果,一切以数据为中心,这些都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必须培养的思维习惯。在今天学校数字化建设日趋完善的时代,完全可以对学生的全集数据进行分析;怎样快速实时分析学生的学习生活数据,并及时反馈到学院的相关管理部门已成为现代高校管理的迫切需求;从数据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测定,学生即使是在食堂吃饭、宿舍休息,从这些数据都可以分析出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随着各个系统的不断实施,系统之间的数据交叉、关联越来越紧密,我们以数据为中心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优势逐渐得到显现;通过每个学生学习生活轨迹数据的不断收集,会对学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有一个综合反馈,完善学校进一步教育教学及管理手段。

(三)搭建学校独具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大数据时代需要利用平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进行综合评价。该平台可以将全院学生学习生活轨迹数据进行收集整合,用积分制的管理思想,让学生的每一次正能量活动都得到相应的加分,每一次负能量活动都会产生扣分,将相应分值情况适时反馈给学生、辅导员、家长等相关人员,以便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积分涵盖课程学习、参加相关活动,在学校及班级任职、图书借阅、体育锻炼、吃饭和就寝时间等方方面面,将学校各个系统相关数据收集在一起,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进行综合画像,最终能比较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也能为学校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特别是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精准化管理和引导,避免造成对学生思想素质效果的错误判断,为学生学习生活树立标杆形象,形成学校正能量,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必须顺应当代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转变思政教育理念,深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路径,加强网络空间这一教育战场的抢占、开发和利用,不断推进虚拟和现实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和技术优势,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将大学生思想教育向纵深推进,实现新时期高校真正的育人功能,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思政互联网+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