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路径探索
2022-12-16魏琳
魏琳
(福州第一中学,福建 福州 350108)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目前中小学开展的劳动教育主要形式是体力劳动,且效果有限。这需要教师改变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劳动教育的形式不仅仅是“纯体力劳动”,可以从学科课程角度出发,将劳动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得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中学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的理科课程,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探索劳动教育与生物学教学相结合的路径是生物学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
一、生物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生物学教师经常对学生说“生物学即‘生活’”,这既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是希望学生能“学以致用”生物学知识。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活学活用”。可见,学生虽然有正确的学习观念,但在缺乏劳动实践的情况下,难以将学习与生活“挂钩”,使得生物学知识成为游离于生产、生活之外的“课本”理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要让学生意识到一切创新均离不开亲身的劳动实践。目前,劳动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大学生群体,研究与实践中学生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案例较少。
生物学源于生活、生产及科学实验,劳动创造是生物学发展及社会进步的源泉。例如,“少康造秫酒”说明夏禹时期人们已从劳动实践中发明酿酒技术,学会利用微生物将谷物、水果等发酵成含酒精的饮料。同时,劳动也是获取生物学知识成果的重要途径,将劳动教育有机地与中学生物学学习相结合,能使生物学教学不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例如,学习有关种子萌发的基本条件等知识时,布置学生课余亲自动手培育绿豆芽。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技术操作等,习得生物学知识,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正确价值观,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生活、生产、实验及科学研究技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及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会在未来的工作中进行劳动创造。
二、中学生物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路径
(一)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弘扬劳动精神
生物学发展经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生物学进步是科学家艰苦卓绝的劳动结晶。丰富的生物科学史蕴含着鲜活的劳动教育资源。例如,2020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下文简称必修2)的“科学家访谈”栏目,介绍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进行水稻杂交研究及劳动实践,终于实现毕生追求的“禾下乘凉梦”,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巨大的贡献。2019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下文简称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下文简称必修1)的“生物科技进展”栏目,介绍我国科学家历经五年不懈攻关,于2017 年11 月27 日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猴诞生,标志着我国克隆技术居于世界前列。
教科书主要在“科学家访谈”“生物科技进展”“科学史话”及“资料分析”等栏目呈现生物科学史。[1]生物学教师要深入挖掘生物科学史所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宣传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及相关的生产劳动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家坚持不懈、为科学事业奉献终身的科学精神与劳动精神,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刻苦耐劳的品质,强化在本职岗位兢兢业业就能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观念。
(二)重视生物学实验,培养劳动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探索生命奥秘的自然科学,生物学实验是一项探索性、创造性劳动,它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过程。鼓励学生立足课本,开展实验创新,并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例如,2020 年版教科书《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创设问题情境:不同的农作物或者花卉采用调节剂处理的时间是否一样?参考植物体内天然生长素含量,确定应设计什么样的浓度梯度?同一组实验中所用的植物材料是否要保持条件相同?指导学生科学设计实验方案,规范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蛭石扦插生根的效果不理想,大胆改进实验方案,利用萘乙酸溶液处理水培的茉莉,生根效果明显。
通过生物学实验操作,强化劳动技能的规范性训练,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与科学实践能力,培养热爱劳动的态度与踏实肯干的精神。
(三)实施校本课程,增强劳动意识
生物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课程体验日常生活劳动,促进学生增强劳动意识,体验劳动的快乐,使得生物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2]
根据校本课程的安排,利用每周二下午第三、四节课时间,将生物学课本知识涉及的有关生活劳动“搬进”课堂。例如,学习必修1 第五章第三节“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后,要求学生利用安琪干酵母尝试制作馒头。学习必修1 第五章第四节“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后,学生在学校绿植园地里种植瓜果蔬菜。学习《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下文简称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后,组织学生开展“手工酿酒”与“制作泡菜”等生活劳动。学习选择性必修3 第一章第二节“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后,师生一起在实验室栽培食用菌。
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到劳动实践中,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挥洒汗水的同时,收获快乐、成长及“舌尖上的美味”,劳动与学习相辅相成。
(四)从课内走向课外,提高劳动创造能力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依托课外资源,组织学生拓展课外劳动实践活动,这既是对课本知识的应用,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3]
本校校园里有一口“凤池”,每逢夏季都会爆发水华现象,这是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爆发。生物社学生为解决“凤池”水华现象“出谋划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定详细实验方案,根据“生态浮床”原理,尝试利用富集氮、磷、钾能力强的植物进行治理,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实践过程中学生学会团队合作互助、动手制作“浮床”、栽培植物及卫生保洁等。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劳动教育方式,让学生“活学活用”生物学知识,明白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升华热爱劳动情感。除此之外,利用“爱鸟周”组织学生到户外观鸟、挂鸟巢,身体力行地向市民宣传爱鸟、护鸟重要意义,并参加制作兔子、昆虫标本等研学活动。从穿铁线、装假体到缝合整形,学生参与动物标本制作的全过程,体验标本制作的专业性,深刻感受工匠精神。
生物学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中做”与“做中学”,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习得学科知识,提高劳动创造能力,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五)考查生产实践问题,引领劳动教育
近年来,生物学高考试题重视创设生产实践情境,有机融入科学劳动观,促进学生重视劳动实践,体现个人学科特长,发挥考试的“立德树人”导向作用。
例如,2020 年全国Ⅰ卷理科综合第30 题考查合理施肥、间作套种、中耕松土等生产实践知识。2021 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学试题选择题第6 题考查关于生态茶园管理措施的分析。通过解题,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使得生物学知识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
基于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生物学教师应与时俱进,有意识地加强劳动教育,不断探索劳动教育与生物学教学有效结合的途径,使得“智育”和“劳育”紧密结合,实现生物学科育人价值及“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