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清翰林潘龄皋的正道人生
2022-12-16■韩托
■ 韩 托
古城保定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和文化名流,清末翰林、爱国人士、书法大家潘龄皋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
潘龄皋(1867-1954),字颐山、一字小泉,号锡九、葛城居士,安新县安州镇(古称葛城)人,清同治六年正月初九(1867 年2 月6 日)出生于安新县安州镇西北村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两代均为清朝生员)。幼年之时,其父(潘希曾)英年早逝,从此家道中落,生计维艰。
少年折桂 宦海沧桑
潘龄皋自幼天资聪颖,胸怀大志且酷爱书法。为了继承先人遗志和家学渊源,幼学之年的潘龄皋每天起早贪黑,刻苦自励,发奋苦读,几年后便成为安州一带人人称羡的小“神童”。
清光绪七年(1881 年),年仅15岁的潘龄皋即考中秀才。少年得志,名重四方。在古城圈儿内,一提起潘龄皋的名号无不翘指称赞。他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喜读唐诗宋词、明清古文,尤善书法。然而,为了照顾家中生计,他决定走出书斋。时隔不久,他便步入社会成为一名教书先生。于是,他白天教书育人,晚上自学深造并苦攻书法技艺。
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他由津赴京应乡试高中举人,翌年殿试又获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据朱宝炯等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卷下),授翰林院庶吉士。
3 年后,潘龄皋奉调离京,先后担任甘肃隆德、皋兰、张掖等县知县。在任期间,他为官清廉,多使惠政,民感其德,曾有扒靴留帽立生祠之说。因为政声卓著,后升任狄道、秦州、肃州等州知州。几年后,又改授陕甘督署总文案、甘肃巡警道署提学使、提法使,后任布政使。
民国初年,潘龄皋任甘肃省财政厅厅长。1914 年5 月,袁世凯公布改各省观察使为道尹,6 月出任安肃道尹兼嘉峪关监督,1919 年3 月辞职。
1921 年6 月,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委任他为甘(肃)、新(疆)勘查禁烟大员,同年10 月,改任甘肃省长。因时局混乱,派系纷争,他不愿与反动军阀、贪官污吏同流合污,遂于1922 年7 月辞职还乡。
宦海沉浮,世事沧桑。在20 多年的官场生涯中,潘龄皋始终兢兢业业,守身清廉。在其所著的《居官格言》中有这样几句话:“黎明即起,聚精会神以料理公事;夜半始息,清心寡欲以保养身体”,“一言一动,当思民瞻所系;随时随处,恒念国计攸关”。这些严于律己、忧国恤民的名言警句是他出仕为官的座右铭,一直规范着他的一言一行和日常生活。
退居隐故 不负众望
退居故里期间,潘龄皋整日闭门谢客,继续埋头苦攻书法。无论严寒酷暑还是下雨刮风,他都日以继夜潜心钻研,笔耕不辍,在书法艺术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日常生活中,他不献媚于达官显贵豪绅富贾,但对亲朋挚友、平民百姓却非常热情。凡有登门凡求字者,他来者不拒,无论手头事务多忙都会展纸挥毫欣然应允。
1923 年夏,安新县东向阳村的白洋淀四门堤决口,大片良田被淹,房屋倒塌,人民生活极度困苦。潘龄皋立即组织乡绅、筹募款项,设平粜局。他派人从东北购进高粱、玉米、大豆等,平价售出,以救人危难,运费、耗损等均由他个人担负。
1925 年,安新有不良乡绅赴天津与奉军第一军军长、直隶督军李景林秘密商定,强行向安新人民征收席苇税。不良乡绅回到安新后,即在安州地界横征暴敛。席民愤怒异常,痛打了不良乡绅,强收席苇税之谋遂告破产。为此,安新席民自愿捐款在安州北门瓮城建亭立碑,以示纪念。潘龄皋听说后,立即亲书一联并刻木嵌于亭北侧东西两柱上。由于年代久远,虽然楹联内容已不见踪迹,但此亭至今尚存。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时,聘请潘龄皋为参议员。当时正值侵华日军掠我国土,长城抗战反复厮杀的危难时期,为了鼓舞军队士气,工作之余他为宋手书朱伯庐《治家格言》和岳飞的《满江红》数幅,在将士中散发。不但弘扬了祖国的传统文化,也对常年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起到了激励作用。
1937 年“七七”事变后,潘龄皋曾任安新县县长。1938 年日军侵占安州,多次请潘龄皋出任安新县维持会长,他拒受伪职,为了摆脱日伪势力的纠缠,遂于1939 年1 月携眷逃往北平(今北京)定居。抵京后,日寇华北驻屯军司令部又诱其出任河北省伪省长,大汉奸北平维持会会长江朝宗、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亦多次劝其出山,潘均坚辞不受。为此,日军头目恼羞成怒,遂命宪兵将其逮捕。被捕时,潘龄皋穿戴好寿衣寿帽,以示不再生还的决心。入狱10 日后,经多方斡旋方得取保获释。那时候,他宁肯以鬻字、抄经维持生计,也不失民族气节而俯首于侵华日军以换取荣华富贵。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拟将潘安置在华北行辕任职,但他视当局官贪吏虐,置民众于水火而不顾,遂以年迈体衰为由,拒不接受,却毅然参加了宣导和平、阐扬文化的“文友社”,并任责任社友(即社长)。
平津战役前夕,“文友社”暨平津离学各界代表,联电国共作战双方“请划平津为非战区域”。1949 年1月15 日天津解放后,傅作义想固守北平。他曾两次写信给傅作义力劝和谈,并应邀参加了傅作义召开的“贤达会”,陈述己见,力主和谈,为北平的和平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全国解放 重获新生
1949 年10 月1 日,潘龄皋应邀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庆典和在中南海举行的国宴。席间与林伯渠、徐特立、吕正操等领导及各界代表畅谈、和诗。归后,他感慨万千,夜不能寐特赋诗记录了开国大典及瀛台欢宴的盛况。云:“林伯渠秘书长召集同仁在瀛台欢宴,叙诗以贺之:‘万机佐理有余闲,召集良朋兴倍欢。客聚东南皆宿契,筵开水路喜加餐。欣逢国庆人同乐,况值人心已久安。太液池边齐饱德,敢忘嘉会共盘桓。’”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1950 年初春,《人民日报》又以显著位置刊登了他的诗文手迹:
中华大国几千年,封建由来帝制专。
今朝改变新生面,人民生活乐安然。
12 月1 日,毛泽东主席签发委任状,任命潘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议;1951 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馆成立,潘龄皋又与邢端、陈云诰等5 位前清翰林受聘为文史馆馆员。这些职务,潘先生均欣然接受,并为迟暮之年能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发挥余热而备感欣慰。
几年中,潘龄皋不辱使命,他根据文史工作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原则,先后为中央文史馆撰写了大量珍贵、翔实的文史资料。这些鲜为人知的文献资料弥补了历史记载的不足,起到了“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功效。
晚年的潘龄皋得到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生活安定,心情舒畅,周恩来总理和吕正操将军曾亲自登门访问,并为他调换住宅。从新中国成立到1954 年,潘龄皋历任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二、三、四届代表,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委员,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事业履职尽责、建言献策。
1954 年6 月19 日,潘龄皋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 岁。
书法巨匠 翰墨流芳
潘龄皋先生学养深厚,为人谦和,不仅是一位爱国名士,更是一位独树一帜书法大家。自清末、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潘先生均以书法名世。
民国时期,北平、天津曾出版过他的10 余种行书字帖,其中以《胡大川幻想诗》《南濠诗话》《又一村诗话》《潘龄皋太史墨宝》等最为著名,流传甚广。1985 年,天津古籍书店根据1934 年天津“文成堂”为他出版的字帖,刊印了《潘龄皋行书四种》受到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普遍欢迎。
他的楷书《千字文》《百家姓》《阴骘文》《朱子治家格言》《楷书古文四篇》等,结构分明、章法清朗、外柔内骨、形美神足,当时习楷之人多以他的字帖为摹本,临习效仿。另外,他还著有《蛙鸣集》等散文随笔,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传世墨宝与专著。