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童话教学策略例谈

2022-12-16福建省武夷山实验小学张建妹

华夏教师 2022年16期
关键词:童话文本课文

福建省武夷山实验小学 张建妹

童话主要以奇特的想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等带给儿童诸多启迪和良好教益,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在童话教学中,多数教师对学生童话内容的理解以及朗读童话、讲述童话比较关注,而很少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教学,没有使童话的教学价值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基于核心素养的童话该如何教学呢?

一、梳理结构,讲述故事,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般来说,童话有着固定的叙事结构、叙事程式,童话中间常常采用反复、对比,现实与幻想结合等叙述结构。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关注文本结构,结合课文帮助学生梳理结构,可以使童话故事的脉络更清晰,为学生讲述故事建构语言奠定基础。

(一)反复性结构的故事讲述

反复性是童话文本结构的基本特点,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梳理出童话文本的结构图,引导学生发现童话反复性结构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童话结构了然于胸,使童话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清晰地刻印在学生心中,为学生消化、重组、整合等提供条件,促进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召开大会》这篇课文,它就是一篇反复性结构的童话,故事中每次都是以狗熊通知的内容是什么—谁来了,说了什么—狗熊发布通知—谁来了,说了什么这样的形式展开的。教学这篇童话故事的时候,教师先引领学生对课文结构进行梳理,说一说狗熊发布通知以后,狐狸、大灰狼、梅花鹿等分别说了什么,狗熊通知的内容是什么,再让学生把故事讲一讲。

又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这篇童话故事主要是以“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壁虎向谁借尾巴”这种反复性结构组织文本的。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并让学生按照反复性结构框架把故事讲一讲,可以降低学生的讲述难度,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童话故事教学中,有了文本的结构线索作为基础,学生们只需要对文本内容稍加消化、重组、整合等就可以轻松地把故事内容讲述下来。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建构与运用的过程,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对比性结构的故事讲述

除了反复性结构特点以外,对比性结构也是童话中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童话文本中对比明显的词句,引领学生梳理文本结构,让学生从中拎出一条贯穿童话故事的主线,帮助学生梳理出文本的主要枝干,学生依此进行联想与拓展,讲述故事,有助于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升。

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一课,这篇童话中喜鹊的勤劳与寒号鸟的懒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阅读边读边画出描写喜鹊和寒号鸟语言动作的词句,用对比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出文本的叙事线索,最后让学生借助对比结构把故事讲一讲,可以使学生讲故事的脉络更清晰,把故事完整生动地讲述下来。

又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故事凸显的主旨是让学生明白可以与大家分享的快乐才是最大的快乐。教学这篇童话故事的时候,为了便于学生把故事轻松地讲述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把描写冬天和春天景色的词句以及巨人态度和花园变化的语句画出来,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出课文的主线:

从前,有一座可爱的大花园,园里( ),春天( ),秋天( )。有一天,巨人回来了,赶走孩子,花园( )→孩子从围墙钻进去,花园( )→巨人发怒,孩子逃离,花园( )→小男孩凝视巨人,树下一伸手,桃树( )→最后,巨人( ),花园又变成了( )。

借助梳理出来的主线,学生们对巨人花园的变化与巨人对待孩子们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更加深刻,感受到了童话用对比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特点,学生们抓住课文的主干进行联想或者拓展,讲述故事,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二、问题引领,想象创编,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童话教学中,学生们在阅读童话时首先关注到的是童话精彩的内容与生动的故事情节。教师从童话内容入手,提出恰当问题启发学生阅读思考、想象补白等,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一)问题引领,发展学生思维

问题是学习的心脏,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童话教学中,教师依据童话特点提出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对童话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

如教授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小熊和松鼠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它们因为一点小事吵架以后又是怎样和好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全面的了解,为学生接下来的深入阅读学习奠定基础。又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一课,在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教师提出问题:“大象的耳朵有什么特点?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等的话对大象有哪些影响?大象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的理解,发展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认识更进一层。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文本提出优质的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对童话的理解,在探究思考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得到发展与提升。

(二)想象创编,发展学生思维

童话充满奇特的想象,表现手法夸张。在童话教学中,教师于童话空白处激发学生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中,课文以省略号为结尾,那么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他的长胡子在风中飘动着,还会遇到谁,发生了哪些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在这里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都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进行创编写话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想象出来的故事情节要符合逻辑,符合长胡子的特点,不能为了想象创编牵强附会,那样就与教师的教学初衷背道而驰了。

又如,四年级语文下册《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中奶奶给王葆讲了许多宝葫芦的故事,故事中的人得到宝葫芦以后,宝葫芦带给他们许多好处,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还有谁得到了宝葫芦,宝葫芦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鼓励学生仿照着课文中的样子创编故事,在想象创编中发展了学生想象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在童话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在遵循文本逻辑的基础上想象续编故事,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感情朗读,情感渗透,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

教学童话故事不仅要让学生读懂童话内容,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童话。童话文本中蕴含的美可以是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哲理美等,教师依据童话文本特点,找准引领学生赏析的切点,引领学生反复朗读,赏析品味,可以促进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提升。

(一)注重朗读,感悟语言美

童话故事往往通过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童话文本中优美生动的语言,反复朗读品味感受,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童话的人物形象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一课中,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关于巨人花园的描写:“园里长满了柔嫩的青草,青草丛中到处露出星星似的美丽花朵,还有……”这些优美的语言描写仿佛把学生也带入了那美丽的大花园中,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这种美表现出来,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又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海的女儿》一课中,文中关于公主的描写是这样的:“她的皮肤是那样细嫩、洁白,乌黑的长睫毛下,一对深蓝的、钟情的眼睛在微笑着。”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感受童话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之美。童话语言优美,学生们特别喜欢读,教师依据童话内容采取适切的形式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感悟渗透,体会情感美

童话作品中的情感之美是隐性而不是显性存在的,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挖掘,去发现,并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感受体会,方能使学生从中受到童话情感美的熏陶。在童话教学中,对童话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之美教师要避免灌输与说教,注重对学生情感美无形的熏陶与渗透,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课文中主要讲了老屋在即将倒下的时候,有许多小动物来寻求老屋帮忙,老屋每次都答应了小动物们的请求。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说说老屋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通过阅读学生们从中感受到了老屋的爱心与善良,使学生感受到了文本中隐含的情感之美,促进了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提升。许多童话作品中都蕴含着深切的情感,教师注重对童话文本情感美的挖掘与渗透,可以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童话阅读不再是停留于表面,而是有意识地向童话阅读的深度蔓延,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四、聚焦主题,演绎在童话,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

课标中指出: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既要“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也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童话作品中蕴含着显性或者隐性的优秀文化,教师以童话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童话主题的无痕渗透,鼓励学生在读懂童话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形象演绎,可以使学生在优秀文化的渗透中自发提升个人素养,真正促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一)聚焦主题,传承文化

童话作品中往往蕴含着美好的人文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关注人文主题与童话之间的联系,相机对学生进行美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文化价值观,促进学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如《纸船和风筝》一文中蕴含着宽容文化。《在牛肚子里旅行》蕴含着珍惜友情、团结互助文化。《巨人的花园》隐含着能够和大家分享的快乐才是最大的快乐。《海的女儿》一文隐含着善良、奉献等文化。教学这些课文时,对童话中隐含的文化因素教师不要采取灌输式教学法,而要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自主获得,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流自己阅读感悟的机会,以让学生真正融入童话,让童话中蕴含的文化因子在学生幼小的心田潜滋暗长。不同童话作品主题不同,隐含的文化价值不同,教师注重对学生童话文化价值观的主题引领,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学习与效仿中自然地传承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借助表演,传承文化

童话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这些文化知识需要学生去挖掘,去发现,去探索。课堂表演集吸收、内化、表演等于一体,对促进学生理解文化、传承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童话教学中,教师依据童话特点让学生表演童话,可以让童话作品中显性或者隐性的文化因子在学生的表演中得以吸收、内化,自觉地传承优秀文化。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一块奶酪》这篇童话故事中隐含了以身作则、平等待人、关爱弱者的文化的价值观。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蚂蚁队长和小蚂蚁,让学生结合课文中对蚂蚁队长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蚂蚁队长的内心活动,再让学生生动形象地表演出来。学生在表演中不断还原文本情境,随着表演的深入,学生们真正融入了情境,不断自我重塑蚂蚁队长战胜自己想偷嘴的心理,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的以身作则的形象,加深了学生对以身作则、平等待人、关爱弱者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使优秀文化自然得到了传承与理解。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演绎童话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传承了童话。这种传承不仅表现在心里,还落实在了行动上,在学生生动形象的表演中,童话中隐含的价值观也如随风潜入夜般牢牢根植于学生心间,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综上所述,童话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童话教学来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在童话教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最终教学目标,依据童话文本与学生接受认知事物的特点从四大维度引领学生阅读学习,可以凸显出童话文本的教学价值,把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童话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背课文的小偷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童话镇
端午节的来历
午夜童话镇
背课文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