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道德与法治《生命的思考》审视生命教育

2022-12-16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笔者生命教育

林 钢 何 菁

(1.福州高新区建平初级中学,福建 闽侯 350108;2.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108)

生命是宝贵的。在初中阶段,学生处于生命认识、生命评价和生命行为统一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就应该把握好学校的课堂教育、文化教育、矫正教育等教育资源,适时地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珍爱生命,不断提升学生对生命的领悟力。

一、课堂启悟——把握生命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有丰富的生命教育的意涵。在讲授《生命可以永恒吗》这节课时,笔者整合部分我国传统道德对生死的认知,对学生加以引导,丰富学生对生命的感受,不为生死问题所困累,珍惜当下时光,做最好的自己。

在“生命有时尽”这一标题下,通过播放视频“生命演化”,直观展示了生命的来之不易:本不存在—机缘下诞生—个体不会永恒存在,每个生命都是大自然的奇迹,来让学生感悟自我,珍惜自我。课堂上,笔者使用课本探究与分享中的一个问题:“每个人的最终结局都是死亡,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活着?”来引发学生讨论。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笔者引用了《寻梦环游记》中关于真正死亡的说法: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想念你;引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在“死亡”面前,思考人生的意义,知晓何为“向死而生”。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后,适时展示传统儒家、道家的生死观:儒家重视现实人生问题而对死取淡然态度;道家则认为生死是自然之道,[1]庄子“鼓盆而歌”,展示出对生死的一种豁达的态度。用祖先对待生死的态度让学生去认识生命的自然过程,学会尊重生命,引出下一个话题。

在“生命有接续”这一标题下,以《见贤思齐——千里眼中的孔子后裔》视频,让学生思考孔氏家族的发展,明白对于孔姓个体生命来说,生育后代和自然死亡都是孔氏家族以一定生命形式存在、延续的方式,人类社会亦是如此。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及周边地区,形成东亚特色的区域文化,并持续影响世界,这不仅意味着生命在生理意义上的接续,在思想文化意义上也可以不断接续发展。这时用《青玉案·元夕》这首比较经典的歌曲,让学生去体会今人与古人之间的思想、文化传承,引导学生热爱国家、传承中华优秀文明,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生有益世,死而不朽,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要将自己的生命与家庭。与祖国、与整个人类融为一体,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位置。把学生的视角从自我拓展到家国,拓展到人类命运,让学生更加明白自己的独特与重要性,从而珍惜生命,跳出“小我”的认识。

本课讲到这里,回问学生:生命可以永恒吗?很多学生就有了非常明确的思考——“活”,就要好好活着,死亡也没什么可怕的;死亡的意义是证明活着要精彩,要有质量,要留下可以影响后人的东西;个体生命是有限的,精神文化传承是永恒的,等等。加上传统道德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说,劝导学生珍惜生命,珍惜时光,活出价值。

二、文化传承——浸染生命

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孕育许多优秀文化,其中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1]从道德作用于人以及人的成长的角度看,它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从人的身体成长开始,到自我评价的形成和他人评价的重要参与,再到相对稳定的内在自我认识循环与外在各种评价循环之间和谐相处,能消化各种“好、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认识到这个过程后,教师要学会从传统道德中汲取丰富的人文思想,涵养品格,人文对待学生,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教导学生敬畏生命,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一)传承孝悌慈爱文化

《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除了为国家、民族奋不顾身外,没有生命,其他都失去意义。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生命不仅仅是自己的,还关乎父母、朋友、老师等,若随意损伤自己的身体,这些重要他人同样会感到心痛。成长中的学生有压力,用“孝慈”的文化影响学生,提倡家庭成员人格完全平等,互相尊重。在此基础上,做好家长工作,加强家庭建设,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导其珍爱生命。让家成为学生精神与物质的坚实后盾,会减少至少一半的成长压力,孩子们会更加充分地体会生命的意义与美好。

(二)传承明智知耻文化

明智是儒家重要伦理思想,有多种含义。这其中“智在知道”就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要接受教育,认真学习。“……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人不学,不知义……”学习是自我哺育与砥砺,是人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终身的行为。不要认为学习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收入、成为人上人等等,这是学习可能带来的奖赏而不是学习本身的目标。君子“耻不修”“耻不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定位,能够完成好相应的职责,就是一种成功的人生。学习过程要知耻,看到差距要努力,要挖掘自己潜能,在这基础上,接受学习的结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找准人生定位,把学习当成自然而然的过程,减轻来自学习的焦虑,注重全方面发展。

(三)传承自强力行文化

励志自强,事上磨炼,培养坚强意志力。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要担“大任”,就要接受各种磨炼,有实际工作经验,才能胜任。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引导学生认识到没有挫折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也不存在。明白挫折在自己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从而对事物发展有所预判。面对可能到来的挫折,做到自强以从容对待,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要去做、去经历各种世事,找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需要,才能坚定本心,立足沉稳,净化内心,完善人格,成为心有“良知”之人。做到知行合一,学会接纳自己,活得通透舒适。当“良知”成为学生内心世界的底色时,会帮助学生协调内心世界与外部世俗的平衡,保持本心清明,激发道德意志和思想自由,较好地应对各种压力。

(四)传承志存高远文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这是中国的脊梁。向先进知识分子学习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志存高远,从“小我”到“大我”的成长,再到“无我”的担当,当生命的视野打开之后,学生生命承受的重量也会增加,生命的韧性也会加强,会更好地接受生活、学习的考验,更加健康地成长。

三、行为矫正——绽放生命

家长、教师、同伴等的言行与道德观念会直接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及时矫正教育行为,助力学生成长。

(一)矫正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做到客观公正

教师或家长对孩子可能有一些刻板印象,比如认为他们都很懒惰;他们道德信条比上一辈有差距;孩子们太容易就拥有了一切,没有足够的历练;现在学生普遍不能吃苦;更自我中心、更盲目自信和更冒险等等。教师在实施教育时,要与时俱进,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不作否定的结论式评价;要关注学生积极的生活、学习体验,鼓励他们涵养充满希望、乐观、积极的个人品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比如责任感、教养、礼貌和宽容等。要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评价,让他们对自己未来美好的生命时光充满自信和乐观。

(二)矫正对师生差距的认识,注意倾听

学生从网络以及同伴之间获得的信息,非常丰富,在某些方面甚至都超出了教师的知识体系,但良莠不齐。知识的差距、年龄的差距,造成师生间的代际观念和观念误区。永远年轻的学生和逐渐老去的教师存在具体问题看法上的矛盾,会对学生教育形成偏差。教师要有耐心,认真倾听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不随便打断或加上教师(大人)的“观点”去评价;要有爱心,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倾诉,把他们的这份纯真呵护好,适当引导,不作说教;要虚心,有时孩子在某些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教师要认可与鼓励,成全孩子好的个性。在一次与学生的交谈中,学生讲了同学之间的一些事,笔者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揣摩这些孩子当时的心理想法和可能的用意;当学生提醒说“也不是这样”时,笔者没有警醒,还是沿着自己思路说下去;最后这位学生说“我也不知道我该怎么继续说下去了”时,才发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已有的经验、生活阅历等主观出发,把学生对他们这个群体初步的感受及自我萌发的对他人、社会的初步评价给“覆盖”了,非常不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教师要注意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再进行适当引导,要给学生“试错”的机会。当生命中有亦师亦友的平等关系相伴时,他们的生命会更加精彩,会更有利于他们成长。

(三)矫正对学生“冲撞”的处理,宽容待生,阳光成长

初中生对外界有好奇,敢尝试,在塑造、形成自我的过程中会冲撞各种规则和秩序。要宽容对待学生的这种“冲撞”边界的行为,这是他们在延续、接受前辈价值观的方法。要相信现在的年轻人不会比我们差。要特别注意培养“阳光”男孩,例如:不是大的原则性问题、错误等,给男孩子自我改正的机会;平常多关注男生,遇到问题就事论事,不一定要牵扯既往;注意大方向、大框架的把握,减少说教,多倾听,探讨式解决问题;尊重孩子的现实能力及他们能做得到的承诺,注意引导,等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收缴了一位学生的手机,意外发现这位是班级几位后进男生的核心人物,会在暑假召集他们一起去打零工。对于已经接触社会较深的学生,简单的说教没有效果,但就事论事,让他有愧疚感是继续进行教育所必需的。在他完不成学习任务而又迫切想拿回手机的情况下,若他如愿拿回手机,定然对教师有愧疚感,会答应并乐于完成教师提出学习要求。事实证明,在往后的课堂上,虽然他有时还是管不住自己,但教师只要一个眼神提醒,他会及时纠正,同时其他几个男孩上课纪律都有非常大的进步。在互相尊重和宽容的氛围下,孩子的成长会更好,他们的生命会更加阳光、健康。

(四)矫正对外部影响的判断,主动帮扶,及时止损

一是家庭的影响。随着国家城镇化率不断提高,随迁租住家庭、购房落户家庭、本地原生家庭等带来人员流动性加大以及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现在部分青少年所居住的环境是不稳定的,许多变化减弱了家庭为青少年提供时间和资源的能力。因为各种经济、情感、纠纷等原因,有些家庭确实放不下一张安静学习用的桌子,青少年的成长并不容易。2022 年5月份线下复课后,笔者了解到初三的一位平常学习很努力的学生比较焦虑。在面谈中,了解到她家因为拆迁,与奶奶和弟弟一起住在姑姑家,父母受疫情影响,收入不好,在外努力工作,偶尔回家。当话题有关她父母时,孩子默默流泪,着实让人心疼。这是比较典型的家庭变化带来的影响。笔者非常小心地围绕外围话题慢慢与她聊天,让她不要绷得太紧,懂得适当放松;又联合各位科任教师,在学业上对其多加帮助,个案辅导。孩子经过努力,当年考上当地二级达标高中。后面又跟踪一年,发现时间给了她历练,家庭也有好的变化,给她提供的保障比较充分,她在高中学习较为突出,活出了生命的精彩。

二是同伴的影响。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青春期是逐渐发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的一个时期。[3]这时,同伴的影响非常重大,有些话他们可能会对同伴讲而不会对父母讲。青春期的亲子矛盾、成长的困惑、共同的爱好等,导致孩子们会“同病相怜”,寻找同龄人的温暖,受同伴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笔者遇到两位不同班级的女生,她们都有一些自残倾向,这种共同的状态,让她们成为了“朋友”。后来,其中一位学生在班主任及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逐渐从消极状态走出来;而另一位学生则跟笔者说那个同学不理她了,自己没有朋友了。笔者疏导她,帮她认识到朋友因为成长了,所以离开,这很正常,你自己成长后也会遇到这样的事。后面碰到走出消极状态的那位女生时,听到她问起这件事,笔者也宽慰她,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朋友,会与曾经的朋友疏远,也会迎来志同道合的新朋友,甚至有了“知己”,这都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现象,不要被“道德绑架”,没有必要为此感到有负罪感,抛开包袱,与不好的过去说再见,你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有“负罪感”的往往都是心地比较善良的孩子,帮助他们疏导,让他们轻装上阵,及时止损。

生命的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还要教师拓展到学生的课外生活,注意观察,用心感受,及时疏导。用传统优秀文化滋养心田,用现代教育科学武装头脑,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断发展生命教育,共同适应纷繁复杂的世界,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猜你喜欢

笔者生命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